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實現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職責的有效途徑,高職院校和企業應攜手合作,探索出“校企合作,雙方共贏”的合作模式,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人才優勢,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地方經濟
一、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答案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因為高職院校只有與企業合作攜手共育人才,才能把職業教育的教育優勢、人才優勢、智力優勢轉化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優勢。因此,高職院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發揮學院自身的特色優勢,找準服務的契合點,提高院校服務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二、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問題解析
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沒有預期到的問題,目前,校企合作已進入十字路口,高職院校和企業都陷入了迷茫,不知校企合作該如何才能有效的開展下去。為了更好地加強高職院校和企業雙方的“校企合作”,高職院校有必要對雙方在合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度解析、找出問題的出路,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很多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形式通常是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校外實習基地掛牌、校內合作班掛名等等,但雙方真正深入合作的內容卻很少;甚至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教學,對為什么要進行社會服務不重視、不理解。從高職院校到教師,大家沒有真正認識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更沒有認識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服務地方經濟的有效途徑。總的來說,高職院校存在著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
(二)校企合作雙方的產學合作沒有落到實處
高職業院校都開展了形式不同的產學合作,但有很大比例都沒有落到實處。一方面,很多高職學校的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對企業需求了解不足,隨著高校擴招,教師的教學任務也越來越重,導致高職院校的教師要么科研能力不足,要么科研停留在理論層面,項目的應用與實踐方面欠缺。另一方面,企業由于是以創收為目的的經濟單位,他們不太愿意提供科研經費與高校合作,很多企業只想讓學生去企業實習獲取廉價的勞動力,而對長期才能見效益的產學合作不感興趣。由此可見,校企雙方都沒有將合作的重點放在產學合作上。
(三)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有脫節
不少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結合不緊密。黃炎培先生說“職業教育從本質說來,就是社會性;從其作用說來,就是社會化”。 “設什么科,要著眼職業界的需要;定什么課程,用什么教材,要問問職業界的意見;就是訓練學生,也要體察職業界的習慣”。由此可見,高職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一定要適應地方經濟發展、滿足企業需求。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時,并沒有進行社會調查和企業調研,往往是什么專業好招生或者是學校什么專業的師資力量多就設置什么專業,而忽略了社會需求、地方經濟的需求,使很多高職學生畢業后無法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
(四)高職院校課程沒有真正的和實際結合起來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把專業課程分為三類:一類是純理論的A類課程、一類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B類課程、還有一類是純實踐的C類課程,而且這些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了明確的比例,理論課程注重理論知識講解,實踐課程注重實際操作,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課程是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看起來,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沒有問題,能夠和實踐緊密結合,實際上,特別是一些經管類的高職專業,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課程,實踐部分通常就是上機或者案例分析,純實踐的課程通常就是全部上機或者在實訓室上課,只是把傳統的教室改成了機房或者實訓室而已,真正的授課不能適應職業崗位需求,很難和實踐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論聯系實際,到企業工作仍然需要重新培訓,導致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三、依托校企合作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能力
(一)高職院校要改變意識,重視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是校企合作的主體,是推動校企合作的動力,高職院校應該不斷更新理念、提高認識,要認識到校企合作不是簡單地把學生放到企業去頂崗實習,而是要結合企業的需求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技能型人才,要深刻地認識到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是高質量的高職教育不可缺少的要素。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到,只有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學校才能夠培養出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只有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學校才能夠長期高速的良性發展;只有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學校才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即為地方經濟服務。
(二)校企雙方深入融合,把合作落到實處
只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還不行,還要進行深入融合,把雙方的合作落到實處。為了使合作能夠落到實處,校企雙方要不斷探索,找出合作雙方的“契合點”,實現雙方的共贏,這樣合作才能長久。
高職院校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它具有人才優勢,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產品開發與科技創新服務、人才培訓服務和信息咨詢服務等,幫助企業提升科研和管理水平,為企業更好地創造效益;企業作為一個盈利性組織,它對市場反應敏感度高,能夠及時感知市場需求,企業同高職院校合作,能夠實現優勢互補,進而共同獲利。
(三)專業設置從地方經濟出發,提升學生就業質量
高職院校是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在進行專業設置時一定要考慮地方經濟特色,這樣學生才不會出現結構性失業。在進行專業設置時,高職院校一定要進行科學的論證和市場調研,要保證專業能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避免出現“同質化”嚴重的現象,要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什么專業好招生就設置什么專業,其他學校開設什么專業我也開設什么專業,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時應該突出區域性和特色。
(四)進行課程改革,實現教學與崗位“無縫對接”
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既要符合職業課程的基本要求,又要能滿足企業的需求,這就要求在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知識的編排和課程的設置時,一定要邀請企業和行業協會加入進來,構建出真正以崗位職業能力和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必要的時候,學校和企業還可以根據需求共同開發教材,教材既要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又要能夠融入足夠的實訓內容,實現理論和實踐完美的融合。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模式要立足于發展地方經濟,為企業輸出高技能型人才,讓校企合作成為新形勢下學校和企業共同發展的戰略要求。
參考文獻:
[1]殷紅,米靖,盧月萍.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綜述[J].職教論壇,2011(12):11-17.
[2]王成福,邵建東.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2(05):141-143.
作者簡介:
趙愛香(1978- ),女,河南湯陰人,碩士研究生,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電商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