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濟法學科上的弱勢群體主要指在市場經濟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一方,經濟法對其進行保護的法律意義在于遏制不良市場競爭,促進市場主體的平等發展,實現社會公平與效率。本文從經濟法上弱勢群體的概念解析、法律意義以及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兩個方面進行了闡釋論述,僅供參考。
關鍵詞 經濟法 弱勢群體 規制 保護
作者簡介:宋貞,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91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38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不同的經濟主體活躍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并根據自身利益需求進行市場活動。然而,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運行模式,在發展經濟方面有其優勢的同時也有弊端,因此我們必須運用法律手段對其進行引導和規制,保護弱勢群體權益,保障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平穩運行。
一、經濟法上弱勢群體的概念解析及法律意義
弱勢群體作為一個名詞性概念,其在不同學科中有不同的內容特質,比如社會學中的弱勢群體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由于某些社會因素的影響而處于弱勢地位的一方。而經濟法上對于弱勢群體的概念解析側重于不同的經濟主體在市場競爭環境中,由于市場機制、經濟法規、經濟實力等不同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的不同的經濟主體地位、力量懸殊,從而造成某一方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經濟運行模式,其有序運行內在的要求:經濟主體之間具有平等的地位,能夠平等的運用市場準入、運行、退出等規則進行平等競爭,從而確保市場競爭的有序性。然而,由于經濟實力、社會資源分配、政策傾斜等因素的影響,經濟主體在實際的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掌握社會資源、擁有話語權、享有國家扶持政策的經濟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優勢地位甚至壟斷地位,而不掌握以上資源的經濟主體則必然處于弱勢地位。長此以往,市場經濟內在的有效競爭機制必然失靈,紊亂國家經濟,因此國家必須運用強制手段對市場競爭進行有效調節,而運用經濟法對弱勢群體進行保護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規則。
二、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基本理念
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上層建筑,其基本理念來自于社會群體(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并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會群體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因而,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基本理念也必須契合、反映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社會發展的愿景。
(一)有關弱勢群體的社會觀念轉變
我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在“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我國歷史上未能形成很好的保護弱勢群體的社會觀念。新中國建立后,在改革開放浪潮的影響下,人們又開始盲目追求金錢,演變出“錢是萬能”的不良社會風氣,在積極追求效率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公平正義的保護,從而加劇了弱勢群體的社會處境,使其在社會資源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中始終處于劣勢地位,難以實現自身經濟、社會地位的改變,長此以往必將激化社會矛盾,不利于和諧社會化的建設。
隨著現代經濟、文明的發展,人們對于弱勢群體的觀念認識發生了一定的轉變,開始逐步提高對弱勢群體的重視和保護意識。具體而言,其對弱勢群體觀念的轉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對待弱勢群體的觀念從歧視轉變為關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社會上存在著一種“貧窮即有罪”的社會觀念,人們往往認為一些人之所以貧窮是命中注定的,這些人貪婪、懶惰、游手好閑,應對其不良習性進行排斥、歧視而不應施以援助,在全社會鼓勵勤勞致富的社會風氣下對游手好閑的窮人施以援助是對依靠自己雙手實現富裕的人的不公。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待弱勢群體的觀念逐漸趨于理性,在社會大生產、細分工的社會背景下,個人意志很難對抗經濟社會規則,弱勢群體很難依靠自身努力實現其社會、經濟地位的轉變,因而人們逐漸開始以一種人文關懷的理念對待弱勢群體,開始著重保障其基本人權的實現,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并致力于創造有利條件改變其所處境遇。
其二,對弱勢群體的救助從隨機性轉變為固定性。弱勢群體作為社會群體的一部分,其擁有平等的生存權、發展權,政府應承擔起構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發展環境的責任。然而,我們過去在對待弱勢群體的救助問題上,很多人,包括政府、社會福利組織及其他社會成員,存在著大量的“施舍”、“恩惠”這種傲慢的觀念和態度,將對弱勢群體的救助演變成一種“慈善走秀”,用一種隨機性的救助方式表現其“高高在上”的社會優越感。這種走秀式的隨機救助方式對弱勢群體的幫助只能停留在表現,其作用是片面的、暫時的,其“施舍”、“恩惠”的態度也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用固定性、制度化的救助機制替代隨機性的救助方式能夠最大程度、最大范圍的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使其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社會氛圍中獲得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其三,對弱勢群體救濟責任從弱勢群體自我救濟責任轉變為社會連帶責任。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細分工的時代來臨,每個普通的個體都是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小小一環,任何人都無法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其個人窘迫處境的改變也必須依靠社會整體力量的救助。因此,對弱勢群體的救濟不能僅僅依靠其自我救濟,我們必須將救濟觀念轉變為社會連帶責任,作為社會整體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對他人負有一定的救濟義務。
其四,對弱勢群體的救助從“輸血”向“造血”轉變。究其根源,弱勢群體之所以身處困境,其原因在于其自身造血功能衰竭,沒有利用現有資源改變自身社會、經濟地位的能力。因此,我們有必要改變過去對弱勢群體單純輸血式救濟方式,必須在輸血的同時提高其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其利用現有資源自我救濟和發展的能力。
(二)有關弱勢群體經濟法保護的基本理念
隨著社會群體對弱勢群體保護觀念的轉變,有關弱勢群體經濟法保護的基本理念也隨之有所改變。正確的弱勢群體經濟法保護理念有利于促進經濟法的改進和完善,構造一部能夠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進程的優良法律,發揮其對弱勢群體保護的重要功能。
具體而言,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理念首先表現為公平理念。如前文所述,經濟法意義上弱勢群體的產生和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會資源在市場競爭機制不夠完備的情況下分配不公產生的。因此,經濟法作為國家調控市場經濟的重要法律制度,必須注重公平理念,在其具體制度構建的過程中予以貫徹和執行。公平理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整體公平理念,另一方面是實質公平理念,這兩個方面互為依存,缺一不可。整體公平理念即形式公平理念表現為經濟法在經濟生活中對經濟主體的一視同仁,給予弱勢群體平等的進入、退出市場競爭的機會,而實質公平理念則著重強調經濟法在立法過程中綜合考慮弱勢群體自身條件,為其創設一定的優惠政策、保護手段,使其能夠實質上享有形式平等權。此外,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理念還應包含社會發展理念。從社會發展理念出發構造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具體保護制度,就不能僅僅考慮到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了保護弱勢群體而保護弱勢群體,甚至以犧牲社會整體發展利益而盲目追求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從而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那么這種激進的、片面的公平很可能演變成均等,成為另一種不公平,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對弱勢群體的經濟法保護應以社會發展理念為出發點,應從更宏觀的角度構造保護弱勢群體的具體制度,而不是簡單的停留在“點”和“面”上。
三、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一)經濟法對弱勢群體予以保護的表現
市場經濟作為一個系統的整體,其運行規則體現在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而各環節的主體則成為經濟法重點規制的對象。因此,我們可以借助主體分析法分析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其一,經濟法對消費者的保護。消費者作為商品流通環節的最后一個環節主體,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占據重要地位,只有商品被最終消費并退出流通領域,在該商品中蘊含的經濟價值才得以實現。在市場經濟中,相較于掌握大量信息、資源、話語權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而言,消費者往往處于不利地位,其在消費過程中往往承擔著最終的經濟風險甚至生命危險,因此各國法律均通過不同的經濟法規對消費者進行法律保護。各國經濟法對消費者的保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規制處于優勢地位的生產者、銷售者,防止其利用優勢地位做出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比如各國均有與競爭法相關的經濟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則是對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進行直接的法律保護,比如各國在消費者權益保障方面作出的立法規定。
其二,經濟法對生產者、銷售者的保護。在生產和銷售領域,誰占據資源、信息、技術、渠道等優勢,誰就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而為了搶奪經濟利益、市場地位,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展開了一場生死角逐,而在不加以國家調控、法律規制的情況下,必然產生利益集團的壟斷性行為,并導致其濫用自身市場支配地位,擾亂市場秩序。而健康有序的市場經濟內在的要求市場主體的多樣性、平等性,從而運用市場主體之間的有序競爭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而一旦在生產、銷售領域占據優勢地位甚至壟斷地位的市場主體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擠壓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空間,從而將中小企業排擠出經濟市場,然后在利益驅動下肆意控制市場活動,最終必然導致整個市場經濟運行紊亂。因此,國家必須運用法律法規對經濟主體的活動進行必要的規制,防止其做出損害市場運行機制的行為。然而,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國家對處于優勢地位的生產者、銷售者的法律規制,僅針對于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擾亂市場競爭的行為,而不是針對其所擁有的優勢地位進行的壓制。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并依靠競爭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而有競爭就必然有高低、勝敗之分,就必然會產生處于相對優勢、相對弱勢的市場主體。經濟法對市場經濟的調節規制,其目的在于保障市場經濟的有序競爭,而不是盲目的壓制、打擊所有競爭。在一個有序的市場環境下,國家運用多種手段鼓勵并保障所有經濟主體根據自身利益需求作出進入市場、市場運行、退出市場的自主決定權。
(二)完善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在運行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僅僅依靠市場自身的調節機制很難保障競爭的有序性。上文我們主要從消費者、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角度,闡釋分析了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下文我們將從完善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的角度進行論述分析。
在國家參與市場經濟調控的背景下,國家行政行為也必然進入經濟法的調控范圍。與國家行政行為相比,各類市場主體均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因此如何通過經濟立法行為限制國家公權力的行使范圍,使其在權力范圍內調控市場經濟而不致過度干預市場經濟內在運行規則,不會給市場主體苛以不必要的負擔是經濟法必須研究的課題。國家參與市場經濟調控的行為,主要表現在其運用國家權力進行的市場綜合管理行為,包括工商登記、市場監管、稅務征收等行為,而國家對于該類行為的規制除了依靠傳統的行政法進行規制之外,還需要國家制定專門的經濟法規進行規范,比如《稅法》。此外,我們還需要建立和完善信用體系,通過信息的公開,彌補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市場主體不平等,并通過信用體系的建立懲戒不誠信的市場行為。
經濟法作為調節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承擔著促進市場有序競爭、保障公平與效率、打擊不良市場競爭行為、保護弱勢群體的重要職能。保護弱勢群體權益,遏制擾亂市場經濟活動的行為,提高市場經濟活力,促進經濟主體平等競爭權、平等發展權的實現是國家運用經濟法律法規調控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江春.對市場經濟的新認識.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2).
[2]邱本.自由競爭與秩序調控.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3]單飛躍.經濟法.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