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霞(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 編輯|覃靜
大寒時節,保暖護脾,多方進補
文|崔霞(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 編輯|覃靜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一般在公歷的1月20日或21日。《三禮義宗》曰:“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在氣象記錄中,大寒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間那樣嚴寒,但仍屬于隆冬季節。小寒處于“三九”,而大寒正處于“四九”和“五九”中,民間素有“小寒大寒,冰冷成團”的諺語,而“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大寒之后,氣溫從最低點開始回升,天氣要變暖了。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從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化來看,“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四季應有的氣候特征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冷,故小寒、大寒的寒冷是冬天該有的特點,故有諺語“大寒早三白,農人衣食足”“大寒三白定豐收”。還有農諺說:“大寒不寒,人馬不安。”可見,大寒期間如應寒不寒,天氣變暖,反而不是好事,易使人與家畜患病。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古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說,認為冬主封藏,嚴寒季節應該注意養藏人體精氣。有諺語云“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人參、黃芪為補肺益脾之品,枸杞、地黃為滋腎養肝之品,早上補氣,晚上滋陰,可見,藏精,亦即補益五臟。因為冬季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來維持基礎代謝等生理活動,好為來年“春生夏長”做準備。對于處于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寶寶,尤其要注意冬季的藏精,既有助來年生長發育,又可避免來年生病。
冬令進補,來年打虎由于大寒節氣寒冷,此時進行調補,不僅利于藏精,有助生長,且不至于因補益而上火。尤其對于體弱多病或者生長發育遲緩的寶寶,大寒時節是進補的好時機。對于平素虛寒怕冷的寶寶,應以溫熱性的食物為主,如蓮子、桂圓肉、大棗、雞肉、羊肉、牛肉等,而陰虛內熱的寶寶,要注意不能過于溫補,要注意平補潤養,多食豬肉、鴨肉、鯉魚、牛奶、雞蛋、銀耳、百合、藕等。健康的寶寶要注意“吃足吃全”,飲食結構合理豐富,保證各種營養素的充分攝入。堅果類食物如核桃、瓜子、花生、榛子、松子、栗子等,因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適當增加,但要注意食用方式,以煮粥或打成豆漿食用為好。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對節氣變化很敏感,容易在季節交替時患病,服食膏方也是一種調養方式,尤其是患慢性病或體弱多病的寶寶。膏方是根據寶寶的體質,選擇不同的藥物熬制所成,起到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目的,又助來年春夏的生長。
顧護脾胃小兒脾常不足,亦即消化功能不足,如果飲食調補不當,過分追求營養,超過了寶寶的消化能力,容易導致積滯,所以要充分考慮到寶寶的脾胃情況,也要注意避免生冷、黏膩食物。大寒后馬上立春,天氣逐漸轉暖,冬令進補近尾聲,所以飲食也要逐漸趨于清淡,并增加綠色蔬菜。
《黃帝內經·靈樞》:“智者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做到“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所以要注意安排好寶寶的生活起居、睡眠、運動等。
小寒大寒,防風御寒大寒節氣,由于北方冷空氣活動頻繁,不僅帶來大風和降溫,而且,空氣十分干燥,加上室內采暖,空氣相對濕度會更低。這種干燥寒冷的天氣,寶寶容易患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甚至出現支氣管炎、肺炎等。同時也是傳染病如猩紅熱、水痘、腮腺炎、流感等高發季節。寶寶穿衣要薄厚適宜,若衣著過于單薄,易感受風寒;反之,衣著過于厚重,動則出汗,也會導致風寒入侵。在大寒時節,衣著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另外注意足暖、背暖、肚暖。
不要因為寒冷而緊閉門窗,要注意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并注意調節房間濕度。傳染病流行期間,少去公共場所。
一月小寒隨大寒,外出勞作莫偷閑雖然大寒天氣寒冷,還是要帶寶寶進行適當的戶外運動,根據寶寶的年齡安排合適的活動,如跳繩、踢毽或者進行冰上游戲等,既能增強御寒能力,也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注意運動要適度,盡量避免汗出,以防感受風寒。可以多曬太陽,一般選擇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曬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人在睡眠時,陽入于陰,有助于養陰潛陽,利于藏精,并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寶寶處于快速生長階段,充足的睡眠顯得尤為重要,一定要讓寶寶早睡覺,睡足覺,保證生長激素的分泌。
怡情悅性寶寶也會有一些情緒上的變化,表現為煩躁、哭鬧、夜寐不安、厭食等表現,所以,平常要注意合理的教養,調適寶寶的情緒,養其心神,好的情緒也有助于寶寶的健康。
大寒丁酉年?壹月二十日或廿一日
【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人用來指導農事訂立的一種補充歷法,確立于秦漢時代,反映了季節變化、物候現象和氣候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季節,又稱八位;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物候現象;雨水、谷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反映氣候變化。
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相通的,處于自然界中的人,理應順應自然界的四季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生活起居,這樣才能讓身體得到更好的養護,與自然和諧共處。
我們將在這個欄目里,與家長一起分享節氣的由來、講究、保養以及飲食,讓寶寶能夠四季平安,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