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麗 通訊員 鐘克波
漢襄咽喉、鄂北明珠“那點事”隨州住建委迎難而上創“雙百”城市篇
本刊記者 李麗 通訊員 鐘克波
西走川陜, 北通中原, 南望江漢,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湖北隨州,自古就是連接荊楚與中原的重鎮, 這個素有“漢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稱的區域,也是湖北最年輕的城市。炎帝神農故里、編鐘古樂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等標簽記錄著隨州已存的光輝,96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在續寫著別樣的風采。
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提上日程,“雙百”城市(主城區人口100萬,主城區面積100平方公里)成為隨州“心心念念”的夢想。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過去的觀點是“手心有糧、心里不慌”,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檔升級,“糧”向“房”跨越,中國普遍的傳統心理是“有房才有家”。
棚改寄托著千萬住房困難家庭改善居住條件的希望,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推動棚改并帶動新型城鎮化、包括有關配套和地下基礎設施建設等,隨州作為普通四線城市面臨的挑戰和任務是艱巨的。
記者從隨州住建委了解到,2016年該市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9052套(戶),基本建成7905套,分配入住5623 套;新增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79戶,占89.5%;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2681套,占58.92 %。
完美答卷的背后深藏隨州住建委的精心付出,《隨州市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房屋征收補償安置指導意見》、《隨州市城區集體土地上建(構)筑物等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試行)》陸續頒布,為后期提供了法律支撐。
受居民傳統意愿、財政資金壓力大等因素的影響,推行貨幣化安置之路看似“艱難”。為除去這只“攔路虎”,該市政府于2015年9月1日出臺了《隨州市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辦法》,明確了國有土地上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的方式、獎勵補助標準,安置房購買程序等,對國有土地上的棚戶區選擇貨幣安置的被征收戶,給予評估價23%的獎勵,使用補償款一年內購買商品房的再給予10%的補助。
為推進集體土地上棚戶區(城中村)改造貨幣化安置,該市政府在2016年3月31日出臺的《關于做好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健康平穩發展實施方案》中,對集體土地棚戶區(城中村)改造貨幣化安置標準進行明確:“200m2內除按評估價補償外,另獎勵20%;200m2~300m2按評估價補償;300m2以上按重置價補償”。
該委工作人員透露,待改造的項目都是“硬骨頭”,引導棚改居民選擇貨幣化安置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為爭取到更多的信貸資金支持,該市政府專門發文將住建委所屬各單位資產全部劃入棚改實施單位市建投實業公司名下:中央財政棚戶區改造獲批2.2045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建設獲批0.92億元;農發行棚改專項貸款獲批11.4億元;棚改專項建設基金獲批8.3億元。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7.18億平方米,2016年這個數字變為6.95億平方米,下降了3.2%。在“一城一策”調控的大背景下,隨州的商品房去庫存之戰任重道遠。
2017年,隨州城東新區樓盤項目更為集中,財富中心、恒大名都、公園1978、東方家園、世景一品、東方御景等項目陸續開發上市,與之前在售的項目一起扛起樓市供應的主力,22個項目同臺競技。多個樓盤同時銷售,大中小戶型,毛坯和裝修房、期房和現房并存,供購房者選擇的余地更大。
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隨州2017年1月市中心城區銷售新建商品房17.23萬平方米,成交總金額6.88億元。其中,商品住宅成交面積16.44萬平方米,環比增長26.85%,同比增長74.71%;商品住宅均價3874元/m2,環比上漲3.92%,同比上漲9.1%。
在房產面臨“寒冬”的大背景下,是什么原因促使隨州的房地產市場依舊煥發生機?記者了解到,針對農民及新市民等購房群體,隨州出臺的農民公積金、“農民安家貸”、限貸資格調整、新市民落戶等系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在吸引群眾進城買房上作用較大。
記者從隨州住建委提供的資料得知,2016年該市共辦理“農民安家貸”261筆,合計5738萬元,1010名新市民申請公積金貸款2.86億元。
與此同時,該委充分利用住房公積金政策的“紅利”,將農民工和個體工商戶納入住房公積金覆蓋范圍,連續足額繳存6個月(含)以上的,可申請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無形中助力房地產去庫存。
隨著民眾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逐漸提高,低碳、節儉的綠色生活方式成為新風尚。“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思維深入人心,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旨在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生態文明建設被擺在突出位置。
隨州市“十三五”規劃中曾提出:堅持生態立市理念,加快綠色隨州建設,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的雙贏之路,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隨州。
這樣一個美好的“夢”是隨州人不懈的追求,隨州用數字“發言”:2016年中心城區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5%,綠地率達到33%,新增綠地面積60萬平方米,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3%。
在綠色建筑的推廣上,隨州中心城區4個項目獲得國家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7個綠色環保混凝土攪拌站正在改造升級,建筑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應用范圍逐步擴大,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和公共建筑節能標準達65%,綠色建筑推廣比例達50%以上,相關指標均達到或超過省定年度目標。
隨州市住建委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目前該市青年西路等城市“斷頭路”、“瞎子路”已被打通,疏通了20多公里的城市“血管”。2016年的持續強降雨下,中心城區沒有發生重大險情和水災,這與該市不遺余力推動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息息相關。
一個城市的地下建設是“良心工程”,隨州4.3公里的綜合管廊、4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項目足以說明。隨著7條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全面開工,鄉鎮污水管網建設的全面啟動,該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了新臺階。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2016年,先后完成農村危房改造計劃4760戶,10個村被省政府命名為“宜居村莊”,長崗鎮躋身首批中國特色小鎮。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在全省市州考核排名中隨州市位列前四名。
記者了解到,2017年隨州住建委的工作思路仍緊緊圍繞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雙百”城市的目標,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及國家深入實施長江、漢江、淮河生態經濟帶,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重大機遇。側重以大項目拉動城市發展,以大治理推動城鎮功能完善,以大綠化促進城市生態秀美。
迎著噴薄而出的朝陽,隨州住建委全體干部在新的征程中,正發揚以干求助,激情創業的住建精神,朝著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創新驅動示范城市的建設目標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