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澤勤
(四川省長寧縣農業局農廣校,宜賓 644300)
淺析農民科技培訓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
童澤勤
(四川省長寧縣農業局農廣校,宜賓 644300)
科技扶貧是精準扶貧中一個重要的分支,能夠有效促進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能夠幫助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源克服資本瓶頸,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因此,在精準扶貧的大目標之下,加強農民科技培訓,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扶貧科技氛圍,而且還能夠創新扶貧融資渠道。文章從農民科技培訓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入手,加強農民科技培訓的對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農民科技 培訓 精準扶貧
從我國扶貧工作開始實施以來,到今天已經有30多年時間,也清楚認識到致貧的原因。而農廣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屬于我國農業部門根據當前農民實際情況而成了的一所針對農民成人教育的學校。農廣校的初衷是始終堅持服務“三農”、解決“三農”問題,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讓先進的科學技術在農村地區,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得到推廣與使用,以科技的力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
目前,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根據最近的人口普查數據,我國當前有7.37億農民,但是受教育的年限均不滿7年,即我國大部分農村勞動力處于中小學文化程度與文盲、半文盲總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與高中文化程度分別占48.07%、11.62%,而且真正接收職業教育的農民還不足5%。該縣的復興村,農民整體文化素質較低,更談不上科技文化素質,然而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民的基礎收入,同時還與外界產生一道鴻溝,要想實現全面脫貧的目標,難度很大。農廣校作為一個覆蓋廣大農村的農民教育機構,具有熟悉“三農”、貼近農民的優勢,是開展農民科技培訓的重要基地。為此,農廣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培訓,轉變他們的觀念,教會他們先進的種、養殖技術依靠科技突破發展瓶頸。
科技脫貧的關鍵是在于加強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力度,其根本目的是幫助貧困農民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從當前科技扶貧的實際效果來看,尤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上有較好的效果。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速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廣大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來源,涉農職業學校必須深刻把握新時期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深化農民科技培訓,把農民培訓工作做實,細化培訓班,比如高粱的栽培技術、早春蔬菜的栽培與管理、農產品的儲藏與加工、果樹栽培與管理技、花卉栽培技術、農作物病蟲害新技術、特色經濟作物栽培技術、園林綠化工、沼氣工培訓、廚師培訓、縫紉工培訓、餐廳服務員培訓、鄉村旅游、等等專業培訓。培養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多的動力,使其經濟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科技扶貧是當前精準扶貧的一個重要分支,而科技扶貧則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扶貧的主體是農民,因此,要緊緊圍繞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升農民科技素養來開展。在貧困地區,要加強科技文化教育,引導農民樹立學習意識。在培訓方式上,要積極推廣“進村辦班、農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堅持做到“三統一”,集中培訓與現場指導相統一。在科技培訓的過程中,若是涉及到與農業政策法律與法規、農產品營銷理論、農業經營管理知識等等這些理論性非常強的基礎知識,可以結合實踐講解相關性概念與作用;關于水果、水稻、小麥、玉米、大棚蔬菜等等高效栽培技術,可以將廣大農民群眾安排到田間,將理論專業知識與現場結合,手把手、面對面地進行解答與培訓,不僅要滿足廣大農民朋友對先進農業科技技術的欲望,同時還要保障他們能夠掌握該技術。深入分析當前農業科技成果,結合復興村實際需求,將其順利轉移到農民科技培訓活動當中,促進貧困地區能夠真正依靠科技的力量來實現致富,同時還要通過傳、幫、帶等等多樣化形式,即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然后帶動另外一部分人,最大限度幫助貧困地區全面脫貧。
結合復興村的特點以及脫貧的目標,需要進一步加強傳統方式與互動交流方式的結合。首先,在培訓之前要對地方農民的科技素養進行評估。例如,農民的認知特點、水平以及種養經驗,然后采取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讓他們能夠聽得懂、學得進,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其次,在具體授課的過程中,應該盡量少講過于深奧的東西,盡可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農民認識到自身的在技術與經驗與科學標準之間的差距,培養他們的壓力意識,激發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再次,鼓勵學員根據所學的知識、技術結合自身的經驗,對一些問題進行探討,話題內容可以是自己的感想、認識、體會以及規劃等等,提高學員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培訓要達到的目的從以前的簡單的農業技術培訓到現在的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者、農業企業等為主的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總之,通過這些培訓讓農民轉變觀念,從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從而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實現脫貧的目標。
結合產業發展、產業結構特點,每個產業選擇1~2個企業或生產場地作為實習基地,掛牌認定并給予適當經費補助。根據復興村的實際情況利用農廣校的體系優勢,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選擇與當地具有實力的企業合作建立學員培訓基地,這樣不僅能夠體現地方特色,同時還能夠吸引更多農民加入,更加重要的是能夠讓廣大學員學以致用。同時,為了更好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將學員組織起來,帶動周邊農戶,通過定單生產與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和流通企業聯姻,積極參與農產品基地建設,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建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第一車間,進而讓更多資金、更多技術、更多政策優勢源源不斷地流向農村貧困地區。
我國社會經濟已然進入一個新常態,這是一個攻堅期,同時也影響到了我國當前扶貧形式、扶貧環境。無論形勢、環境如何變化,其科技扶貧依然是精準扶貧的重點,而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則是實現科技扶貧的關鍵。因此,必須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嚴格遵循科技規律,緊緊圍繞脫貧的目標,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力度,進而全面推動科技扶貧的開展,讓精準扶貧真正發揮其作用。
[1] 袁權.用“精準培育”職業農民推動“精準扶貧”.農民科技培訓,2017,(08):36
[2] 周增杰,邱家榮,朱蕾青,等.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加快推進精準扶貧.農業教育研究,2017,(02):2~6
[3] 張新興.如何依托精準扶貧,搞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