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成都市某區法律援助機構2010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的統計結果顯示,該地區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受教育程度低、團伙作案,以財產性犯罪為主等特點。除未成年人自身因素外,還有社會、家庭、學校等因素所致。因此,本文認為需要從社會、家庭、學校、司法制度的完善上進行預防。
關鍵詞 未成年人 犯罪 調查
作者簡介:周子益,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83
未成年犯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與環境污染、吸毒販毒共同被列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我國未成年犯罪根據近幾年調查數據顯示存在逐年上升趨勢,存在著:犯罪動機單純、偶然性、激情性犯罪突出,共同犯罪、團伙作案多,犯罪低齡化明顯、以及再犯罪率高等特點。對成都市某區當2010年提供法律援助的91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進行調查,形成調查報告。旨在了解成都市某區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做好新形勢下未成年犯罪的預防,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發生,加強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況及特點
1.犯罪呈低齡化發展趨勢。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初次作案年齡在17歲這個年齡段的有42人,占總人數的46%;初次作案年齡在16歲年齡段的有30人,占總人數的32%;其余的初次作案年齡在14-15歲,占總人數的22%。
2.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從調查情況看,以初中文化和初中肄業居多。其次是高中文化和高中肄業,還有部分僅為小學文化。
3.犯罪團伙趨勢顯著。從統計數據來看,未成年人團伙或共同犯罪人數不斷上升。據調查,團伙作案占查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總數的91.35%。總體趨勢上,都是無組織的共同犯罪,多為臨時結伙犯案,無組織、無幫規,為松散組織形式。
4.犯罪類型多元化。據調查,犯盜竊罪的人數占69.14%;犯非法拘禁罪的人數占1.23%;犯故意傷害罪的人數占6.17%;犯搶劫罪的人數占22.23%;犯尋釁滋事罪的人數占7.41%;
5.侵犯財產性犯罪比重比較大。據調查,盜竊、搶劫案件達80%以上。盜竊、搶劫對象為同年齡段學生、老弱人群居多,每次作案金額多為較低,為滿足玩樂、上網所需;并呈現出多次盜竊、搶劫為主。
6.受調查的對象中外來人口所占比重較大,生活居住環境多為農村和城鄉結合部。
7.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突發性、盲目性。從未成年罪犯的身份來看,多為初高中畢業或肄業,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識不強。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缺乏明確的目的和動機,多為滿足獵奇心理或者是為了好玩。
二、未成年違法犯罪的原因
根據調查結果綜合被調查地區的實際情況,對當地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因素
未成年人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重要過程,從生理上講,他們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時期,人體在形態、結構和機能方面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和發展;從思想上正處于三觀的形成期,法規意識淡薄,社會適應性不穩定;從心理上,他們的心理發展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思想影響的能力。遇事沖動,行動過激,存在嚴重的逆反心理。追求金錢,貪圖享樂。據調查結果顯示,該地區未成年犯罪類型以金錢犯罪為主,可反映出未成年人因其特殊的心理樣態難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金錢觀、價值觀,往往容易出現貪圖享樂,盲目攀比的現象。再加上被調查對象大多初高中畢業或肄業在家,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以此激發了他們通過犯罪來滿足自身金錢需求的目的。
1.獵奇心理滋生未成年人的犯罪動機。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犯罪初次作案年齡普遍較小,最大17歲最小14歲,并且都是多次作案。開始只是好奇、好玩,后來得手次數增多,心存僥幸,越來越肆無忌憚,最后被繩之以法。
2.注重哥們義氣,交友無原則。因未成年人思想都還不成熟,文化程度較低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易結交損友走上犯罪的歧途。
3.法制意識淡薄。被調查的未成年人因過早輟學進入社會,往往不懂法,不學法,法律意識淡薄。甚至犯罪之后都不明白為何就犯罪了,也更不知道哪些行為就是犯罪行為。
(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1.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就當前社會存在著許多不良的社會風氣,不良的金錢觀、價值觀正腐蝕著未成年人的心靈。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遇事易激動,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極大地誤導了未成年人的思想, 在未成年人中產生了“金錢萬能” 、“金錢至上”的錯誤觀念, 再加上被調查的未成年人因其文化程度和居住環境多在農村或城鄉結合部,屬于城市邊緣犯罪滋生的重災區,使他們面對誘惑抵御能力低,導致題目不擇手段, 甚至通過違法犯罪手段達到目的。
2.網絡發展滋生犯罪。21世紀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中國互聯網絡信息發展中心第15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4年底,我國已有網民2400萬,其中24歲以下的網民占全部網民大軍的51.7%。而廣大農村和城鄉結合部是“黑網吧”生存的土壤,被調查未成年人長期生活在“黑網吧”普遍存在的地方,并接受大量暴力、犯罪、色情等不健康信息嚴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誘導青少年走向犯罪。
(三)學校教育失誤
1.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學生的德育和法制教育。當前學校教育以傳統教育為主,即“傳道、授業、解惑”,沒有專門開設法制教育課程,對學生思想品德地培養也是十分缺乏。所調查的區域處在農村和城鄉結合地區,師資力量本就缺乏必然不會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到學生的德育與法制教育中。被調查未成年人都是早早輟學在家,良好的知識結構都為形成,更談不上形成良好的文明教養,樹立高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沒有完整的學校教育也使他們不能正確的認識犯罪,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在長期缺乏人生指導的情況上,早早流落社會,基本生活無法保障紛紛走上犯罪的道路。
2.以學生成績來對待學生。農村學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對一些差生,問題學生放任不管,聽之任之。不但沒有給予心理的疏導,幫助教育,反而是疏遠、嘲笑、諷刺, 嚴重的勸其退學或開除,致使這些學生早早輟學在家,造成學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和對社會的仇視。這樣的學生一旦進入社會很容易通過犯罪來報復社會從而走入歧途。
(四)家庭教育不當
據統計結果顯示,該區未成年犯罪對象的家庭條件57%是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條件困難的為27%。60%的家庭平時父母關系和睦,平時父母愛爭吵,夫妻關系不和睦的占調查對象的20%。近七成的調查對象表示,對于自己所犯的錯誤父母主要以耐心說服教育為主,平時對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情況也是十分關心。只有極少數的調查對象表示父母對自己的教育以打罵為主或是放任不管。因此,可以看出所調查的區域屬近城市的郊區、農村,家中多為獨生子女,家長將其視為掌上明珠,對孩子所提要求都盡量滿足,致使子女在親情嬌縱中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性。
(五)對未成年人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
從當地的調查數據來看,2010年該區未成年人犯罪援助案件僅為91件。而根據現在未成年人犯罪發展趨勢來看,更多的未成年人犯罪沒有得到相應法律機構援助,他們合理的訴權和合法權益沒有得到保障。法律援助機構沒有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以及相應的法制宣傳,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保障措施也未建立。
1.解決對策和建議。減少和預防未成年犯罪對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根據被調查地方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這是一件長期而系統復雜的工程,全社會共同努力,多管其抓共筑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堅固防線。
提高全社會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意識。我國雖出臺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未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未成人的健康成長關系祖國的未來,未成年人犯罪不僅不利于國家的繁榮與穩定,對每個家庭來說也是一種災難和威脅。未成年人犯罪并不是先天因素,而是后天教育引導不力所致。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并定期對未成年人犯罪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及時制定相應對策。更重要的是,要讓全社會知道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緊迫性。建立學校、社區、企業和機關單位都參與的社會教育網絡,凈化社會環境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各地教委與司法局定期組織法制宣傳活動,使法制進校園讓更多的未成年人了解犯罪,了解犯罪的危害性。
2.家庭教育的預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心靈的塑造,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家庭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其一,優化家庭環境,建設美好和諧的家庭。其二,家長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身修養,以自身言行做出表率。其三,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轉變教育觀念。其四,父母應履行教育義務,這里的教育不僅是知識教育,同樣有德育和法制教育。
3.學校教育的預防。一是學校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從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的教育理念, 轉變到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奮斗的精神, 積極倡導良好學習風尚。依托校園文化等載體, 組織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 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學校要把法制課納入教學計劃,并開展法制進校園、開展法制宣傳活動。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從根源上預防犯罪。二是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4.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完善。我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一直以“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感化為輔”為原則。但未成年人的司法制度仍有待完善。首先,在價值觀念上,存在對未成年被告特殊保護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沖突,應做好協調工作,實習社會效果和個人價值保護的統一。其次,在刑法的謙抑性方面,盡量用輕刑而不用重刑。再次,努力降低司法成本,節約司法資源,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最后,注重司法制度與社會預防的銜接。既要懲處犯罪行為,更要使未成人回歸社會,做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矯治和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
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一是健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預審制度,在偵查階段同樣貫徹不公開原則,建立專門針對未成人犯罪的偵查制度和強制措施,并賦予未成年人在偵查階段的沉默權。二是建立有利于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審查起訴制度,保護其心靈,有利于對未成人的教育和感化。三是由于審判的特殊職能和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完善未成年人審判制度,實現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的效果。四是完善刑事執行制度,建立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長犯監禁刑執行制度,完善未成年人減刑、假釋制度,未成年罪犯刑滿后回歸社會保護制度。最后,各領域合作建立一個未成年人犯罪的綜合治理機構。
參考文獻:
[1]操學誠、路琦、牛凱、王星.2010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青少年犯罪問題.2011(6).
[2]謝勇.犯罪學研究導論.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3]龔芩.淺析我國未成年犯罪現狀及原因.法制博覽.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