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聰會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類型的建筑不斷出現,但是其建筑也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時就必須對建筑結構設計中存在的因素和問題給予關注。在整個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建筑的結構設計,只有基礎打好了,建筑施工才能安全有效的進行。對于,施工人員而言,建筑結構設計是建筑時所必須遵循的宗旨。因此,對建筑結構的注意因素進行介紹。希望可以促進建筑行業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因素
1.建筑結構設計基本原則
建筑結構是指在建筑物包括構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來承受各種荷載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間受力體系。建筑結構設計貫穿于建筑建設過程中的主體和細節結構的設計。包括建筑主體結構和材料。建筑空間結構的具體細化等設計方案,通過建筑結構的設計可以確保建筑物建筑順利完成。已經成為建筑工程的核心工作。
1.1取大舍小原則
建筑施工是一個整體。因此要從全局出發。樹立起全局意識。一旦細節處的設計與主體設計發生沖突。要舍棄小處的設計。確保全局設計能夠正常操作。
1.2剛柔有度原則
隨著建筑材料的變化。鋼材和混凝土已經成為當今建筑中主要應用材料。這些材料的鋼性較強,缺少必要的柔韌性,所以在確保整體設計穩固的前提之下。通過結構改良或者是外觀修復等手段。將鋼化的建筑物進行不同程度的柔化。
1.3多重設防原則
作為建筑物。其安全性是最為核心的因素。因此多重設防原則成為了建筑結構設計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
1.4打通關節原則
打通關節原則主要指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要將建筑細節結構和主體結合在一起。將建筑細節結構融會貫通,實現建筑結構的統一。通過減少建筑結構中的關節,將建筑結構關節打通。實現對建筑整體的全方位把握。增強建筑設計的主體效果。
2.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因素
2.1地基結構設計
進行地基結構的設計。在基礎寬度大于2.5m時。要采用比較柔性的基礎:當基礎寬度小于2.5m時。要最先考慮諸如灰土條形基礎、四合土條形基礎等剛性條形基礎。對于沒有地下室、承載多的多層內框架結構。為了有效的減少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可以設計十字交叉梁條形基礎。要對地基不均勻沉降進行對應調整。可以進行后澆帶的設計。其設計范圍應該有效的限定在80厘米到1米。灌注后澆帶所使用的材料要選擇比原構件提高一級的微膨脹混凝土。并且要確保后澆帶的梁板的牢固。
2.2結構選型
對于結構的規則性問題。要明確建筑不應采用嚴重不規則的設計方案。還要依據相關規范所要求的限制條件。例如平面規則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層剛度比信息等。因此。在進行結構設計時要嚴格注意遵循規范的限制條件。以避免后期施工圖設計階段工作的被動。
在抗震規范與高規中。對結構的總高度都有嚴格的限制。因此。必須對結構的高度控制因素嚴格注意。在實際工程設計中。如果由于結構類型的變更而忽略超高問題的話。會導致施工圖審查不能通過。就需要開專家會議進行論證或重新進行設計。對工程的造價和工期等整體規劃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由于高層建筑一般都帶有二層或以上的人防或地下室。嵌固端有可能設置在人防頂板。也有可能設置在地下室頂板等位置。在進行結構設計時如果忽視了嵌固端的設置時。可能會導致后期設計工作的大量修改。為工程施工埋下安全隱患。因此要在進行結構設計時重視對嵌固端的設置問題。
2.3計算控制好軸向的承受力
對于高層建筑尤其要注意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對軸向的承受力的計算和控制。高層建筑物一般其高度都是比較高的。所以所需的軸向的承受力也相應的增加。因為建筑的高度。從而導致了軸向力變大和負彎矩值減小。那么對下料的長度也會有影響。所以必須對建筑的軸向承受力進行精確的計算。然后做合適的調整。才能保證建筑的結構設計的完整和安全性。
2.4加大對結構延性的關注度
在建筑的結構設計中。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因素就是結構的延性。我國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就是地震。對于比較高的建筑。其在發生地震時,建筑的結構非常容易發生變形,那么如果在之前的建筑結構設計中有很好的考慮到建筑的延性。那么就能減少建筑的倒塌。在地震的級數比較大時。如果建筑物的延性設計比較高。那么可以給人們爭取更多的時間逃離建筑內部。
2.5重視水平和側移方面的設計
對于建筑的水平的承載力的設計和側移的設計。是建筑結構設計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進行建筑的結構設計中。特別是對高層建筑的建造。一定注重對其水平的承載力進行精密的計算。同時因為高度的關系也影響到側移的大小。因此對結構側移的設計直接關系到建筑的穩固性。隨著建筑高度的不斷的增加。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時要保證結構的強度和抗側移的能力。即使發生側移。也能在可控范圍內。
3.結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建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筑結構設計作為房屋建筑的重要部分。不僅對建筑的施工質量有直接影響。還關系著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時。一定要結合建筑的使用性能以及實際情況。運用科學的技術方法進行合理的設計。為建筑施工的質量提供應有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