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草原工作站,固原 756000)
退牧還草建設工程項目實施效益淺析
王 瓊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草原工作站,固原 756000)
退牧還草建設工程項目的實施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促進牧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及邊境地區的穩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作用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文章對退牧還草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進退牧還草工程有效實施的建議。
退牧還草 項目 效益
草原資源作為可再生自然資源,對于我國養殖業有重要作用,草原資源不僅是農民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草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草原生態遺傳資源基因豐富,可為我國生物物種多樣性提供幫助,在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退牧還草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地緩解植被退化的問題,使草原可以休養生息,提高草原植被覆蓋率和牧草種類數目,改善草原生態環境,提高土壤的持水性,防止地表水分減少,改善草原荒漠化,防止水土流失。退牧還草項目改善了草原環境,是草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1]。退牧還草工程的目的是恢復草地的生態功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實現草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退牧還草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由放牧的養殖方式改變為舍飼的養殖方式,可以有效的為草原減少壓力,有利于退牧還草工程的實施[2]。由于放牧方式是草原人民長期以來的生產生活方式,若現在轉變為舍飼方式,一些牧民并不能盡快適應,因此國家需要完善基礎設施,以方便牧民改為舍飼養殖后的生活,還要積極推進優惠政策的實施,這樣可以減輕牧民的經濟負擔,讓牧民自愿由放牧方式轉變為舍飼方式。此外,還要加快推進農業與牧業聯合的生產方式,為牧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同時要抓住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契機,調整草原生態結構,讓多余的勞動力向第二和第三產業發展,為牧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樣才能使草原產業結構更加多樣化,讓草原的經濟更加快速發展。退牧還草工程可以通過圍欄封育和圈養的方式來進行,改變了傳統的游牧方式的同時還可以不依賴氣候。加強養殖管理,提高牧民的養殖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牧區生產水平,增加經濟收益,促進牧區經濟的發展。因此,要積極做好退牧還草工作,提高干部和群眾的意識,讓牧民了解到過度放牧的危害。另外,提高環保意識和草原資源利用率,對改善草原特征、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以及維護邊疆穩定有重要作用。
在草原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可以使草原植被覆蓋率增加,有利于草原可持續發展,對維護草原的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3]。由于以往的過度放牧導致草原承載力變差,草原資源沒有休養生息的機會。退牧還草工程鼓勵牧民進行舍飼養殖,這樣能將以往粗放型的養殖方式摒棄,改為科學化、規模化的養殖方式,進一步
完善牧區的基礎設備,使養殖業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通過提前儲存好牧草,改善牧草的質量,這樣有利于提高羊群的抵抗力,防止羊群發病,為牧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為了保證退牧還草工程的順利實施,必須調動牧民的積極性,為牧民提供基本的生活生產保障,同時做好對基礎設施的完善,這樣牧民才能積極的把放牧的養殖方式改為舍飼的養殖方式,才能提高牧民的經濟收益,讓牧民安居樂業[4]。退牧還草工程可以將以往單一的生產方式轉變為集合農牧業的生產方式,緩解草原壓力,有利于草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后,要用圍欄來控制牲畜范圍,減少過度放牧的情況,提高草原利用率。提高了草原的生產力,就可以改善草原生態環境,使土壤養分充足,更適合畜牧產業的發展。
對于禁牧區的圍欄設置要做好規劃,要考慮到草原退化情況和牲畜的數量來確定,同時要結合圍欄的經濟型和必要性。如在人煙稀少的地區可以選擇不設置圍欄,還有一些有山和河流的地區也可以不設置圍欄;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水源缺乏的地區必須要設置圍欄,這樣才能防止草原因為放牧的原因而退化。對于牧草生長的旺季可以做好規劃,更好地利用好草原資源。為防止偷牧情況的發生,可以合理擴大圍欄的范圍。
通過對草原生態退化的原因進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一些貧困的牧民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活水平而過度放牧造成的,所以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是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草原建設的積極性,讓退牧還草工程能夠順利的實施。為了使退牧還草工程能夠順利實施,必須有足夠的資金基礎,國家可以增加融資渠道,提高牧業的信貸比例,為退牧還草工程的實施提供平臺和基礎。此外還要加大圍欄的投入,建立飼草倉庫和飼草的配套設施。
由于牧民長期以游牧為生,所以對于圈舍飼養的方式沒有掌握,要想提高牧民的飼養技術,可通過培訓廣播等方式將先進的飼養技術傳授給牧民。此外,還要積極研究新技術,這樣可以提高養殖效率,減少對草原產生的危害。通過人工種植牧草提高草原植被覆蓋率,加強青貯飼料的加工和研制,讓牧民掌握先進的飼養技術,從而減少游牧的應用。建立信息交流平臺,為牧民解決生產中發現的問題,同時也可以讓牧民進行交流,提高牧民的養殖技術。
由于長期的過度放牧和不合理的放牧,導致草原發生退化,所以要積極進行人工種草工程,這樣才能解決草原植被覆蓋率低的問題。對于禁牧區的牧民可以采用圈舍飼養的方式來進行養殖,因此要積極地種植牧草,并對牧草進行加工儲存,這樣才能保證養殖業不受影響。由于采用圈舍飼養的方式,有些牧民會建設固定的居所,那么用于牧草種植和加工的資金就會減少,所以為了保證牧草種植工作能夠得到牧民的支持,就要提高對于牧草種植項目的投入,確保工程能夠順利實施。
為了緩解草原的壓力,必須要調整草原生產結構,采用多種生產方式,促進草原生態環境的改善。要積極爭取政府的補助,大力發展多種產業結構,改善草原以往單一的養殖業,結合農業和旅游業發展草原經濟,這樣才能讓草原畜牧業更具有競爭力。首先要根據市場的要求和地區特征來規劃和設計產業結構;其次要改善養殖技術,這樣才能提高養殖效率,改善養殖環境;最后要積極推廣牧草種植技術,加大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改善養殖產業鏈,這樣才能帶動草原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提高草原利用率,改善牧民生活條件。
綜上所述,政府及相關人員應積極推動退牧還草工程的實施,使草原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改善草原的生態環境,促進草原可持續發展,使人與自然能夠協調發展,調整草原產業結構,恢復草原植被,促進草原生態系統的循環利用。
[1] 李雪鋒,姚小偉.新疆退牧還草圍欄工程效益評價分析.草業與畜牧,2013,(3):50~51
[2] 趙成章,賈亮紅.退牧還草工程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中國草地學報,2008,30(4):83~87
[3] 王永嘉.北疆退牧還草工程效益、存在問題及對策.干旱環境監測,2008,22(3):148~151
[4] 趙春花,曹致中.退牧還草工程對內蒙古鄂溫克旗經濟社會效益的影響.草業科學,2009,26(1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