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眾華
(中共乳山市委黨校,山東省乳山 264504)
乳山因山得名、因海而興。坐擁199.27 km海岸線,擁有3.33萬hm2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養殖海區,牡蠣養殖面積0.53萬hm2,年產量30萬t,牡蠣產量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市海上養殖總產量的近90%,素有中國“牡蠣之鄉”的金招牌,乳山牡蠣在國內乃至世界具有較高知名度,發展海洋經濟得天獨厚。但由于多是傳統小、散養殖,海上養殖業難以做大做強。乳山聚焦現代海洋產業發展,與大連獐子島集團雙方合作開發的海洋牧場項目總面積3.2萬hm2,獐子島集團復制現代海洋牧場建設的成功實踐和在種植業、市場和品牌運營方面的優勢,以“政府+金融+科技+業戶+企業”的“五合一”合作體系模式,加快布局“一個基地,五個中心”的產業系統,借助“技術+市場”、“技術+服務”的產業平臺,打造以牡蠣為主導品種的國際一流現代海洋牧場。海洋牧場示范區建成后,僅2.53萬hm2浮筏養殖開發海域可產出40萬t,年產值將增加到30億元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將成為乳山海洋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作為全國首批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縣之一,乳山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得天獨厚的釀酒葡萄種植的最佳3S(陽光、砂礫、海洋)自然條件。立足資源優勢,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子公司綠城小鎮集團與臺依湖集團強強聯合開發0.8萬hm2綠城臺依湖酒莊酒產業小鎮,以葡萄酒產業為核心,按“一心一帶三板塊,一山三環十五區”的總體規劃,匯集綠城集團內最優質的設計、營造、農業、健康、教育、運營等資源,發揮品牌引領優勢,建設以紅酒文化為特色的300座風格獨具的個性化酒莊,打造集生態農業、葡萄酒文化、創意研發、生態游憩、金融業態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國際頂級山水風情酒莊酒產業小鎮。該項目建成運營后,僅產酒每年預計帶來70億元的產值,帶動3萬余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實現小鎮可持續發展。
乳山亮出“牡蠣+美酒”兩張新名片,把準“特色”和“原生態”的市場定位,符合十九大報告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路徑,既能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達到了兼顧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目標。同時,也是十九大精神在基層探索與實踐的新成果,為踐行鄉村振興戰略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鄉村振興的關鍵和重點是產業振興。乳山市探索和實踐的“牡蠣+美酒”新名片,踐行“跳出農業看農業,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的特色化發展思路,是以工業化思路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次成功試水,拉開產業振興的“大格局”。只有產業振興了,才能增加鄉村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促進各類先進要素進入鄉村,形成良性循環,鄉村全面振興必將出成果、見成效。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嶄新的事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國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創新思維,群策群力,勇于探索新做法、新經驗。乳山市探索和實踐的“牡蠣+美酒”新名片,在農村經濟發展“棋盤”上走出的兩步“先行棋”,以“點”帶“面”,為鄉村振興探索了新路,積累了經驗,積攢了人氣、集聚了商氣,“一點促全域,一村帶十村”戰略正在有序實施,讓鄉村都能搭上振興的便車。
乳山“牡蠣+美酒”兩張新名片,定位、發展模式等條件大不相同,經驗各具特色,但都有可學習可借鑒的相通之處。
振興鄉村,大力發展鄉村產業,統一科學規劃謀劃至關重要。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聘請省資環院、海地所等專業機構立足資源優勢,對海區的水文、潮汐、生物資源、底質等基礎條件進行“摸底”,綜合運用新品種、新模式、新管理,統籌考慮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新規劃牧場與現有養殖區、不同養殖品類之間的關系,編制了《乳山現代海洋牧場規劃實施方案》。酒莊酒產業小鎮建設,嚴肅多規合一的規劃管理,抓好高標定位的規劃剛性執行,制定了《乳山市規劃謀劃落實落地獎勵意見(試行)》,堅決遏制規劃與建設“兩張皮”,真正以科學規劃、嚴格管理引領發展,確保全部生態產品及加工產品質量可控、可追溯,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乳山“牡蠣+美酒”充分表明,規劃謀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科學的規劃謀劃,可以避免決策失誤,找到成功捷徑;可以創造最大優勢,有效整合資源,實現多重疊加效應;可以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提升前瞻性,增強科學性;可以堅持問題導向,建立配合聯動機制,補齊發展短板,有效提升綜合管理水平。
首先,為打破產業轉型過程中的資金“瓶頸”。乳山創新資金籌措,借力龍頭強企開發海洋資源,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海洋牧場發展基金,筑牢了新舊動能轉換“保障網”。日前,與大連獐子島集團就合作開發海洋牧場,雙方通過共同組建海洋產業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海洋牧場首期規劃的0.67萬hm2海域,由乳山國運主導設立產業基金3.3億元,浦發銀行參與建設基金,撬動海洋產業轉型升級。乳山政府與綠城臺依湖小鎮共同建設基金小鎮,組建了天使投資、產業并購、股權投資等基金,吸引基金管理、創投機構、擔保租賃、私募股權、評估資信等金融機構進駐,打造融智、融資、融商、融創“四位一體”的服務體系,培植“產融結合+產城融合”的金融聚集區,形成與其他區市和領域互惠合作、風險共擔和激勵相容的新思路,發揮基金的撬動作用,做大做強產業“盤子”。
仔細剖析資本引擎的這兩個成功案例得出,產業基金是乳山推動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先手棋”,按照“項目+”“資金+”理念,以財政資金為引領,以金融、基金為杠桿撬動社會資金,讓優勢資源釋放出最大價值,為區域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從資本運作層面來看,國有資本出資成立的產業基金不以盈利為目的,上連項目資源,下接社會資本,為項目和資本搭建橋梁,將資源變成項目。從自身資源看,乳山是煙臺蘋果主產區,是中國緯度最高的露天茶葉生產基地,位于世界第七大葡萄海岸的南部海岸核心區,擁有3.33萬hm2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養殖海區,優質的資源亟需資本杠桿撬動,才能充分激活產業和經濟屬性。為此。乳山打好財政資金、金融、社會資本、基金、擔保、保險組合拳,成立新興產業投資公司,采用母子基金模式,組建了總規模60億元的清科母基金及全域旅游、海洋牧場、中國北茶、大健康等領域的產業子基金,通過政府搭建平臺,發揮產業基金的放大杠桿作用,深耕旅游、海洋牧場、葡萄酒小鎮、茶葉、大健康等本地優勢產業,實現資源變資本、資本撬實體,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
接著,解決高新科技項目少、落地難等問題。高新科技項目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加速器,乳山成功亮出“牡蠣+美酒”兩張新名片,依托了獐子島集團國際最先進的設施及養殖技術和綠城集團在特色小鎮開發方面的強勁實力、豐富經驗及先進模式等高新科技。為此,乳山組建科技創新產業基金,在全球挑選高精尖科技成果項目,通過引入上市公司、運營團隊,將技術、資本、運營等有效對接,實現高新技術項目落地生根。目前,乳山探索組建10億元的“中以”科技創新產業基金,與以色列藍色經濟中心合作建設中國(乳山)·以色列科技創新中心和中以科技產業園,篩選了一體化水處理、綠色電纜、輕量化電池等科技項目。通過資本運作,將以色列高科技產品和技術引入乳山,“無中生有”發展高科技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顆葡萄串起整個產業鏈,從單純種植葡萄到釀葡萄酒、建酒莊,再到建設臺依湖酒莊酒產業小鎮,乳山葡萄產業“新六產”的路子越走越寬,形成種植、生產、研發、葡萄酒培訓等功能完整的產業鏈,同時拉動電子商務、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預計帶來年經濟效益約200億元,相關旅游產業約15億元,創造約2.8萬個就業機會,構建起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做優做強“乳山牡蠣”品牌板塊,借力獐子島集團開發海洋資源,打造集“研發、集散、交易”功能于一體、覆蓋全產業鏈條的牡蠣產業園,進一步提升乳山牡蠣全產業鏈升級速率,加快乳山牡蠣由“食材向食品”升級的精深加工和“乳山牡蠣”品牌建設,放大乳山牡蠣在國內外市場的傳播效能,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近年來,乳山一直探索現代農業路徑,通過促進農業新舊動能轉換,依托復合型的產業綜合體,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融合,乳山“牡蠣+美酒”兩張新名片,為全市做了樣板。縱觀發展規律,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必須突破單一農業發展限制,全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著力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充分彰顯農業的生態文明價值、活化農村資源要素價值,大力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打造價值鏈,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綠城臺依湖酒莊酒產業小鎮,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把保護生態環境與促進經濟增長結合起來,全力打造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有文化內涵、旅游功能、宜居宜養的特色小鎮,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加油助力。與獐子島集團合作開發的海洋牧場,推廣海面、海體、海底多層次生態立體養殖模式,有效修復海底生態系統,努力打造生態用海“防護網”、海洋資源“調節器”、海洋生態“凈化機”和綠色發展的“助力器”。乳山“牡蠣+美酒”思路和效益很好地詮釋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不必在今”的政績觀,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只有堅持綠色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筑牢“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生態基礎,才能打好生態牌,唱好生態戲,實現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只有努力構建生態休閑體驗為支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多點發力的產業新格局,才能走出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綠色發展之路。
風正潮平,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發奮圖強。以乳山“牡蠣+美酒”為動力,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乳山“新六產”定會亮出一張張更加靚麗的名片,擁抱嶄新而偉大的時代,迎接乳山鄉村更加美好的未來。
[1] 韓長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人民網-人民日報,2015.11.25
[2] 趙強社.“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振興新集體經濟.中國農業新聞網,2017.11.28
[3] 魏登峰,許雪亞.廣東農墾 “四變”促轉型.農村工作通訊,2016,(24):16~18
[4] 韓長賦.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農民日報,2017.05.11
[5] 魏在平.深化農村改革試驗 打造全國示范樣板.農村工作通訊,2017,(2):26~28
[6] 汪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農村工作通訊,2017,(7):7~10
[7] 路亞洲,陳炫汐,卿文博,等.墾地合作 共建新城—安徽龍亢農場墾地融合發展情況調查與思考.農村工作通訊,2017,(2):37~39
[8] 綜合整理.建設生態農業 推動綠色發展.農村工作通訊,2017,(1):19
[9] 姜長云.推進農村產業融合需要新辦法.農村工作通訊,2017,(10):43
[10] 課題組.農業綠色發展:供需結構改革的共同追求.學習時報,2017.11.28
[11] 趙曄.“三產融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抓手.學習時報,2017.12.18
[12] 韓俊.農業農村發展要實現“兩個轉變”.農村工作通訊,2017,(7):56
[13] 史瑞杰.薊州鄉村振興的五點啟示.光明日報,201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