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君
(湖南省蠶桑科學研究所 410127)
大力推廣應用蠶桑機械 助力特色蠶桑產業發展*—對四川省蠶桑機械化情況的調研與啟示
何 君
(湖南省蠶桑科學研究所 410127)
湖南栽桑養蠶歷史悠久,“湘繡”是我國傳統“四大名繡”之一。但湖南傳統的蠶桑一直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機械化程度很低,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制約了蠶桑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文章通過分析四川省蠶桑機械化發展現狀和成功經驗,研究探討了湖南省加快推進蠶桑機械化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湖南傳統的蠶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蠶桑 機械 特色產業 調研
湖南栽桑養蠶歷史悠久,5 000年前就有采桑養蠶的記載,唐、宋時期種桑養蠶已具一定規模。近代和現代以來,該省蠶桑產業幾經起伏,解放后得到恢復性發展。近幾年來,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以及桑樹新興產業的發展,桑園面積迅速擴大,蠶桑產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全省桑園面積達到1萬hm2,近35個縣(市、區)有蠶桑生產,桑蠶繭絲綢產業科研機構、農工貿企業、種養合作社已達到48家,桑樹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正在不斷開發利用,果桑、飼料桑、生態桑及藥用桑正在湖南省迅速興起,特別是長株潭地區近年來已發展到了2 000 hm2,尤其是利用桑葉高蛋白含量特性發展的飼料產業來勢喜人,桑葉養豬、養牛、養雞等“桑葉+”正在快速發展,桑葉綠茶、桑葉黑茶、桑葉豬肉、桑葉雞蛋等產品已陸續上市,成效顯著。近年來啟動了長株潭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作物替代區經濟作物產業鏈建設項目,利用桑樹對重金屬具有較強的富集作用與耐受性特點及通過了桑葉飼養家蠶、家禽、家畜的安全性評價,并可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經濟、生態效益明顯,因此,桑樹被列為長株潭重金屬污染區重要替代作物。而傳統蠶桑一直為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機械化程度很低,所有生產環節大都是手工操作,勞力投入多,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由于當前農村勞動力成本高,蠶桑企業處于增收不增效狀態,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反而,規模越大效益越低。不解決蠶桑機械化、省力化的問題,蠶桑產業難以大規模的持續健康發展。近日,帶著這個問題,湖南省蠶桑科學研究所組織力量對四川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機械研究中心開展了學習和調研。
四川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國家蠶桑體系設施與機械研究室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從栽桑到養蠶再到蠶繭加工研制出了一系列現代蠶業技術裝備,桑園作業機械主要有:電動桑枝剪、挎肩(背負)燃油式桑樹枝條割伐機、氣動桑枝剪、手扶式單鋸盤燃油伐條機、行走式雙鋸盤伐條機、鋼珠調臂扭向式雙行割伐機、雙杠桿雙曲省力桑枝大剪、QCF50型園木與枝條兩用粉碎機。養蠶機械主要有:智能溫濕度控制器、NRJ型升溫補濕器、創藝QSJ-40型省力化切桑機、多功能移動式蠶房、簡易省力化活動蠶臺、上簇助劑和熟蠶收集膜、欠規則方格蔟修復驅繭機(方格蔟自動采繭機)、 超高速雌雄蛹自動分選機、快速提蛾多用塑料編織網、小型殺青、殺菌機、桑葉粉碎機。制種和蠶繭加工機械主要有:圓盤式削繭機、鮮繭繭層含水率測定儀、智能型數顯繭層含水率測定儀、繭體透視儀、智能評繭儀、快速試繅檢測機、簡易組合繅絲與試繅檢測系列設備、智能調控多用黑板機、智能調控纖度機、便攜式快速試繅檢測設備、蠶品種選育專用單繭絲檢驗機、自動循環熱風烘繭機、擴散型粉末生物質燃料、煤兩用熱風爐及系列烘干機、簡易組合式小型烘干機、桑葉、桑椹空氣能烘干機共30多種蠶桑機械設備。
近年來,隨著農村大部分勞動力外出打工,只剩老弱病殘在家務農,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設施與機械研究室(四川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成功研制智能型自動循環大型稚蠶飼育機和智能調控升降拆重式自動養蠶機。循環稚蠶飼育機按照蠶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智能化調節溫度、濕度,自動控制蠶箔移位,省去人工端箔、調位,讓消毒撒粉、自動切桑給桑和除沙一步到位。自動養蠶機,主要用于飼養小蠶,集送箔、給桑、消毒撒粉于一體。新研制的自動分離和收集蠶沙的蠶架,有效節約養蠶成本,同時減輕養蠶勞動強度,并利于降低蠶病發生,有利于提供較小雜質的優質蠶沙,推動蠶沙綜合利用。
桑樹枝條割伐機專為蠶桑生產中桑園大面積剪伐的實際情況而設計開發,主要用于桑枝條夏伐和冬季剪梢,條桑收獲,取代人力桑剪、減輕了伐條作業的勞動強度,比常規桑剪提高效率3~5倍;省力化切桑機的應用更是提升生產效率,傳統手工切5 kg桑葉,需要3.6萬刀,費時近3 h,勞動強度非常大,改用切桑機只需要15 min左右;智能型自動循環大型稚蠶飼育機實現了最大限度的高密度養蠶,稚蠶飼養全過程都是機械化操作,可飼養3齡蠶124~200張,縮短養蠶期3~4 d,大量節省人工,生產效率提高了6~10倍,還減少了蠶具的開支。
桑枝伐條機械、桑枝粉碎機械、多功能移動式蠶房、簡易省力化活動蠶臺、養蠶環境控制裝置、活體繅絲設備以及環保節能烘繭設備等應用,使蠶桑生產走向了規模化、集約化,蠶桑機具的開發使用,建立了“公司+農戶”新型栽桑養蠶的利益聯盟機制。機械化的使用也帶動了蠶桑資源的開發和應用,蠶桑生產中每年桑樹修剪都要產生大量的桑技,原來桑技大部份都被廢棄,自從桑技粉碎機的廣泛應用,現在利用桑技生產食用菌,6.67 hm2桑園每年可剪伐100 t左右枝條,可生產桑枝食用菌5萬kg以上,產值可達到5萬~10萬元。既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又解決了養蠶后的閑置勞動力就業問題,還增加了蠶農的收入。超高速雌雄蛹自動分選機的投入使用,可以使非熟練蠶農提高鑒蛹正確率,大幅減少人工鑒蛹的勞動強度,提高制種效率。超高速雌雄蛹自動分選機更是利用雌雄蛹的生理特性,實現分段式自動分選并可隨意調配,從開始化蛹至出蛾前1 d的整個蛹期都適用,分選速度為人工鑒別的50倍以上,該機上下均可隨各批次蛹的蛹齡情況任意調節,可適用于不同品種、不同季節制種,并保證分選的雌雄蛹無混雜。目前蠶桑科研單位應用的活體繅絲機可以自動分析各蠶品種的蠶絲主要性能參數,便于及時調整制種方案,明顯提升蠶品種繁育水平。
四川省為我國主要蠶區,桑園面積、發種量和蠶繭產量全國排名第三,2016年桑園面積有12.466 7萬hm2,養蠶205萬張,產繭7.6萬t。全省有16個蠶種場,制種180萬張,2013~2016年四川省財政廳每年支持10縣發展蠶桑產業,每個縣下撥的項目經費達500萬元。2017年開始四川省農業廳擇優選取兩個縣蠶桑產業融合,支持項目資金各400萬元,另特別扶持樂至縣蠶桑產業600萬元、興文和游仙的蠶桑產業各250萬元。項目主要用于桑種、化肥、農藥、多功能移動式蠶房、簡易省力化活動蠶臺等農資和農用機械的購買和添置。
一是制定蠶桑機械化技術規范。經過基地的實際考查,編寫了《四川省標準化規模養蠶建設方案》,該方案包括養蠶大棚、儲桑室、小蠶共育室、消毒池、附屬室的結構方案,蠶房內標準化蠶架、蠶臺的詳細技術參數以及各種省力化蠶架及配套設備數量。二是開展科技三下鄉活動。重點推廣了多功能移動式蠶房、簡易省力化活動蠶臺、桑枝粉碎機、桑枝伐條機、自動控制小蠶共育室等。近年來,累計推廣蠶具200萬臺件,蠶繭質量檢測設備6 000余臺。
一是堅持龍頭帶動。綿陽天虹繭絲綢有限公司是四川省現代蠶桑產業示范園,被評為“中國優質繭絲生產基地”,生產的“七彩之虹”生絲享譽海內外,自公司成立以來,四川蠶業所組織科技人員到公司進行科技合作、成果轉化和咨詢服務,針對在飼養過程中如何應用機械來減輕采桑、飼養、消毒防病等環節的勞動強度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對省力化蠶臺,桑園機械化應用,用工配備以及蠶房基礎建設進行現場指導。近年來該公司與大學和科研所合作,共推廣應用成果20余項,研發新型實用技術10余項,國家專利授予10項。二是推進標準化基地建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讓農民增收致富,把蠶桑產業做大做強。公司集中統一流轉土地,建設標準化桑園基地,又返包給養蠶大戶經營。僅綿陽天虹繭絲綢有限公司現有2 000 hm2的桑園基地,其中通過土地流轉建設標準桑園就有467 hm2,有9 000余戶養蠶農戶,220余返包大戶,2016年有200多戶返包大戶收入超過10萬元。三是蠶桑產業多元化發展。四川德仁源農業科技公司把僵蠶作為蠶桑產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對僵蠶養殖的品種、接種方法、飼養環境、藥材原料生產標準進行了統一規劃。四川紅旗絲綢有限公司位于陳毅元帥的故鄉——樂至縣中天鎮,該公司的前身為紅旗絲綢公司,1958年在陳毅元帥關心下成立,是一家具有光榮歷史的絲綢加工企業,該公司借助歷史文化優勢與樂至紅色旅游資源融合,在旅游產業和旅游產品上做文章。而東山鎮蠶桑基地,在規劃上堅持融入大農業,不但在葉用桑、果桑、茶桑、飼料桑等分區域集中發展,同時還發展飼料桑與樂至黑山羊養殖緊密結合,大力推動種養循環。川東北地區的果桑基地更是遠近聞名,南充市嘉陵區新廟鄉、閬中市柏埡鎮等果桑基地,每年5月果桑開始上市,大量市民自駕到桑園進行采摘,平均鮮銷價格在3元/ kg,同時大量企業前往采購,采購價6元/kg,日采購量在10 t以上。柏埡鎮舉辦的閬中-柏埡果桑節,使柏埡鎮果桑銷量直線上升,同時帶動了周邊旅游觀光業的發展。大力推廣桑枝食用菌栽培,四川專門成立食用菌創新團隊,在寧南舉行桑枝食用菌技術培訓,對主推的桑枝食用菌品種—大球蓋菇的栽植技術進行專題講座。
在南充新廟鄉蠶農中有這樣一句口號“家有一畝桑,扶貧奔小康”。湖南自然條件較好,光照充足,雨量豐沛,適宜桑樹生長,一般山坡丘陵地帶都可種植,如果采取春育夏栽的模式,當年栽桑當年即可養蠶受益。蠶農1年至少可養4季蠶,秋季由于氣候適宜,可多批次飼養1年最多可養蠶5批。一般667 m2桑園可養3~4張蠶種,每張蠶種能產蠶繭38~40 kg,667 m2桑園能產蠶繭150 kg左右,年產值可達到6 000元。近幾年來我國飼養畜禽所需要蛋白飼料原料資源嚴重不足,大時依賴于國外進口,而桑葉的干物質粗蛋白質含量高達20%~30%,是一種優質的畜禽蛋白質源,用桑葉或桑葉粉作為飼料或添加劑來養豬、養牛、養雞,適口性和消化率均較高,還可提高畜禽機體抗應激和免疫能力,改善畜禽肉品質,增加肉品風味,具有很高的飼用價值,適宜湖南省山區扶貧產業發展。
由于湖南桑園大多在丘崗山區,且規模連片程度不高,生產比較分散,現階段基本靠蠶農手工勞動為主,簡單的桑園管理、剪伐,養蠶機具使用率都很低,現農村勞動力價格上漲,2015年比2000年累計上漲了6.8倍,研究開發出適合不同區域蠶桑產業各個生產環節的配套、高效機械設備,特別是針對雜交桑作為飼料發展來勢很好,湖南省養殖業豬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83.24%,牛、羊等草食動物供給不足,可以組織研發豬、牛、羊等草食動物的飼料新的蠶桑收獲、加工機械,在省內飼料桑基地進行推廣。
湖南省蠶桑產業大體形成了大湘西、洞庭湖平原和湘東南三大特色產業帶。應加快建立完善“公司+農戶”的利益結盟,形成鎮、村、社蠶業產業特色帶。公司采用小蠶共育的方式集中飼養小蠶(1~3齡),4齡后再分散給農戶飼養,公司再全額以最低保護價收購蠶繭確保農戶的利益。同時應充分利用現有蠶桑機械,減少人工的支出,推廣高標準桑園小型手扶拖拉機耕翻、除草、桑葉運輸;推廣桑樹枝條割伐機、省力化切桑機、簡易省力化活動蠶臺;小蠶共育時,使用安裝拆卸方便、防雨防曬、保溫保濕、通風透氣、易消毒的組合式共育棚和多功能移動式蠶房;引進小蠶共育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化養蠶機和高密度蠶種催青系統等,使家蠶飼養機械化操作取代人工,達到蠶繭生產高效、安全、高產、優質、省力、省工以及清潔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目的。
一是充分利用國家關于農業機械化的相關政策扶持,特別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國家補貼目錄中蠶桑機械沒有列入,幾個蠶桑規模發展較大的省份如四川、江蘇等在省級補貼中列入了部分機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湖南省現階段可將較為成熟的蠶桑機具納入到國家或省級農機購置補貼目錄中,從而對蠶桑機具的生產使用形成引導,促使更多的生產企業和科研力量投入到蠶桑機械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上來。二是對蠶桑機械研究建立專項基金,因蠶桑產業的特殊性,種桑養蠶歸農業部門管理,蠶絲以及絲綢加工出口又歸商務部門管理,在宏觀管理層面沒有統一,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不成系統,缺乏長遠和科學的規劃。較穩定的專項是商務部門設立的繭絲綢發展基金,因總量偏小,重點投入繭絲綢加工出口企業,對產業鏈的上游生產環節投入很少。湖南省應結合山區產業扶貧,由省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在“十三五”期間,由農業部門選擇8~10個縣發展蠶桑產業,支持標準化基地建設、蠶桑機械推廣、蠶桑產業多元化開發等,連續支持3~5年,促進當地蠶桑產業加快發展,帶動山區群眾脫貧奔小康。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CARS-18-SYZ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