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江霞,楊興柏,王 雄,鄭本明,項 媛
(1.湖北省荊門市農業局,荊門 448000;2.湖北省沙洋縣農業局,荊門 448299)
荊門市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踐與發展建議
藺江霞1,楊興柏1,王 雄1,鄭本明2,項 媛1
(1.湖北省荊門市農業局,荊門 448000;2.湖北省沙洋縣農業局,荊門 448299)
荊門市是農業部認定的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以“三區三中心”建設為抓手,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推進農村改革和“互聯網+”行動,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面對存在的問題,建議在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加快農產品加工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重點推進,將荊門打造為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樣板。
荊門 農業現代化 實踐 建議
近年來,荊門市深入實施“中國農谷建設”和“柴湖振興發展”2個省級戰略,大力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物質裝備水平、科技支撐水平、經營管理水平、支持水平、產出水平、可持續發展水平均有顯著提升。2015年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結果表明,荊門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綜合得分76.6分。
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以推廣“菜—苞—菜”、“豬—沼—菜”、“香稻嘉漁”等10種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為載體,圍繞主導產業建立24萬hm2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2016年,全市高效生態農業模式推廣面積超過8萬hm2,種養結構由2011年的48.5∶47.7調整為2016年的41.5∶54。建設生態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圍繞打造農產品富硒、長壽、生態品牌,重點建設彭墩長壽食品加工產業集聚區、屈家嶺生態農產品加工集聚區、京山生態食品加工產業園、沙洋水產品加工產業園。2016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1 376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6∶1,高于全省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建設農耕文化旅游區。發掘農耕文明,啟動屈家嶺文化遺址公園建設。開發農業資源,打造油菜花、桃花、紫薇花等旅游節慶品牌和鐘祥長壽文化旅游品牌,發展農業觀光采摘。沙洋縣4.7萬hm2油菜花每年吸引數十萬游客前來駐足,被網友評為“中國最美的油菜花海”。彭墩鄉村世界躋身國家4A級景區,全市建成省級以上休閑農業示范點13個。
建設長江流域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全國20所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荊門涉農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系;24名涉農院士在荊門建立工作站;與中國農科院戰略合作全面深化。建設華中地區現代種業中心。馬鈴薯、甘薯、油菜三大國家級種業基地以及安信蔬菜種苗、聯想佳沃藍莓、華中水生蔬菜良種繁育中心落戶荊門農谷核心區屈家嶺。建設南方農業機械裝備研發制造推廣中心。廣東超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荊門投資建設上海紐荷蘭農業機械轉移升級項目。湖北豪豐集團農機具研發與再制造產業園,已在荊門市農谷核心區屈家嶺開工建設。
探索開展“兩權”抵押貸款試點。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突破2億元。搭建投融資平臺。政府出資成立農谷實業公司、農谷投資公司,設立了2.5億元的中國農谷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和2 100萬元的農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解決農業融資難題。
力推沙洋首創的按戶連片耕種模式。全市按戶連片耕種面積14.8萬hm2,總體連片率68%。京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取得進展。建立起了承包土地、集體資產、集體成員、集體股權“四本臺賬”,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權“四項權利”,探索出“四種股份模式”,全縣223個村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9 787.28萬元,比改革前增長28.6%。鐘祥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扎實推進。搭建起縣域金融服務、農村產權交易、農村信用信息三級金融服務平臺,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建立保險、貸款擔保和聯合評級授信等機制,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金、資產。農業綜合水價改革扎實推進。著力推行自建自管自用型、自建自管共用型、共建共管共用型和公建公管共用型“四型”改革模式,力促分級管理、分類水價。創新農村社會治理的“積分制”管理扎實推進。在全市136個社區(村)開展社會治理積分制管理試點,對村民量化考核結果與福利、評先等掛鉤,激發了基層社會治理活力。
建成了以荊門農業12316為主,貫通市、縣、鄉各涉農部門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已建設高標準服務站57個,服務范圍覆蓋全市各個鄉鎮。編制了“荊門市農業物聯網發展規劃(2016~2018)”,提出了荊門市“互聯網+智慧農業”的農業信息化建設新思路。與阿里巴巴合作發展農村電商產業,所屬鐘祥市150個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店,第1天成交額便創下全國紀錄,達1 790萬元。軟通動力在京山實施“京山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項目,為廣大京山市民提供農業資訊傳播、專家咨詢、產品交易等大數據服務與洞察分析,努力打造智慧農業的“京山模式”。
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存在標準不高、投入不足等現象,農業工程運行效率不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低,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資源利用率低,有效灌溉面積21.64萬hm2,全市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2.8%,石漠化面積占全市土地面積的0.3%,化肥過量使用、農藥利用率不高、農村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率低等未得到全面改善,農業生態依舊脆弱。
持專業技術證書的新型職業農民占比偏低。2015年接受過農業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并持有專業證書的農民僅占從事農業人員的2.1%。懂農業經營的企業家偏少。多數非農企業家進入農業帶有盲目性,帶動發展能力不強。基層農技推人員有斷層趨勢。基層公益農技推廣崗位待遇低、經費少、條件苦,推廣人員漸趨老齡化,年輕人員因身份、待遇等因素不愿在基層工作,斷層趨勢明顯。
農業部和省農業廳農業項目資金主要以支持農業生產環節為主,以2016年省級農業項目資金為例,荊門市爭取7 321萬元現代農業轉移支付資金,主要用于支持主導產業與特色產業發展、農機公共服務能力與體系建設、產業化園區產業鏈建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其中用于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的資金僅占總額的0.22%;用于鄉鎮農技推廣條件能力建設的資金僅占總額的2.73%。
品牌建設不強大宗農產品加工仍以初加工為主,農副產品附加值不高,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突出,缺乏在全國或全省有影響力的大宗農產品品牌。漳河綠茶、鐘祥葛粉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產品規模小,形式散,競爭力不強。
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土地整治統籌協調新機制,整合資金,積極探索“誰種田、誰整治”的土地整治機制,讓土地整治模式由政府主導型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導型轉變,建立土地整治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配套制定相應的獎懲和激勵約束機制。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建立生態農產品基地,創建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實現優質高效與綠色生態協調發展。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匹配度。實施“一控兩減三基本”,推進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著力建設美麗示范鄉村。
培育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加快建立“三位一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創建現代農業園區、興辦企業、創建合作社、組建產業聯盟,形成項目帶動產業發展、產業促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壯大的良性發展模式。構建科技人才支撐體系。建立農業產業高端智庫,實施涉農企業家培訓工程,多途徑全方位培養農業產業企業家。完善政策扶持機制。加快農業產業化人才激勵與人才培育,培育一批農業企業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提高部省級現代農業發展轉移支付項目中“科技創新”資金占比,加大農業生產關鍵技術環節的資金補助。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加大對推動農業重大技術突破、帶動新興產業發展的特殊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引進力度,結合重大項目實施,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推動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業生產關鍵環節向全程化社會服務、兼業化經營向專業化職業經營轉變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拓展“互聯網+農業”新模式,加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招商引資力度,推動“三園一體”建設,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突出“科技興農”新名片。
發揮政府扶持引導職能。充分利用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形成的倒逼機制,促進企業主動走轉型升級之路。政府從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支持企業技術改造、融資擔保等8個方面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兼并重組。按照“三去一降一補”的總要求,引進或培育龍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壓縮過剩產能,清理“僵尸”企業,在特色農產品加工中培養行業“小巨人”。提升“農”字品牌。鼓勵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追溯等體系認證,充分利用中國農谷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金字”招牌,加強品牌整合和推介。優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環境。制定出臺有針對性、可操作、實實在在的扶持政策,特別是加強金融支持力度,通過多種方式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