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靜
(焦作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河南焦作 454000)
農業肥料施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建議
關 靜
(焦作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河南焦作 454000)
目前我國肥料施用中存在的化肥施用量過大、施肥結構不合理、施肥方式比較落后、肥料品種選擇不當等問題,分析引起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為我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化肥 有機肥 肥料利用率 施肥效率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肥料是作物的糧食,據研究表明施用1 kg化肥可使糧食增產5~10 kg,施肥的貢獻率可達40%[1],合理施肥對作物生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在農業生產上,肥料施用不合理嚴重影響農作物的優質高產,導致土壤肥力退化,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諸多環境污染。
2013年我國農用化肥施用總量達5 912萬t(折純),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化肥消費國。耕地面積僅占世界耕地面積7%的中國消費了接近世界1/3的肥料[2]。但我國化肥投入的邊際效應明顯下降,以氮肥為例,從1998年到2013年,我國小麥的氮肥施用量增長接近200%,但單產水平卻只提升了50%,這說明再多化肥對提高糧食產量作用也是有限。過量施肥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而且消耗了大量資源和能源,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農民養成了重氮肥、輕磷鉀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輕中微量元素肥料,重化肥、輕有機肥的施肥習慣。目前,我國有機肥資源總養分約7 000萬t,實際利用不足40%,其中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約50%,秸稈養分直接還田率只有35%。
東北、黃淮海玉米產區多采取“一炮轟”的施肥方式,造成肥料浪費,后期缺肥。傳統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導地位,化肥淺施、表施、撒施現象比較普遍,施肥器具不配套,機械施肥僅占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30%左右。專家分析,小麥、水稻和大豆追肥采用地表撒施的超過80%,蔬菜追肥多采取大水沖施的方式,肥料損失較為嚴重。
市場上肥料品種眾多,農民對肥料了解比較少,所購肥料跟風效應明顯,缺少針對性。肥料的成分不同,在作物成長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也完全不同,農民在肥料選用前,對土壤特性和所種作物生長的需肥特性不了解,投肥方向不明、盲目施用,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近幾年來,“要想高產,多施化肥”的觀念已在廣大農民中根深蒂固,大量有機肥廢棄不用,加重了對化肥的依賴性,造成化肥過量施用。基礎知識匱乏,單純追求高產,盲目增加施肥,從而浪費肥料,污染環境,撒施、表施造成揮發流失嚴重,我國肥料當季作物利用率較低,氮肥為30%~35%,磷肥為10%~25%,鉀肥為35%~50%[3],化肥每年的流失量占使用量的40%左右[4],這與發達國家的肥料利用率50%~70%相差甚遠[5]。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勞動力轉移,農村農業生產已經由過去的以男勞動力為主轉向婦女和老人等,迫切需要省時省力的肥料投入技術,如機械化施肥技術、緩控釋肥料等新型肥料施用技術等。而目前生產中還是以傳統的肥料投入技術為主,施肥配套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十分薄弱。
目前肥料市場比較混亂,已經形成了惡性競爭的局面,各種以次充好的肥料很多,通過打價格戰吸引農戶的眼球,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農資經營戶,有意引導農戶去選擇高利潤的品種。化肥生產企業主導的各種施肥技術宣傳不是真正站在科學施用的角度,而是從自身企業產品推廣為主,存在著相當大程度的誤導農民消費,造成農民施肥成本的加大。
緩控釋肥料是采用各種機制對常規肥料水溶性進行控制,通過對肥料本身進行改性,有效地延緩或控制肥料養分的釋放,使肥料養分釋放時間和強度與作物養分吸收規律相吻合,簡化了施肥技術,實現1次性施肥滿足作物整個生長期的需要,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控釋肥氮、磷、鉀利用率可提高到55%~80%、35%~50%、60%~70%[6-7]。緩控釋肥料研究機構和生產企業要加強合作,根據作物需肥規律,按照不同土壤類型和耕作類型,研究不同的緩控釋肥品種,適應不同作物品種、不同生育期的需要。加快發展推廣緩釋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發展緩控釋肥料有利于減少化肥、特別是氮肥對環境的污染。
現在農戶施肥存在工作量大、時間緊、效率低和人工工資高等問題,目前我國化肥機械化率只有30%左右,應大力研發肥料施用機械,推廣新型、適用的作物施肥機械和機械施肥技術,實現機械化精確施肥。通過試驗示范,讓群眾感受到機械化施肥的好處,指導幫助農民選購技術先進、性能可靠的施肥機具,積極推動機械化施肥技術的應用。
配方施肥是根據土壤測試結果、田間試驗、作物需肥規律、農業生產要求等,遵循有機無機相結合,用地與養地相結合,投入與產出相平衡的原則,綜合考慮作物需肥特性、土壤供肥能力等,確定使用量,并采取科學合理施肥措施,以滿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種營養,維持土壤肥力水平,減少養分流失對環境的污染,達到優質、高效、高產目的。加大對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根據種糧大戶土壤肥力、作物需肥要求等,定制和施用配方肥,做到保持土壤養分的相對平衡,充分發揮肥料效果,有利于實現農作物的豐產豐收,并做到化肥減量增效。
有機肥不僅能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也是作物微量元素的良好肥源[8],連續施用有機肥能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進化肥利用率的提高。通過增加有機肥,地會越種越肥,化肥用量必然下降。推進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促進有機肥企業與養殖場有效對接,真正實現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推進秸稈養分還田,通過粉碎還田、腐熟還田和過腹還田等技術,使秸稈來源于田、歸還于田。推廣沼渣、沼液在糧食作物上的施用,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有效增加土地的肥力,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近些年,山東農業大學以“關于化肥減半增施有機肥維持最高的玉米產量”為課題作田間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增施有機肥少用一半化肥照樣維持最高的玉米產量。
通過田間課堂對農戶進行指導和培訓,讓農戶對土壤、作物和肥料有更多的了解,通過化肥知識的普及、土壤特性的了解和農作物習性的掌握,讓農戶知道化肥包裝袋上寫的氮磷鉀比例及其它成分等,做到不盲目購肥、不亂投肥、不錯投肥,讓農戶掌握作物需肥需水規律,把握好給肥給水時間,滿足需要,使肥料發揮最高效能,使投入資金發揮最大的效能。結合測土配方施肥、高產創建等農業示范推廣項目,依托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試驗示范效果的帶動,讓農民看到科學施肥的好處,從思想意識上轉變觀念,自愿接受科學施肥技術。
逐步完善肥料管理的法規,加大資金支持,增加執法的配套設施,嚴厲打擊企業和經銷商的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和夸大宣傳的行為,保證企業合法經營能夠正常生存,讓混亂的肥料市場得以凈化。相關監督部門要負起責任,加強化肥市場監督力度,為農民購買放心化肥創造安全環境,提高農民的消費信心,創造良好的化肥生產和消費環境。化肥生產企業除了要保證產品優質外,還要注重在產品說明書中進行施肥知識的指導,客觀地介紹產品性能。
[1] 黃國勤,王興祥,錢海燕,等.施用化肥對農業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及對策.生態環境,2004,13(4):656~660
[2] 朱筱婧,李曉明,張雪.低碳農業背景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術途徑.江蘇農業科學,2010,(4):15~17
[3] 張文新,張成軍,趙同科,等.緩釋氮肥減少菜田土壤硝酸鹽淋溶研究.華北農學報,2010,25(5):166~170
[4] 王敬國.農用化學物質的利用與污染控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5] 原俊琴.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農業生產潛力.農產品加工·學刊,2006,(7):61~62,65
[6] Yang Changming,Yang Linzhang,Ouyang Zhu.Organixc carbon and its fractions in paddy soil as affected different nutrient and water regimes.Geoderma,2005,124:133~142
[7] 高亞軍,李云,李生秀,等.旱地小麥不同栽培條件對土壤硝態氮殘留的影響.生態學報,2005,(11):2901~2910
[8] 高明,車福才,魏朝富,等.長期施用有機肥對紫色水稻土鐵、錳、銅、鋅形態的影響.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0,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