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
簡單機械概念較為抽象,理解上容易發生錯誤.下面對簡單機械概念中易錯點進行簡要辨析.
一、使用杠桿時省距離與費距離
在講杠桿分類時,杠桿分為三類:省力杠桿、費力杠桿、等臂杠桿.由于教師的解釋不夠,有些學生誤認為省力杠桿的費距離是指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省或費的是兩力臂的差距.其實不然,實際是指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與阻力作用點距離的比較.省距離是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比阻力作用點距離小,費距離是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比阻力作用點距離大.
阿基米德說過一句豪言壯語:“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學習了杠桿的平衡,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只要動力臂足夠長,那么動力就能夠絕對小.利用這樣一個杠桿,有可能把地球舉起來.其實,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這樣一個省力杠桿使用起來一定費距離.我們先且不說這么長的杠桿能不能找到,也不說這樣的支點能不能找到.就當這些東西都存在,都可能被我們利用吧.那么,對于撬起地球這一壯舉,我們可以做一個定量的分析.地球的質量大約有6×1024kg,也就是6×1025N.假設我們可以用600N(相當一個成年人的體重)的力就能將地球撬起,那么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我們所用杠桿的動力臂必須是阻力臂的1023倍.我們省了1023倍的力,動力作用點移動距離就是阻力作用點移動距離的1023倍.假設我們把地球只是撬起1cm,那么杠桿另一端,動力的作用點就必須移動1021m,移動如此巨大的距離別說是辦不到,就算能夠辦到,如果按我們移動的速度是1m/s來計算,移動1021m的距離,我們需要1021s,大約是30萬億年.即使我們移動的速度能夠達到光速那么快,要想移動如此巨大的距離也得90萬年,試想誰能長壽到這個時間呢?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撬起地球是不可能的.
二、支點的概念例析
課堂中經常將指甲刀作為杠桿的典型例題.生活中的指甲刀有幾個杠桿組成的呢?如圖1,指甲刀由ABC、OBD及立柱CE組成,刀口D處是工作部分.由構造知,它是由三個杠桿組成.從下往上,OED為一個杠桿,OBD為第二個杠桿,ABC為第三個杠桿.OED為第三個杠桿,當B點將OBD下壓時,立柱CE將E點上提,指甲在D點向下施力,所以此杠桿動力作用點是E,阻力作用點是D,支點是O,這個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OBD為第二個杠桿,當手向下按A點時,B點將OBD下壓,使杠桿轉動,同時指甲在D點向上施力,阻礙杠桿轉動,所以此杠桿的動力作用點是B,動力的方向向下,阻力作用點是D,阻力方向向上,支點為O,此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其中第三杠桿是省力杠桿,但在分析時最易出錯是支點.有的教師認為支點為B,其實仔細分析,ABC杠桿在轉動時,B點往下壓刀片,B點是往下移動的,指甲刀上的C點固定在CE鐵柱上,是不動的,所以C點才是支點.

三、用滑輪組提重物時,繩子沿豎直方向拉的
理由
例如,在做“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時,教師不斷提醒學生記住:用滑輪組拉著重物時,繩子必須沿豎直方向拉,但從不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其實,沿豎直方向拉,有兩個理由:一個是便于測量繩子移動的距離,被提物體是在豎直方向上上升的,如繩子也沿豎直方向拉,用一把直尺測量就夠了;另一個原因是豎直方向上拉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最高的.因為沿豎直方向拉,拉力最小,總功最小,在有用功不變時,機械效率是最大的.
四、“多次”在實驗中的作用
在做有關簡單機械的實驗時,有時一個實驗需要重復多次,目的是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或避免實驗結論的偶然性.
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其實驗步驟是:a.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b.把鉤碼掛在杠桿的兩邊,改變鉤碼的位置使杠桿水平平衡;c.記下兩邊的鉤碼的重,用尺量出它們的力臂,記下實驗數據;d.改變力和力臂數值,做三次實驗;e.求出各次實驗的動力乘以動力臂和阻力乘以阻力臂數值.這個實驗中有“改變力和力臂數值,做三次實驗”.這里的多次實驗的目的是,尋找出杠桿平衡的條件的規律,避免實驗結論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