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
化肥行業如何迎接“互聯網+”時代
■寒江
我們已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各行各業都在利用互聯網這個新式武器,互聯網+化肥如何才能發揮更大的效力呢?
互聯網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交易方式。如今電子商務越來越成為主流的商業形式,并深度影響和改變著企業的研發、生產、供應、采購、銷售和服務。更安全的交易、更低的采購成本、更便捷的尋找供應商、更低的融資成本和更高效的倉儲物流服務,成為肥料生產企業和經銷商的現實需求。
傳統化肥銷售模式至少包括“廠家—縣市級經銷商—村鎮零售店—終端用戶”四個層級,流通層級多成本高,渠道商賒銷嚴重,價格和產品信息不透明導致終端消費者農民購買成本偏高。而通過電商平臺和互聯網工具,能大大縮短肥料的交易和物流環節,可以直接從工廠到農戶,從而降低肥企的物流成本和銷售成本,帶來肥料流通效率的提升,最終惠及上游肥企、下游經銷商和終端用戶。具體來看,互聯網對化肥營銷有以下四大作用:
1.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購銷服務。通過互聯網,打造化肥、農藥、種子等重要農資及農產品的購銷平臺。比如通過“縣級運營中心+村級服務站+農戶”的一整套運作模式,幫助農民實現代買、代賣以及便民服務,讓農民真正享受到電子商務帶來的便捷和實惠。
2.利用手機、電腦等終端的用戶進行個性化服務定制。統計數據顯示,農民手機用戶占農民網民的比例超過80%,大多數農民都是用手機上網,手機用戶比例很高,特別是近幾年智能手機的普及與國內通訊運營商提速,都為基于移動互聯網下的農化服務新模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利用手機等現代化通信工具,可以及時方便地為農民提供全程作物解決方案和個性化定制農技服務。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農戶快捷、高效地解決問題,還可以供廠家在產品推廣時使用,幫他們省去很多技術服務上的成本。
3.精準營銷。在網站上為化肥企業開設商鋪,同時在商鋪上設置企業專家,農戶對產品有任何疑問可以直接向這些專家提問,達到精準營銷的目的。
4.搭建信息平臺,提供農業相關資訊。在互聯網平臺上,為用戶及時提供和解讀農業相關的政策、新聞等,對于農戶來說,要加強信息解讀的比重。
另外,化肥生產商和銷售商還可利用互聯網幫農民賣農產品。最近幾年,農產品價格低迷和銷售難問題凸顯,對農民而言,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問題比解決農資購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為迫切。互聯網作為一種信息化工具,通過電商平臺實現農產品產銷用高效對接,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為農民增收。
化肥廠家不僅要把化肥賣出去,還要搞好農化服務,教農民正確使用化肥。正如一位專家所說:“人們對農資行業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農用肥料不再是簡單的產品提供,也不是炒概念、忽悠就可以控制市場,還需要提供更多相關的技術支持,如測土配方、栽培技術、植物營養知識培訓、病蟲害防治、生理病害救治等,服務內容越來越廣泛,越來越細致。農化服務正逐步成為上至國家相關部門、下到零售商都關注的熱點,自然而然也成為化肥企業未來追逐的一個重點”。
我國化肥市場銷售額每年可達4500億元以上,占整個農資市場總額的70%左右。隨著我國化肥產業的發展,注冊在案的化肥相關規模企業多達4000家。如今,各個生產企業為了爭奪市場、提高業績,都在開展農化服務,已經形成了科技人員、生產商、經銷商等共同組成的服務體系。農化服務已經成為現代化肥企業擴大產品市場占有率、提升企業品牌認知度的重要手段,也對農業科學生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傳統單一的農化服務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種植戶的多層次需求。面對這種弊端,“互聯網+”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通過開辦網上遠程莊稼醫院,拉近了與用戶之間的距離;服務模式也更加靈活多樣,“互聯網+農化服務”將從服務內容、服務形式及服務體系上更加貼近農業生產。首先,在許多農資電商平臺上設有專家團,涉及土壤、肥料、環境、植保等多個領域,用戶可以用智能手機里的電商平臺和專家現場互動交流,還能上傳作物圖片及視頻請專家鑒定施肥是否存在問題;其次,網絡平臺上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以指派專業的農化專家前去診斷指導,杜絕傳統農化服務的假把式;再次,線上農業專家咨詢、指導、農技培訓和線下的測土配方、跟蹤回訪相結合,可使得“互聯網+農化服務”的專業性和系統性得到提升。
2013年,農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出臺《加快配方肥推廣應用意見》,提出利用社會資源探索建立鄉村小型智能化配肥供肥服務網點,開展現場智能化混配服務,滿足農民個性化、小批量用肥需求。《意見》特別強調,針對年配肥服務能力在2萬噸以下或每小時2.8噸以下的基層小型智能化配肥服務網點,以農民購買的原料肥為基礎肥料,按照農民施肥配方進行智能化摻混,摻混后不進入市場流通,不納入肥料登記和生產許可范疇。
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農資的熱潮,智能配肥急劇升溫,其中既有中化、云天化等大型化肥企業的業務轉型,也有依托金融和技術優勢的傲禾測土、云農場等,更有從互聯網領域轉戰而來的村淘等新型平臺。
據了解,近兩年在市場上興起智能配肥設備,原料可以做到4種以上,有的多達6種,這樣的配方肥除了使用高附值的原料外,還可以添加中微量元素、腐植酸等產品,不僅優化肥料品種結構,還能滿足作物多樣種植需要,對實現化肥零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據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有20%的土地流轉到了種植大戶手中,隨著越來越多的種植戶進行智能配肥,預計3年內這一領域將具備一定的規模。有業內人士預計,5年內,智能配肥有望搶占近一半的復合肥市場份額。2030年,中國中等規模種植戶的種植面積占比將會超過30%,智能配肥有可能占據化肥零售端30%的份額。
目前有些地區化肥賒銷成風,一方面農民沒有現錢購肥,另一方面由于競爭激烈,不少零售商怕丟失客戶,也只得讓農民先把肥拿回家,以后再付款,但這往往容易形成爛賬,讓經銷商苦惱不已。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賒銷這一頑癥有望得到解決。例如,京東專門開發了農村金融品牌——京農貸。“京農貸”包括“農資信貸”和“農產品信貸”兩大產品線,分別針對農資購買環節中生產農資信貸和農產品銷售環節的信貸需求,為農民和涉農企業解決“信貸金額低、信貸難、手續繁瑣、效率低”等多個痛點。
據了解,“京農貸”具有4大特色:第一,期限長。“京農貸”為農戶提供長達9個月的融資貸款,農戶可先拿種子,豐收后再還款;第二,利息低。第三,額度高。最高額度達到30萬,滿足農戶和種植大戶在生產中的資金需求。第四,貸款申請快速便捷,最快可以當天放款,所有貸款無抵押無擔保。
經銷商表示,在和農戶打交道的過程中,遇到了大量農戶在農資購買環節的貸款難問題,雖然現在農民貸款有農村信用社、郵政銀行等,但是依舊有70%~80%以上的農民得不到貸款,或者融資成本過高。隨著更多類似“京農貸”之類貨款產品的興起,農民在作物種植時可貨款買肥,作物收割后再還貸款,讓農民無須再為資金操心,經銷商也可解除賒銷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