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光+饒竹蕓
摘要:近年來,我國P2P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頻頻出現P2P平臺倒閉、跑路的事件。本文介紹了P2P概念、分類及作用,分析P2P行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P2P;行業現狀;監管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P2P行業應運而生。P2P行業是對傳統借貸市場的補充,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相關投資者和借款者的需求。但是,近年來我國P2P行業中,頻頻曝出P2P平臺提現困難、倒閉,P2P平臺負責人跑路的危害社會穩定的情況。如何采取措施解決P2P行業存在的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一、P2P的概念、分類及作用
P2P公司是指個人借款人從個人出借人或者其他機構獲得借款的中介機構。根據P2P公司所采取的業務渠道,可分為線上模式和線下模式兩種。線上模式是指貸款人向借款人提供資金依托互聯網平臺。線下模式是指貸款人向借款人提供資金不通過網絡平臺,通過P2P公司向投資者提供理財服務,信貸員審核借款人信息。從P2P公司運作模式分類,P2P公司可分為純粹信息中介型P2P平臺、兜底類金融中介型P2P平臺和不兜底類金融中介P2P平臺。純粹信息中介P2P平臺是指P2P公司作為借款人發布借款信息的平臺,沒有信用中介職能。兜底類金融中介型P2P平臺是指借款人和貸款人提供充分的真實信息,但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本息時,由P2P公司補足。不兜底類金融中介型P2P平臺是指表面上P2P公司為貸款人承擔信用中介職能,若借款人真發生違約,卻未能對壞賬承擔責任。P2P公司突破了傳統民間金融的區域性,使借貸雙方選擇范圍擴大,通過P2P公司提供了理財服務,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金融創新。
二、我國P2P公司現狀
我國P2P行業起源于2005年至2010年。2011年至2013年,我國P2P公司數量規模快速發展。2014年至2016年,我國P2P公司出現嚴重的信用風險。根據博思數據,截止2016年7月,我國P2P行業累計成交量近2.2萬億。截止2016年6月,我國P2P公司總數為2367家,累計問題公司數量為515家,其中良性退出247家,惡性退出為228家。我國P2P行業一方面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出現P2P平臺壞賬、跑路、倒閉不斷發生。P2P行業的發展吸引了大批上市公司、國企、基金、銀行等企業通過自建或與互聯網公司不斷涌入,行業競爭日趨激烈。
三、P2P行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相關監管部門缺乏有效溝通協調
P2P行業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監管。具體部門包括銀監會、工信部、公安部、網信辦以及地方金融辦。五個部門各自承擔了相應的監管職責。監管過程中,很多金融產品難以界定,存在模糊之處,使得五個部門存在監管職責不清,出現監管真空地帶,導致一些違法違規的行為不能及時遏制。
(二)P2P平臺角色不清
P2P在國外指個人間的放貸,而在我國實踐中,P2P實質是民間借貸,不僅包括個人間的借貸,還包括個人對企業的放貸。P2P平臺因撮合借貸雙方交易收取服務費是符合我國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的。然而,我國P2P行業亂象在于很多平臺并非僅僅是提供信息的平臺,還為投資者利息和本金進行擔保,擔保的主體往往是平臺的負責人,擔保能力弱,存在過度擔保甚至是惡意欺詐的問題。
(三)對借款客戶審核不嚴
P2P行業以互聯網作為平臺,其借貸流程在網絡平臺上完成。很多P2P平臺對借款客戶包括個人和企業的相關信息審核相當粗略,甚至只需提供一些文件的掃描件上傳即可,缺乏深入調查,導致投資者做出借貸決策所依據的信息質量不高,存在非常巨大的風險敞口。
(四)P2P行業準入門檻低
國內一些受到利益驅動的民營企業在對互聯網金融風險了解不足的情況下,在不具備進行金融風險控制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條件下,進入P2P行業。在為擴大經營規模過程中,做出有違金融規律的本息擔保承諾,通過保證金、抵押、引入第三方擔保為投資者提供擔保,從而投資者在出借資金的本息得到至少在形式上保障后導致缺乏對借款人借款用途進行審核的激勵。政策上沒有對進行P2P企業所應擁有的風險控制人才設置門檻,不少P2P公司成立就沒有相應風險控制人才,在銷售上通過高息攬存以吸引投資者,另一方面缺乏對借款人缺乏實質審核能力,最后導致收益低和巨額壞賬,甚至整個平臺倒閉。
(五)P2P行業監管滯后
很多P2P平臺在出現倒閉,負責人攜款跑路的情況下,公安機關及相關部門才會介入,而在此時投資者雖然能夠得到一部分的追償,但是在這種情況投資者往往已經受到了巨額的經濟損失。其實,在這些P2P平臺出現這些問題之前,也有種種跡象表明P2P平臺存在問題,由于監管不能及時對P2P平臺進行資產保全措施,導致投資者的損失不斷加大。
四、解決P2P行業問題的措施
(一)政府監管部門建立協調機制
銀監會、公安部、工信部、網信辦以及地方金融辦應建立良性協調機制,明確各部門在P2P行業中的監管職責。同時,加強五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出現違法違規的事項應及時相互溝通。同時,在五個部門應以銀監會為主,由銀監會的內部部門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具體負責P2P行業的監管,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二)正確定位P2P行業本質
首先應將P2P業務定位于一對一的業務對接,所投項目應專款專用,不允許其他項目的資金挪用到別的項目。其次,明確P2P平臺只從事借貸信息的中介服務,不得提供擔保,不從事其他法定金融服務,不得搞資金池,不得違法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更不得搞非法集資形成龐式騙局。最后,落實P2P平臺有銀行或保險公司等第三方托管。
(三)加強信息披露監管
首先,銀監會等部門應緊密監測P2P平臺的運營,在權威媒體上公告各P2P平臺的財務狀況,客戶流動資金明確,壞賬情況等信息。其次,制定P2P平臺的信息監管,要求中介機構在不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向投資者披露借款人的確切信息,以供查閱,充分利用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等權威信息對借款人信用狀況、還款能力進行審查。最后,對部門P2P公司虛假不切實際的宣傳廣告應予禁止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應提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提高準入門檻
針對目前P2P行業的亂象,應制定相應的準入標準的辦法,如對P2P企業的注冊資本設定在一定額度之上,雖然現在公司法等規定中對企業的注冊資本放松了要求,但金融機構經營過程中對風險的容忍度比較低,如果過低的注冊資本,在經營出現問題時,非常可能出現擠兌的情形,造成金融機構的滅頂之災。同時,P2P平臺雖然定位于信息平臺,但仍具有一定的金融屬性,仍然需要為經營風險設置門檻,P2P行業關乎數十萬投資者的利益,如果不設置合理門檻難以保障投資者的利益。此外,P2P行業本質不是互聯網,而是金融行業。因此,應對成立P2P公司的所要具備一定數量的金融人才設置一定的門檻,比如要求成立P2P公司的若干股東應具有金融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學歷。此外,P2P企業在運行之前應在銀監會進行登記,取得相應的市場準入資格,再到工信部、地方金融辦等相關監管機構進行相應的審核,最后到工商部門領取執照。
(五)提高監管的前瞻性
監管部門應對P2P平臺早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風險應及時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提示,應對平臺嚴格監管。當P2P平臺發展成熟、規模較大時,監管者應建立P2P平臺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數據模型,及時快速地把握資金運行規律,分析和預測未來走勢,更好地對P2P平臺實施監管和風險控制,以預防資金斷裂,盡可能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以減少投資者的投資損失。
總之,需要在外部采取政府部門建立監管協調機制、加強信息披露監管、提高準入門檻、提高監管的前瞻性等措施,在內部應正確定位P2P行業本質,有利于促進P2P行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希軍,李士濤.基于征信視角的P2P行業風險防范研究[J].征信,2014(08)
[2]魏彬.金融改革背景下P2P行業的法律規制[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公安理論與實踐),2015(06)
[3]張靜妙,侯少杰,曹淑服.我國P2P行業風險及監管對策研究[J].決策與信息(下旬刊),2016(08)
[4]翁思思.對P2P行業規范化的探討[J].金融經濟(理論版),2015(12)
[5]程碧升.國內P2P行業發展分析[J].時代金融,2015(03)
作者簡介:
王乾光,男,碩士學歷,現任教于江西財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財務理論與實務;
饒竹蕓,女,現任教于江西財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會計與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