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做實腐植酸富企富農農大肥
編者按:二十二年前,“農大肥業”起源于山東農業大學的校辦試驗工廠,從教師集資16萬元起步,歷經艱苦創業,隨著公司2003年泰安高新區項目、2005年控釋肥項目、2007年吉林公主嶺項目、2008年肥城項目、2015年國家土壤修復工程項目的建設和竣工投產,2017年“農大肥業”已成為中國腐殖酸肥料領導品牌之一,“農大肥業”從一個年產肥料幾千噸的小作坊式校辦企業成長為年產新型肥料百萬噸、銷售過15億元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亞洲最大的腐植酸肥料生產基地,離不開前瞻性的品牌戰略和腳踏實地的技術創新!

一號大事 以農為大——《農大肥業企業社會責任綠皮書》發布現場
工業和信息化部2016年第56號公告發布了一批化工行業標準,其中肥料產品標準就有含腐植酸尿素、腐植酸復合肥、含海藻酸尿素、海藻酸類肥料、水溶性磷酸一銨、肥料級磷酸二氫鉀,這些化工行業標準于2017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隨著近些年農業參與者對耕地質量、化肥零增長等熱點的逐步提出,腐植酸因其具有改良土壤、增效化肥、刺激生長、增強抗逆和改善品質等作用備受行業關注。
據《中國腐植酸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顯示,我國腐植酸標準化工作嚴重滯后,我國腐植酸行業長期存在標準化管理混亂、標準老化缺失、標準研制經費匱乏等問題,這嚴重制約腐植酸行業的發展。目前,化肥企業約有三分之一涉及腐植酸品種。與最近幾年相繼而出的產品不同,早在22年前,“農大肥業”成立之初就前瞻性地選擇了腐植酸肥料。20多年來,“農大肥業”高度重視活性腐植酸肥料的研發和推廣,首創了風化煤腐植酸的新型活化新工藝,集成創新了活性腐植酸復肥一體化生產的關鍵技術,解決了常規生產中污染大、成本高、活性腐植酸含量低的行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難題。
據“農大肥業”董事長馬學文介紹,“農大肥業”從二十多年前生產出第一噸腐植酸肥料以來,積累了很多經驗,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農大肥業”有責任、有義務向社會分享這些好的做法,同時還積極參與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成為《腐植酸復合肥料》行業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希望能對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同時,“農大肥業”十分關注品牌建設。創業至今,企業始終重視肥料與土壤有機質和諧供養作物關系的研究,農大活性腐植酸肥護理土壤、平衡營養、土肥和諧的功效不僅贏得了老百姓的口碑,更贏得了廣闊的市場。根據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相關數據顯示,“農大肥業”成立20多年來,累計推廣腐植酸肥料300萬噸,按每畝施用40公斤計算,累計護理土壤7200萬畝,節肥10.8萬噸;以玉米中產田600公斤/畝為例,累計增產糧食345.6萬噸;以節約尿素為例,累計節約煤炭資源16.2萬噸;按照固碳理論計算,累計減少環境碳排放950.4萬噸。
“農大肥業”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強勁的推廣力度及巨大的發展潛力,連續三次榮獲腐植酸行業最高獎“烏金杯”最佳企業獎,成為中國腐植酸肥料領導品牌之一。

山東農大肥業董事長 馬學文

山東農大肥業副總經理丁方軍在2016 CNCIC全球特種肥料大會上做主題報告
“農大肥業”起源于山東農業大學專用肥廠,目前已成為集生產、教學、科研、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創新型農業科技公司,公司總部現位于泰安肥城市。公司22年來始終專注于作物與土壤健康營養投入品的創新研發和推廣,在業界奠定了腐植酸肥、緩控釋肥、土壤調理劑和生物菌劑技術及品牌的領先地位,已成為作物與土壤健康營養的綜合服務商。目前,公司在吉林、河南建有3個生產基地,開始了全國發展布局。
“農大肥業”始終把技術創新作為發展核心競爭力,建有土肥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山東省腐植酸高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土壤改良與植物營養工程實驗室等高端創新平臺,承擔了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農業成果轉化、山東省自主創新專項等40余項省部級科研課題,承擔制定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1項、地方標準20余項,獲授權專利80余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余項,為中國肥料供應側結構性改革在理論、技術、工藝創新上作出了卓越貢獻。其中,“農大肥業”自主研發并掌握的國內獨一無二的腐植酸活化技術,開創了國內SUH-UW復合肥腐植酸活化技術的工藝設計先河,實現了腐植酸雙活雙效疊加的連續化工技術突破,該技術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搞科研離不開人才梯隊建設,“農大肥業”自1995年創建以來,堅持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把人才作為建設創新型企業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堅持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了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為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好公司離不開好產品,“農大肥業”以“源于農大,護理土壤,平衡營養,土肥和諧”為發展策略導向,重點開發活性腐植酸肥、藍膜控釋肥、水溶肥、土壤調理型肥料、生物菌肥等新型功能肥料,在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增產提質的同時,更致力于“土肥和諧”,改善土壤,全面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兼顧的企業社會責任。

變革創新 共贏未來——2017山東農大肥業營銷峰會

農大肥業新品發布會現場
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瓶頸期,面對保質保量、按需調配農作物結構、土壤環境保護等諸多問題,肥料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企業生產肥料產品,不能只是考慮其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品,而是應該將其視為事業與良心的結晶,因為每一粒肥料都牽動著農民的付出與辛勞,都直接影響到國家農業大發展的進程與改革。讓更多的農民用上更好的肥料是每個農大人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農大肥業”致力于團結各方力量,創新多維度縱深結合的“高、專、研、宣、傳、特”六字方針,與農民一起改善作物、土壤、水份的營養和諧。
其中,“特”字方針以“農大村”為抓手,探索“1+1+1+1”特色營銷模式,加快推廣普及,即1個好肥料——腐植酸復合肥增產、體質、改土、抗病集四個功能于一身;1個好渠道——社會經銷商、農技部門、村淘網店、大客戶四管齊下;1個好服務——農化服務、種植管理、聯合金融、田園邦終端四位一體;1個好金融——建設、工商、平安、農管家等金融機構聯手支農。“農大肥業”通過創新研發為農戶提供好肥料、專家農化技術服務為農戶提供培訓、聯合金融為農戶提供資金支持,致力成為農業豐產、土壤肥沃、農民增收的堅定合作伙伴和貢獻者。
中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先進的企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化肥零增長,更離不開基層的農民。為了能讓更多的農民用上高端優質的、既對土壤好也對作物好的肥料,農大肥業連續舉辦多屆“糧王大賽”,通過比賽加強農民對優質肥料的認知。值得一提的是,農大肥業更在歷年“糧王大賽”的基礎上,由山東省農業廳技術指導,聯合山東廣播電視臺農科頻道打造2017農大腐植酸杯“中國優質農產品,挑戰世界吉尼斯”年度優質農產品評選大賽,涉及作物更全、參與人數更廣、獎項設置更多,在惠及廣大農民的同時,引導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突出“優質專用”大宗農產品和“特色優勢”其他農產品的生產供給,通過農資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企共贏。
4月6日,山東農大肥業新品發布會在肥城成功舉辦。農業部微生物肥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李俊,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杜秉海,山東農大肥業董事長馬學文,副總經理丁方軍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300多名廠商、渠道商參加了本次會議。
農業部微生物肥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李俊強調生物肥料的發展前景廣闊。他表示,微生物可以起到活化、分解、養分合成包括促進作物生長等等一系列作用,生物肥對于我國有特殊的意義。由于我國復種指數很高,導致一系列土壤問題越來越嚴重。發展我國微生物肥料產業,是發展可持續農業、生態農業的要求,也是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需要。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杜秉海對功能性微生物的應用做了介紹,他指出很多可利用的有機廢棄物都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導致這些物質的浪費。功能性微生物就是來源于這些有機廢棄物,功能性微生物對土壤改良、增肥增效等方面有著顯著的效果。
會上,董事長馬學文對各位朋友的到來表示歡迎。農大肥業是以技術創新見長的企業,包膜控釋肥工藝技術、腐植酸活化技術分別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硫酸鉀工藝技術是行業內首創,微生物功能菌劑針對性更強、品種更齊全、功效更顯著。當前,我國肥料行業正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挑戰。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將以產學研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適時調整研發方向,以作物為中心研發作物專用肥,努力成為護理土壤、平衡營養、土肥和諧的產品和技術服務供應商,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應有的努力。
副總經理丁方軍會通過土壤養分吸收及肥效轉化和自身性質等方面的差異化,對農大肥業的新品進行系統詳盡的介紹。
會上,與會廠商代表信心滿滿,大會氣氛空前高漲。煙臺市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勇、新鳳祥集團祥雨有機肥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佃通作為合作伙伴代表希望能與農大肥業共同努力,達成共贏。與會的近百家企業紛紛現場簽約,現場氮素控釋膜訂貨6000多噸,微生物菌劑訂貨500多噸。此次會議的召開,為各廠商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學習、了解認知的平臺,堅定了廠商對農大肥業的信心,彰顯了農大肥業的實力。
未來農大肥業將繼續再接再厲,發揮中國腐植酸肥料領導品牌的先鋒作用,牢記“讓更多的農民用上更好的肥料”的使命,做出更好的產品。農大肥業真誠希望能與各位朋友達成合作,爭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鋒,為改革提供支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做出貢獻。

農大肥業新品發布會現場簽訂訂貨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