張建華
一、課前設置疑問,引入新課
物理課堂有自己的特點,設置問題,解決問題.物理課堂教學同其他課程一樣,是在不斷地設疑、釋疑過程中進行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時機適時設疑,巧妙解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學好物理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在講“物體的浮沉條件”時,教師可以先做三個興趣實驗:將木塊浸入水中木塊漂浮;將石臘浸沒水和酒精混合液中石臘懸浮;將鐵塊浸沒水中鐵塊沉底.然后提出問題:物體的浮沉條件是什么?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自然地導入新課,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通過演示實驗,形成物理概念
對于一個新的知識點概念,學生可能不容易接受.而興趣實驗,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概念.興趣實驗,可以將物理現象直觀地展示出來.直觀性強的物理現象,能夠使學生形成深刻印象,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物理問題的習慣.所以,興趣實驗對物理概念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在講“自由落體”時,有的學生對自由落體的概念理解困難.教師要利用好興趣實驗,層層深入引導,并讓學生參與實驗,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得到第一手資料,在愉快的合作中探究物理規律,形成自由落體的概念.
三、通過對實驗現象的研究,總結現象規律
物理規律是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必然趨勢及其本質聯系的反映.它是中學物理基礎知識最重要的內容,是物理知識結構體系的樞紐.如果教師設置一定的物理情景,通過物理興趣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就更有依據和說服力.例如,在講“牛頓第二定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索加速度與力的關系以及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使學生得出:在質量一定的條件下,加速度與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條件下,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加速度、外力和質量間的關系,從而得出牛頓第二定律.
四、通過實驗驗證規律,鞏固知識
歸納和演繹是獲取物理規律的兩條主要途徑.有時,我們根據經驗,假定規律,然后用實驗再來驗證.驗證實驗法就是采用證明規律的方法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具體實施時,先由教師將物理規律直接告訴學生,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并和學生一起通過觀察分析有關現象、實驗結論,驗證物理規律.例如,在講“平拋運動”時,教師可以先由已學物理知識,理論推導平拋運動規律,再跟學生一起設計實驗來驗證規律.這時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在明確目的的指導下,設計出很多實驗方案.又如,在講“力的合成”時,在已知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前提下,由學生和教師帶著明確的目的,一同設計實施實驗,能夠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驗證實驗法的最大特點是學生學習十分主動.這是因為在驗證規律時,學生已知問題的答案,對于下一步的學習目的及方法已經清楚,所以更加有的放矢.
五、合理利用實驗,突破難點
在物理教學中,無論在新課的講授,還是在習題課中,我們都會遇到難以突破的問題,這正是物理學科的特點.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很多問題比較抽象,單憑教師講解很難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模型,形成概念,而且有些原理規律還遠離我們的生活,在生活中也難以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實現這種現象.這樣,對學生形成一個具體的表象帶來了困難,接受起來有些困難.如果把某些規律利用演示實驗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現出來,不但容易讓學生接受,使學生愿意接受,還能將難點順利突破.比如,在研究“桿作用力方向”的問題時,直接告訴學生桿受到的力沿桿的方向,學生接受起來有些困難,而且畫受力分析時也總是畫錯.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可以準備一根細繩,一根兩端連有小彈簧的彈性較好的桿,然后演示實驗,使學生直觀地看出桿的受力方向.教材中有一個用水柱顯示平拋軌跡的平拋演示儀,學生對其中的原理理解不透,也沒有動力去理解透.如果教師將實驗成功地給學生演示,學生就會問其中的道理,然后教師講解原理,學生就會興趣很高,甚至有的學生自己就會分析出原理.如果再讓學生回家做一下,拿到班里展示,學生的興趣會更高.這兩個演示實驗非常簡單,但效果明顯,說服力強,生活中很少接觸到.所以,有時合理利用演示實驗,對于突破難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物理演示實驗具有形象、真實、生動和有趣的特點,能夠為學生創設一個直觀的物理情景,給學生以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規律,使學生感受深刻.演示實驗要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就要做到重點突出、操作熟練、效果明顯、確保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