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瑋
摘要:資本存量是一國財富總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運行的前提和基礎。資本存量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據是宏觀經濟政策研究的重要決定因子。本文對資本存量的概念和永續盤存理論推導進行梳理,界定算核算的分行業資本存量的范圍。
關鍵詞:分行業;資本存量;永續盤存法;折舊
1.引言
縱觀往年眾多文獻,有關資本存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全國資本存量或對某一行業的資本存量的分析研究,而很少能有關于分行業資本存量的相關文獻研究,本文對各個行業資本存量相關文獻進行歸納總結和梳理。
2.在國際上的研究現狀
資本計量的難題最先是羅賓遜在1954年發表的《生產函數和資本理論》中提出的。而后,斯拉法、卡爾多、帕西內蒂等人從純經濟學角度討論了資本計量問題。在資本存量估計方面,戈德史密斯于1951年提出的永續盤存法(PIM)在OECD國家得到廣泛應用;克里斯滕森、柯明斯和喬根森(1973,1980)在應用中對該方法進行完善,大大擴展了PIM的功能。
目前有德國、挪威、英國、瑞典、墨西哥、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丹麥、新西蘭、阿根廷、荷蘭、加拿大、俄羅斯、印尼等國家都開展了資本存量測算的實踐。對資本存量測算的技術細節進行很多深入的實證研究。
關于折舊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Hulten和Charles R.(1981),Beidleman 和Carl R.(1991),Jorgenson和Dale(1996)等。
關于相關指數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Caves,Douglas W.(1982),Diewert和W.Erwin(1976,1980,1987),Eldridge和Lucy P(1999)。
關于退役方式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 Winfrey和Robley(1935),Biorn和Erik(1985,1989)。
關于資本資產的使用年限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Atkinson和Margare(t1978),Bacon和R.W(.1974),Gette和Gillbert(1988)。
3.在我國國內的研究現狀
3.1在基期資本存量的估計上
基期的選擇和基期資本存量的估值對于研究資本存量估計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一般來說,應用PIM估算資本存量,基年資本存量估計的誤差對后續年份的影響就會越小。賀菊煌(1992)以1952~1990年的生產性積累指數和非生產性積累指數為主要依據,推算出以1990年價格計算的1952年生產性資本946億元,非生產性資本1702億元。鄒至莊(1993)利用1952~1985年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鄉村集體企業、個人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積累的年度數據,推算出 1952 年中國非農部門的資本存量為582.67億元,農農業資本存量為450億元,最后測算1952年不變價的全社會資本存量為1750億元。Hall和Jones(1999)利用折舊貼現法估計各國 1960 年在資本存量。Young(2000)利用類似方法估計出1952年價格的中國固定資本存量為815億元。單豪杰(2008)假定經濟穩態情況下存量資本的增長率與投資增長率相等,估算1952年全國資本存量為342億元。
3.2在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序列上
吳方衛(1999)采用減住宅投資的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來衡量農業投資額。薛俊波,王錚(2007)假設分行業的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之和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和全國這兩者之和占總的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一致,用基本建設和更新設備投資之和除以二者占總投資的比例來計算分行業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額,但沒有對生產性和非生產性資本進行區分。
3.3在折舊的確定上
現有研究一般對折舊的計提采用直線折舊法,王小魯(2000)、Wang和Yao(2003)假定折舊率為5%;龔六堂和謝丹陽(2004)假定全國各省折舊率為10%;黃勇峰等(2002)假定制造業建筑折舊率為8%,設備折舊率為17%。還有一些學者采用國民經濟核算方法估計折舊額,鄒至莊(1993)通過國民收入的核算公式:折舊額=GDP-國民收入+補貼-間接稅計算折舊額。
3.4在投資價格指數上
目前統計年鑒提供了1990年以后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為了滿足研究需要已有文獻對投資價格指數做了推算或者替換。鄒至莊(1993)估計了1952~1997年的積累隱含平減指數,后來的研究大多借用這一結果;Young(2000)構造了一個隱含的固定資本形成指數,將其作為總的GDP平減指數和各部門平減指數的一個殘差;黃勇峰等(2002)直接利用零售物價指數替代了投資價格指數;宋海巖(2003)則用全國建筑材料價格指數替代;張軍和章元(2003)用上海市的指數作為全國指數。有部分學者則采取線性回歸估計投資價格指數,如吳方衛(1999),李治國和唐國興(2003)。徐現祥等(2007)利用更新的數據構造了各省區分產業的縮減指數。
3.5在行業合并和分解上
在現有數據情況下估計分行業資本存量勢必對行業進行必要的合并和分解以滿足研究主題需要和數據合理性需要。對部門的合并和分解標準基本視文章研究主題而定,黃勇峰等(2002)將年鑒上的制造業數據調整成ICOP分類數據,在此不再贅述。薛俊波,王錚(2007)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投入產出表的17部門為標準,對16個行業數據進行合并和分解。行業的分解和合并的難度隨著考慮年份區間的增大而加大。本文研究涵蓋的時間跨度是1987~2009年,為確保數據的匹配度,對第三產業主要采用合并行業的策略。2002年之前《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提供的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分為16個行業,2002之后分為20個行業。投入產出表部門的分類更加詳細。早期行業分類規則與現在分類有差異,特別是對第三產業分類出現了較大改動。
參考文獻:
[1]林金霞.資本存量測算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7.
[2]翁宏標,王斌會.中國分行業資本存量的估計[J].統計觀察,2012(12)
[3]許魯光,任澤平,林 ,關于資本存量的推算方法與實證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4第35卷第2期
[4]何楓,陳榮,何林.我國資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關分析[J].經濟學家,2003(05)
[5]章輝.資本存量分析方法實例分析[J].財經視線,2011(06)
[6]欽曉雙.中國工業行業資本存量測算[D].南京大學,2013.
[7]范建雙,虞曉芬,葉淑娥.中國建筑業分行業資本存量測算[J].建筑經濟,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