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森林古道連載系列之“浙江十大風情古道”上篇
仙永古道開鑿于唐朝,是古代永嘉、樂清、溫州、黃巖通往仙居、金華、江西等內陸的一條交通要道,史稱“仙永古道”“古代私鹽鹽路”“粽葉之路”。現存古道北起仙居縣城,經清口園古渡、石疊山,進入上張段王岙水庫、湯口古橋、大張村、石刻嶺、上張、姚岸、方山上垟、東安、下山頭到達永嘉、樂清,長度約20公里。
古道全程在大山森林中穿行,蜿蜒險峻,路面均由鵝卵石、塊石鋪就,有些則鑿巖為道,是仙居往南通往樂清、溫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唯一捷徑。途經宋朝桐林書院遺址、宋朝大張村狀元故里、明朝姚岸村尚書故里及中共仙居縣委舊址,清朝米坑村仙居辛亥革命南鄉反袁義民武裝首領張大牛故里和國家級文保單位古越巖畫所在地西塘等古村落。
牛頭山古道是一條武義縣到遂昌縣的官道,從武義縣下田村起,途經上田村將軍亭、吳公廟、仰天湖、九盤嶺、天堂、白沙至遂昌縣城,長度約10公里。現存古道從上田村開始,在幽幽山谷中穿行,鳥語花香,沿途有吳公廟、仰天湖等青山綠水相伴。
古道最高海拔1200多米,周邊自然景觀尤為壯觀,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328公頃,地形切割深度達200-400米,海拔1560米的主峰是浙中最高峰,園內峽谷險峰氣勢壯觀,溪潭湖瀑星羅棋布。植被覆蓋率達98.3%,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有木本植物439種,野生動物265種,其中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植物44種,有“江南九寨溝”和“浙中大綠洲,華東生物庫”盛譽。



上青古道從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上灶至王壇鎮青壇,長度21公里。這是一條集日鑄嶺古道、陶宴嶺古道、萬壽山古道于一體的歷史森林古道。日鑄嶺古道北起梅園鎖泗橋,南向經日鑄嶺,終于祝家村上祝。曾是本地山民去平水、上灶參與集市貿易的必經之路,也是紹興通往臺州、溫州的陸路要道之一,被稱為紹興的“茶馬古道”。嶺上有下馬橋、議事坪、日鑄云梯、太平井等古跡。陶隱(宴)嶺古道因南朝齊梁年間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隱居于此而得名。古道始建于南朝,竣工于明清時期,依山勢盤旋而上,氣勢宏偉。古道北起于平水鎮金漁村,南終于王壇鎮新聯村,有超過1400個石階,沿途有“飯粒石”“神仙腳印”“泉水林”等典故。
朱錫嶺紅楓古道建于北宋,全長5公里,條石鋪成,路基平均寬2米,東起磐安縣朱錫嶺村嶺腳,西至東陽市西塘安,主要位于磐安縣境內,是古代安文通往東陽、永康、金華的官道。
古道保存完整,兩側植被資源豐富,楓樹連片,并有參天古楓20多株,每逢深秋,滿山紅葉,似一片丹霞落在朱錫嶺上。在嶺頭有一古村落,為泥墻黑瓦土建筑,現有部分農戶居住。古道自北宋興建以來,有許多文人墨客游賞于此。陸游曾多次經過古道,在古道不遠處,建有一座“再思亭”。據亭碑記載,此亭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拱門兩邊雕刻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詩句。

莫干山古道保存著100多年前的石鋪小路,連接著莫干山風景區。途經德清縣庾村、螢石礦、炮臺山、蔭山街、怪石角莫干嶺、石門卡等,長度7.6公里。
莫干山,主峰塔山海拔758米,風景秀麗,素有“清涼世界”之美譽,被譽為“江南第一山”,與北戴河、廬山、雞公山并稱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莫干山中心景區包括塔山、中華山、金家山、屋脊山、莫干嶺、炮臺山等,既可看日出、云海,更可觀瀑布、清泉。莫干山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清末民初興建的數百幢別墅,掩映在竹林綠蔭之中,環境清幽,被稱為“世界建筑博物館”。

朱錫嶺紅楓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