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臣+王萬里+隗茂虎
摘要:在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背景下,形態轉換特征日益明顯,傳統的需求性改革弊端不斷顯露且加重,此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轉型升級以及供給效率的提升發展注入了一劑良藥。因此,本文分析探討了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意義,并從要素市場、產能效率以及產權保護方面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途徑,促進我國的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幾年,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緩慢,國際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形勢不容樂觀。這樣的全球經濟背景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不良影響,使我國的經濟增長緩慢。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的傳統生產領域與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面臨著較大的技術革新難題,進一步對我國的出口貿易質量提出挑戰,這需要我國在產業結構上進行升級。另外,我國一直是勞動密集型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一定程度上支撐著我國出口貿易發展,近幾年,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在不斷增加,優勢逐漸被削弱,競爭力不斷下降。我國的產業結構與此同時也開始出現一系列問題,諸如產能過剩嚴重、產業創新不足以及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同時,我國主要能源的對外依存度過高且近幾年的資源短缺問題加重,影響著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資源環保的社會問題對我國的資源結構的調整提出了挑戰。真正解決結構性矛盾問題就要從體制機制方面入手。
一、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
1.加速經濟結構轉型
對供給側進行結構化改革,會使得市場上對服務業的消費偏好不斷增加,即調整了第三產業在我國經濟結構中的比例,優化了經濟結構。同時服務業是勞動型產業,其發展必然會促進勞動力的流動性,一定程度上解決就業問題。
2.提升社會創新速度
創新要素是經濟新常態下的一個重要生產要素,因為創新能力的大小決定著勞動力、土地及資本的使用效率。對供給側結構化改革,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通過創新供給形成倒逼機制來擴大有效需求。兩者之間形成良性的循環體系。科技創新能力就在不斷地循環下獲得提升。
3.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對供給側結構化改革,可以有效地降低企業在稅收、融資等多方面的交易成本,進而使得企業增加了在生產技術、科技研發、資源利用率等方面資金,提升了企業的硬實力。最終使得我國的要素生產率以及經濟運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二、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機構性改革的主要途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優化配置生產要素、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1.建設要素市場,優化資源配置
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是供給側的四大要素。因此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經濟高校發展的重要基礎就是要構建高效運行的要素市場。對勞動力要素市場,要削弱人口老齡化嚴重問題,放開“二孩”政策無疑提升了我國的人口紅利,同時通過教育系統對勞動力的素質要加強管理和培訓,提升我國的勞動力水平;對土地和資本要素市場,嚴格明確土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的歸屬,使得土地流轉的效率得到提升。降低各類企業生產運營所需的顯性及隱形成本,提高企業生產設備的利用率;對于創新要素來說,通過推行創新激勵機制、產學研相結合,提升創新效率以及創新轉化率。
在構建要素市場時要著重促進各類要素資源在地區、部門以及行業之間的自由流動性,打破諸多體制機制上的阻礙,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同時,對于各類要素的價格機制要進行系統的改革,使其能夠充分反映要素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情況。
2.緩解產能過剩,優化稅收制度
產能過剩是需求調整遺留的一個重大問題,需要從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來緩解產能過剩。首先就要解決當前過剩的產能,即向國外針對性的輸出。同時還需要內部消化,對無法外輸的落后企業進行改造升級,提高產品質量,加快銷售速度。其次,我國大部分傳統產業的科技創新技術能力較落后,需要進行技術改造和不斷地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要積極推進新興產業的發展,避免傳統產業因無力創新而造成的影響。最后,經濟新常態下,服務業需求增勢迅猛,因此,要為服務業構建一個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合理的調整產業結構。
對于我國稅收制度要進行進一步地優化。對于科學技術創新的企業要實施稅收優惠,增加財政方面的支撐力度。同時,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職責要進行明確的界定,預算支出透明化,讓各地方企業能夠足夠的信任地方政府。
3.完善產權保護,加強產權管理
如果缺乏有效的產權保護體系,將會對產業的創新發展動力造成阻礙,因此,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要不斷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產權管理。一方面,要從法律法規上對產權保護進行完善,減少企業在產權方面的爭執,提升了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加速了企業的科技創新速度和創新轉化率;另一方面,除了法律的強制性之外,還需要在社會規范上不斷宣傳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對產業管理部門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培訓,讓企業各員工的產權保護意識得到提升。
結束語
在我國實行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環境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我國社會經濟良好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通過從要素市場以及資源配置、稅收制度、產權保護等方面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國的經濟結構轉型、社會創新速度以及經濟運行效率的提升和發展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更好地解決了我國的就業問題,提升了居民收入,保障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7-22+195.
[2]張為杰,李少林.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現實與政策[J].當代經濟管理,2016,04:40-45.
作者簡介:
鄭立臣(1981.06- ),男,山東省茌平市,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經濟類(金融學);
王萬里(1982.03- ),男,山東省青島市,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隗茂虎(1986.01- ),男,山東省濟南章丘市,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