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金融服務貿易飛速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其發展規模雖大,貿易開放度卻較低,在整個服務貿易行業中占有的比重也不高。文章從創新能力、發展區位情況以及制度規章三個方面分析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服務行業
近些年隨著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態勢,第三產業在經濟結構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服務貿易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世界各國的服務貿易不斷發展,形成新的服務貿易格局,尤其突出的是金融服務貿易,在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支撐國家金融經濟穩定運作、促進貿易發展的重要作用。我國金融服務貿易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中雖有好的態勢,但仍舊有改進的空間。
一、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
(一)規模分析
中國跨境交付總額近十年呈上升發展趨勢。2001年我國在保險業、銀行業、證券業等金融服務貿易的主體方面加快了發展速度,進出口總額由2001年的29億美元增至2006年的94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47.1%。2006—2013年,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總額從104億美元增至330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31%,超出世界平均水平,其中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略有下降,年平均增長率為22.8%。從2013年其他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數據看,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相差不大,說明我國的貿易發展在進口和出口上相對穩定,但是中國金融服務占世界金融服務貿易份額很低,近年來達到的最高水平只有2013年的3%,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
(二)自由度分析
加入WTO以后,中國逐步擴大了對外資銀行的開放力度,積極引進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分行。總體來看,我國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程度自2002年以來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2009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發展幅度略有下降,之后的7年以來發展的上升趨勢有所恢復。但是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自由程度和歐美、港臺相比仍然不夠充分,雖然已經是世界服務貿易大國的行列,開放程度尚處于低水平階段。
(三)結構分析
加入WTO之后,我國貨物貿易出口快速發展,但是行業發展結構并不均衡。2006年至今,保險服務貿易由 94億美元增至261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25.37%,占比79%,近年來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相比其他服務貿易仍然占了大部分。其他類型的服務貿易由10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69億美元,占比增至21%,年平均增長率為31.77%。單看規模,我國金融服務貿易是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在服務貿易占比還是微乎其微,說明我國在未來要繼續擴大金融服務貿易在服務貿易發展過程中的比重,轉變服務貿易發展結構,促使其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二、我國金融貿易服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能力較低、人才匱乏
創新能力主要包括業務、市場、監管制度和互聯網技術的創新。中國在20世紀末才出現可交易金融產品,起步較晚。目前我國對于浮動匯率制度實施適當管理,各銀行在標準利率的基礎上只能浮動10%~20%,與利率相關的貸款類金融創新因缺乏市場基礎而難以實現。中國國內該行業中,高層次高水平高技術的從業人員十分稀缺,人才的匱乏導致國內金融服務貿易長期處于被動和劣勢。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也離不開大量的科研技術投入,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創新、交易系統的開發也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務貿易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二)區域發展不協調和產業結構失衡
區域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為外資方大多在經濟特區、沿海城市設立分行,北京、杭州這類一線城市能獲得外資銀行青睞,除此之外很少有內陸城市能被外資銀行設立代表處。其次,金融服務貿易在產業結構中比重失衡。目前中國進出口貿易中,制造業進出口占了整體進出口的60%左右,整體進出口以第二產業為主。服務貿易還沒能成長為國家政府扶持的貿易重心,金融等第三產業也沒有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對于技術水平要求更高的金融服務貿易更加缺少了必要的支持,發展力度相去甚遠。
(三)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中國目前對于金融服務業、甚至是整個金融業的法律法規都亟待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立足于國情。這是一個基于西方發達國家國情的新興產業,我們無法直接照抄,國內政府以及相關監事會探索制定法律規章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這導致了金融服務業發展得不到制度的保障,缺少具有戰略眼光的、顧全大局的指導和規劃,市場秩序混亂,最終使發展速度和質量受到影響。
三、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加強金融業技術創新,發掘高質量人才
認識科技創新中的活躍因素,因此在金融服務貿易發展過程中,要制定相對完善的金融高端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儲備力量;積極引進,努力打造一支適應全球金融服務貿易競爭的高品質精英團隊。另外,中國金融機構不能再單一延續過去以柜臺操作、手工操作為基礎的操作模式,而應積極創新工作模式和手段,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顧客滿意度。研發創新型的金融工具,適度增加金融服務內容,開展各種咨詢服務,使中間業務不斷更新。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金融服務方式,使其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方便金融的理念滲透到公眾的生活中。
(二)合理競爭,有序開放我國金融市場
目前,我國金融服務業仍被國有大型銀行壟斷,效率低下,創新不足,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需要。適當的競爭可以激發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潛力。這就需要我們在注意保護本國金融服務機構相關利益的同時,有序適時地進一步開放和發展金融服務市場。一是要適時放寬市場準入,積極引進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機構進駐中國市場;二是要給予國內金融服務機構以政策支持,鼓勵相關企業走出國門,開展海外經營,在欠發達地區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在發達國家注重學習。但我國在進行金融改革時,應在經濟發展和金融體制改革之間尋求平衡,注重金融安全,避免過快開放對經濟造成大的沖擊,使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獲得主動權,實現“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三)建立健全監管體系,促進相關立法建設
金融市場是不完全競爭市場,運用宏觀經濟學的知識解釋,不完全競爭、外部效應和市場缺失同樣存在于金融市場,極易導致市場失靈,因此要加強制度、法律的建設,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約束與規范。監管方面,一是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二是簡化行政審批,提高監管透明度。立法方面,首先要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完善對個人資料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三是金融服務貿易的交易手段多為電子化、網絡化,要健全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
結束語
中國是貿易大國,但是在金融力量主導的世界貿易中,中國應當更好地發展金融服務貿易,真正成為“貿易強國”。中國目前最缺乏的是創新精神,因此要把握技術和人才的資源;面對全球的金融市場,中國的金融服務貿易要在世界立足為我國經濟做貢獻,就要加強國際競爭力,開放學習、積極競爭;同時更要強化監督管理金融服務貿易市場的工作,保證其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濤.我國跨國公司金融服務需求分析與對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5,32:28+30.
[2]王也.新常態下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比較——以銀行業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5,34:126-128.
[3]黃滿盈,鄧曉虹.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基于BOP和FATS統計的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5(05):7-13,87.
[4]周曉田,劉崢,鞏偉.金融服務國際貿易壁壘對中國金融服務國際貿易的影響[J].財經界(學術版),2015(15):12.
[5]王繼紅.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與金融服務貿易發展[J].河北法學,2015(12):28-29.
[6]郭根龍.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下的金融管制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6(03):22-26.
作者簡介:
杜慶霞(1978.12- ),女,漢族,河南睢縣人,工作于黃河科技學院商貿學院,副教授,河南大學區域經濟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城市區域經濟發展、貿易與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