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摘要:中國的城鄉規劃正處在新的發展環境之下,人類文明在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已經邁入生態文明的新階段。黨和政府提出了“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新要求。本文基于生態文明和城鄉規劃這兩大主題,從當前城鄉建設中出現的生態問題入手,簡單地談一些在城鄉規劃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生態文明;視野;城鄉規劃;發展
前言
城鄉規劃是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最重要的公共政策。是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發展的藍圖,是管理城市和鄉村建設的重要依據。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尋求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有效辦法,引導城市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成為城鎮建設極為緊迫和關鍵的問題之一。
1.生態文明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淀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而在文明前加上一個限定語—一生態。是指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2.目前城鄉建設中的生態問題
2.1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過程中,單獨片面地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破壞植被、綠地,一味地加大工業投入,這就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破壞。近年來。太湖藍藻、東部地區的霧霾等環境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成為困擾國民生活的一樁心病。由于城市的規劃不合理,道路越來越擁堵;大量地抽取地下水,導致城市地基逐漸下沉;又如工業化的推進,加大了廢氣、廢料、廢水的排放。但相應的防護綠地植被卻越來越少,填平塘湖、濕地,破壞山地等現象越來越多。這勢必導致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差。人與生態自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2.2傳統規劃弊病
以往的城鄉規劃過多考慮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類的發展欲望。忽視了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城市空間無序蔓延、生態環境危機四伏。另外,傳統的規劃模式對于城市用地和人口規模的確定缺乏嚴格的科學依據。沒有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充分考量。從而使規劃總是趨于滯后和被動。關鍵規劃指標總是被提前突破。其次。傳統城鄉規劃是以建設用地為主體的規劃。城市布局未充分考慮生態本底條件。特別是區域生態環境一體化的大格局。使得自然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生態用地不斷被城市建設蠶食和破壞。
2.3資源緊張問題
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量較低的國家。隨著當代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我國工業生產規模越來越大。但是可用農田卻越來越少。城市里的可用土地也日益緊張。依照目前的這種發展態勢,土地資源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制約我們的繼續發展。而在東部地區。水資源也逐漸被消耗至警戒狀態。這或是因為工業污染使水質變差,無法循環使用,或是應為建設過程中的浪費。
3.基于生態文明視角的城鄉規劃
3.1樹立生態文明的規劃理念。完善規劃程序
文明是一種人們普遍認可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有機合成的產物。樹立生態文明的規劃理念意味著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做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可具體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使用清潔高效能源。治理城鄉污染,建設生態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完善規劃程序包括:城鄉規劃的編制審批實施程序透明化、陽光化;鼓勵居民參與城鄉規劃的過程,讓城鄉規劃更為公眾考慮:在城鄉規劃中加設一個環境影響評價環節。對項目建設實施前和實施后的環境做一個評估。判斷項目實施時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以減少不必要的環境破壞。更對施工項目起一個制約作用。
3.2加強環境保護
環境是統籌城鄉規劃的重要考慮因素。村鎮周邊的區域是其基本自然環境的基礎。在城鄉規劃建設中必須予以保護。村鎮規劃與城市規劃重點是不一樣的。城市要加快現代化建設。就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拆遷動工。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包括建筑、軌道交通、公益綠地等的建設。而村鎮則應該有效地保留原有的資源、自然形態。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共存、密不可分的關系。一味地模仿城市規劃。片面進行“農村公寓樓”的村莊重建模式,盲目推行電氣化、機械化的“工業化”都會破壞鄉村周邊生態環境的多平衡與多元陛。
3.3變革規劃方法
科學、合理的城鄉規劃方法是實現生態導向的城鄉規劃變革的重要手段。面對日漸成熟的建成環境和復雜的城市問題。規劃的工作方法應從粗線條式規劃向精細化規劃研究轉變。從剛性規劃方法向彈性規劃方法轉變。從理想狀態的靜態描述向現實發展的動態調整預測轉變。從定性研究向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研究轉變,做到多學科綜合、多尺度融合、多目標整合。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綠色生態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核心舉措。城鄉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龍頭。必然要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鄉規劃的各個方面。貫穿到城市建設的全過程。以引領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確保城市功能到正常運行。保證生態經濟文化社會共同和諧發展。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使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