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妍
探討中醫治療眩暈的臨床效果
齊妍
目的 對眩暈癥使用中醫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分析,為臨床中醫用藥提供參考。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選取了60例眩暈癥患者,對患者的臨床資料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對患者接受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癥狀以及效果進行觀察分析。結果 患者接受了1周的中藥治療,臨床癥狀均得到了改善,患者的眩暈發作次數有所減少,全部患者中共有51例顯效,8例有效,1例無效,臨床治療有效率是98.33%。結論 中醫對眩暈癥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有效率高,對患者進行了辨證分型,患者臨床癥狀緩解,發作次數減少,安全性和穩定性均比較高。
中醫治療;眩暈;辨證治療;臨床觀察
眩暈是患者有頭暈眼花癥狀,站立狀態下會有眼前發黑,天旋地轉的感覺,臥床以及閉目可以緩解眩暈癥狀。嚴重眩暈患者還會有惡心嘔吐癥狀,甚至休克。臨床研究顯示,眩暈癥狀多數都是老年患者,因為患者還合并了高血脂和高血壓疾病,因此發病后比較危險。此次我院為了對眩暈癥患者接受中醫辨證治療的效果開展研究分析,選取了60例眩暈患者來回顧分析,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現進行以下報道。
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選取了60例眩暈癥患者來分析,患者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惡心嘔吐,共有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最小患者41歲,最大患者82歲,平均(65.75±8.54)歲。全部患者都滿足中國眩暈癥診斷依據,患者曾經有過高血壓或高血脂病史。
為患者進行了病癥分型,根據患者的病癥分型來針對性用藥治療,對患者的治療前后情況進行對比。
1.2.1 肝陽上亢型 肝陽上亢型患者臨床多表現為面紅目赤、舌紅苔黃,且患者脾氣暴躁,失眠多夢。對于此類患者可以采用通腑泄熱,在患者藥方中添加大黃、芒硝、夏枯草、黃芪等。同時,可以在患者的服藥治療過程中配合太沖、曲池、合谷等穴位針灸。
1.2.2 氣血虧虛型 氣血虧虛型患者臨床多表現為疲憊乏力、舌淡紅,舌苔發白且薄,面色萎黃。對于此類患者可以采用補血益氣,在患者藥方中添加黨參、當歸、棗仁、白芍、柴胡、茯苓等。同時,可以在患者的服藥治療過程中配合足三里、內關、太沖等穴位針灸。
1.2.3 痰濕中阻型 痰濕中阻型患者臨床多表現為嗜睡困乏、舌苔白膩、胸悶泛惡,食欲不振。對于此類患者可以采用健脾和胃、燥濕化痰,在患者藥方中添加天麻、半夏、生姜、甘草、陳皮等。同時配合足三里、豐隆、合谷等穴位針灸。
1.2.4 腎精不足型 腎精不足型患者臨床多表現為腰膝酸軟、舌苔白膩,多夢盜汗,陽痿早泄。對于此類患者可以采用益氣補腎,在患者的藥方中添加黨參、茯苓、麥冬、杜仲、牛膝、天冬等。同時,可以在患者的服藥治療過程中配合太溪、陽陵泉、太沖等穴位的針灸。
眩暈癥患者臨床接受中醫用藥治療以及中醫針灸治療,并結合西醫用藥來進行降脂降血壓治療,能夠快速穩定患者的病情,為了防止患者的情緒起伏,叮囑患者及其家屬接受心理教育。
療效評價分級為顯效:患者的癥狀完全消失,眩暈癥發生次數非常少;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眩暈發作次數比治療前有所減少;無效:患者的癥狀沒有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發作次數和治療前無差異性。
患者接受了1周的中藥治療,臨床癥狀均得到了改善,患者的眩暈發作次數有所減少,全部患者中共有51例顯效,8例有效,1例無效,臨床治療有效率是98.33%。
眩暈患者大多數是本虛標實之癥,實證主要是風、火、痰、瘀, 虛為氣血陰陽之虛,患者的發病和肝脾腎的病變有不可分割的關系,肝臟是該疾病的主要病變臟器[1]。中醫臨床辨證治療針對肝陽上亢患者宣泄腑熱為主,而氣虛血虧型患者則需要接受補血益氣的藥物治療,痰濕中阻患者可以通過使用健脾胃、祛痰、祛濕的藥物治療,腎精不足患者則應該使用藥物補腎氣,瘀血阻絡患者需要通絡化瘀,行氣活血。眩暈癥的患者主要是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身體本身就比較孱弱,加上有基礎疾病,因此患者發病后比較危險。患者接受藥物治療時,要對患者的個人生活習慣進行指導,叮囑注意事項,保持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保持平和的心態,戒驕戒躁,適當運動,積極治療,能夠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2-8]。
中醫是我國的傳統治療方式,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安全性和穩定性具有保障。現代診療中有較多的中西結合應用,中西結合治療得到了較多的推廣,兩者可以互相促進和彌補,減少治療弊端,提升治療效果,加上醫療技術的進步,學術的交流和交互,對患者的病癥有更深入的了解,臨床用藥也更加精確有效[9]。
總而言之,中醫對于眩暈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突出,患者的癥狀改善明顯,眩暈次數減少,臨床治療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均比較高,因此是非常優秀的治療方式。
[1] 宋春霞,李亞軍,何芳梅,等. 養血清腦顆粒聯合氟桂利嗪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臨床研究[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2,43(9):671-674.[2] 黃維忠. 眩暈癥患者在急診中治療方法的研究[J]. 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0(2):335.
[3] 刁迎梅. 山莨菪堿配與利多卡因配伍治療眩暈癥[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4):164-165.
[4] 張月秋. 天麻素聯合654-2治療眩暈癥 100例臨床觀察[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2,23(3):329-330.
[5] 邵國銳. 天麻素聯合異丙嗪治療眩暈癥30例療效觀察[J]. 中華全科醫學,2011,9(1):64.
[6] 蘭青,郭愛民. 老年性眩暈癥診治進展[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2):5321-5322.
[7] 張朝駒. 動態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2,12(4):60-61.
[8] 沈文翠,劉遠新. 眩暈癥的中西醫結合診治進展[J]. 亞太傳統醫藥,2011,7(2):126-128.
[9] 盧少偉.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動脈硬化眩暈臨床觀察[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7):150-151.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Vertigo Treated by Chinese Medicine
QI Yan Chinese Medicine Spleen and Stomach Department, Daqing TCM Hospital,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1,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vertigo treat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use of Chinese medicine.MethodsFrom November 2012 to November 2013, 60 cases of vertigo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our hospital. The symptoms and effects of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ltsThe patients
1 wee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symptoms were improved, and the number of vertigo episodes decreased. In all the patients, 51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8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1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he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was 98.33%.ConclusionChinese medicine has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on vertigo,with a high rate of effectiveness.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b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ere relieved, the number of attacks decreased, and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were hig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vertigo; dialectical treatment; clinical observation
R741
A
1674-9316(2017)21-0095-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1.050
大慶市中醫醫院中醫脾胃科,黑龍江 大慶 16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