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的社會大環境中,慈善文化的運行有興有衰。但千百年來,慈善都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優良傳統,并且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當今社會,我們要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么就必須得認清楚,中華慈善文化是其重要理論來源之一。而且我國慈善文化根基深厚,是中華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由慈善文化所產生的慈善事業,也發展到了今天,并且還煥發出了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在這種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的推動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得到了很大的進步。
關鍵詞 慈善文化 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觀 慈善事業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全面深化改革視域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孔放,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政治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107
慈善在中國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指人們之間的互相互助,互相關心,它還表現出人們的一種心態,包括對別人的同情、憐憫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慈善,它代表著整個社會、整個民族的責任和義務,并且是構成社會和民族的每一個個體的責任和義務。
一、我國的慈善文化與慈善事業
從中國古代開始,中華人民就有著樂善好施、尊老愛幼的優秀傳統美德,并且通過這些優秀的傳統美德都可以深刻的展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慈善文化。戰國末年,“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①的“大同”思想就已經在人們的觀念中傳播開來。隨著慈善文化在人們觀念中的傳播,在我國的慈善也是作為一項古老的活動開始傳播開來,在很多的社會活動中都可以看到慈善的影子,而且每當人們談到有關慈善的時候都會充滿了熱情,并且把關于做慈善的一切行為稱為慈善事業,而且樂于做慈善的人也被稱為慈善家、善人、愛心人士等等。慈善事業就是將各類慈善活動通過專門的機構,以系統、規范的方式開展起來了,并且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與作用。
隨著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社會上的自由活動開始廣泛的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地的慈善組織才逐漸建立起來。這些慈善組織的建立,推動了我國慈善事業與慈善文化的重大發展,而且還取得了很多優異的成績,因此對慈善文化的傳承和慈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上了日程。并且在我們國家召開的每次重要會議上,均提到了有關慈善文化和慈善事業的相關內容。比如說在十六屆4中全會上強調要建立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十六屆5中全會上還強調要建立有關慈善事業的免稅減稅政策,并且要落到實處,這些無疑不體現出我們國家對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視與支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的沖擊交流也越來越多,由于西方的科學技術比我們先進很多,社會中漸漸的興起一種思潮,而在改革開放初期這種思潮對我國的建設產生了負面影響,就是全面學習西方。傳承慈善文化能夠使中華民族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其獨特性,防止全盤西化。傳承慈善文化能夠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的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能夠健康發展,在慈善文化的帶動下我們可以在大事大非面前做出正確的選擇,慈善意識也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我們可以說慈善是一種形象、一種責任,但它更是一種境界、一種風尚。慈善起到了引導人們奉獻愛心、投身公益事業的積極作用,并且推動人們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在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創新黨員干部工作模式,把黨的政治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社會慈善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國慈善事業有著很長的一段歷史,它的發展經歷了各朝各代,但它的發展階段多停留在民間,缺乏一些制度上的調節與控制,所以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上的建設。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已經開啟,我們需要從慈善的各個方面來完善它。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
價值觀對于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也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它是對什么是好的、是應該的總看法,是推動并指引一個人采取正確行動和行為的一個標準。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和具體內容:“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以及內涵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且更需要理解它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歷經了很長時間的討論與思考,并且涵蓋了豐富的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用“三個倡導”,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明確了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價值導向、以及實踐主體的道德準則。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總體而言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宣傳和建設,以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通過對我國慈善文化的思考和研究可以看出,傳統慈善文化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著更大的影響力,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強大的推動力。
我們應該看到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同時也應該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白每個地區的具體狀況不同,需要我們區別對待,對癥下藥。隨著我國物質生產水平的整體提高,我們亟需加強國家精神文化軟實力以反哺經濟建設,為其創造新的動力,以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很長時間以來,西方的一些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西化陰謀一直沒有放棄,不斷地對我國實施價值觀滲透戰略。面對價值觀領域的滲透與反滲透斗爭,我們必須確保意識形態安全。所以說我們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還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對于不同階層的人需要有針對性的方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并且可以通過對傳統文化道德故事的弘揚,在人們中的影響要比一般的灌輸教育更深刻,在遷移默化中提高人們的價值觀的正確性,這樣更容易讓他們接受。在此不能忽略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我們一直堅持的原則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因此,應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慈善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
文化是隨著人類的產生而誕生的,人不能總是野蠻,要不斷的進步, 毫無疑問,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品質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任務,而且他們在幫助理解、推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慈善文化民間的立場,與西方等歐美國家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彼此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新時期下,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就是要在西方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下重拾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也就是慈善文化。通過傳統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從傳統道德模范人物中找尋力量源泉,加強對中國傳統民族精神的自信心。
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國家也舉辦了許多弘揚民族精神的活動,例如感動中國、全國道德模范等,學習傳統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跡在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影響范圍更廣、更深刻。我國的慈善文化就是要依靠傳統文化的發展,而且我國的慈善文化理念也算是一種信仰,促使我們在幾千年里面積德行善。
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目前階級斗爭不再是主要矛盾了,但是它還會在一定范圍內將長期存在,如果處理不當,還有重新激化的可能性,正是慈善的“仁者愛人”理念有利于緩和各階級之間的矛盾,凸顯社會主義正能量。所以慈善文化的發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積極的影響:
第一,慈善文化有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繼續向前發展,而且可以得到不斷地創新,并且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的本質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二,我國當代的慈善文化是在充分繼承我國優秀文化傳統、不斷吸收各國道德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提煉整合的,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從價值主體上看,慈善文化將國家精神和公民道德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可以概括的說使我們國家的制度或是一種運行模式,從而帶動這個國家更好的發展。
四、結語
如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靈魂,那么慈善文化就是鑄就靈魂的托手。慈善文化使共產主義道德和社會主義本質在我國發展現階段有了落腳點,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實性和理想性的歷史統一。慈善文化牢牢地把握住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引領了多元社會思潮,引領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并且最終轉化為全體人民共識。
注釋:
①《禮記·禮運篇》.
②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參考文獻:
[1]周秋光、曾桂林.中國慈善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衛平、黃鴻山.中國傳統慈善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3]楊方方.慈善文化與中美慈善事業之比較.山東社會科學.2009(1).
[4]周中之.慈善公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思想理論教育.2015(6).
[5]陳勇.慈善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倫理思考.倫理學研究.2006(3).
[6]張曈.慈善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關系初探.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5).
[7]王文濤.“慈善”語源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1).
[8]鄭功成.中華慈善事業.廣東:廣東經濟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