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華,周凌波,吳瓊梅,朱倩穎,尹智恒
(南平市農業局,福建省南平市文體路175號,南平353000)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促進南平市綠色農業發展
林愛華,周凌波,吳瓊梅,朱倩穎,尹智恒
(南平市農業局,福建省南平市文體路175號,南平353000)
習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南平市積極響應黨和國家關于農業綠色發展重要方針,立足自身優勢,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措施,促進南平市綠色農業發展。
農產品 質量 監管 綠色農業 發展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當前,我國農產品正處于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農產品的質量決定了供給的有效性。只有綠色優質的農產品才有競爭力。南平市踐行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論,積極響應黨和國家關于農業綠色發展重要方針,推動綠色生產方式,大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讓農產品能成為消費者信賴的產品,實現綠色惠民、綠色富市,促進綠色農業發展,讓南平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農業的發展已經從資源消耗型向綠色生態可持續型轉變,人類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也已經從“量”的需求轉為對“質”的需求。發展綠色農業,不僅可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南平市生態環境優越,境內資源豐富,有著豐富優質的農產品,但農業發展滯后,農產品有質無價,南平市農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促進綠色農業發展。
綠色是閩北天然的底色,生態是閩北最大的特色。地處閩、浙、贛3省的結合部,氣候條件優越,耕地、水資源豐富,生物種類繁多。南平市素有“福建糧倉”、“茶都菇鄉”之稱,還是“長三角”地區南菜北調重要供應基地、南方重要肉雞產銷基地、全省最大乳制品供應基地等,近年來,南平市積極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了茶葉、果蔬、食用菌、中藥材、畜牧、水產等優勢產業。
2015年5月,農業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2017年4月,發布《農業部關于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的通知》(農辦發〔2017〕6號),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綠色農業發展重要方針,南平市根據自身特色,正在編制《南平市農業綠色發展規劃(2017~2025年)》,深入挖掘南平市農業資源,推動綠色生產方式。
近年來,南平市不斷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截止2016年底,全市發展國家及省、市級龍頭企業182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00多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5 000多家,社員17萬人,帶動非成員農戶25萬戶;農家樂、休閑農莊、和民俗村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214家,全市休閑農業從業人員達4 000多人,延伸了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促進了農民增收。
南平市近年來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連片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標準化池塘建設等工程,全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水利灌溉設施也在逐步完善,農業防災減災體系進一步健全,預警預報、快速反應和緊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
綠色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南平市已與福建省農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展農業“五新”科技推廣,實行市、縣、鄉3級聯動。并在全市推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讓農產品生產者能掌握現代農業科技,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監管工作,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列入當地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市縣兩級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機構,市政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對縣(市、區)政府績效考核內容,各縣(市、區)也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對鄉鎮績效考核內容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經費列入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做到年初有布置、平時有督查、年終有考核評比。各縣(市、區)都已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各涉農鄉鎮依托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加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中心)牌子,初步建立了基層監管機構。
加快推進市、縣(市、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目前,10個縣(市、區)及其所轄涉農鄉鎮各配備了一臺流動監測車及流動監測設備,具備農產品流動監測能力,提高了檢測檢驗水平。
進一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平臺和農資監管平臺這兩個平臺建設。繼續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取得“三品一標”認證的企業及具有一定規模的茶葉企業等納入可追溯信息平臺;將農藥、獸藥、飼料、肥料和種子等農資產品等農資企業納入農資平臺監管范疇。形成省、市、縣3級聯動信息化網絡,逐步實現“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產品可召回、監管更有效”的目標。截止2017年6月,南平市已有414家企業(合作社)納入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平臺,農藥(獸)藥企業374家納入農資監管平臺。
推進標準化生產,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關鍵。堅持綠色生產理念,建立標準化示范基地,從基礎設施、投入品控制、及制度完善等多方面入手,積極引導科學化、標準化的種養殖,推行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構建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
2016年以來,南平市建立畜禽、茶、果、菜等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場)800多個,大幅提高農業標準的覆蓋面。在抓好標準化示范的同時,該市注重綠色生產體系和質量標準體系構建,已請專家研制特色優勢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擴大“三品一標”生產供應,保障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嚴格產品認證管理,提升“三品一標”品牌的社會公信力。2017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支持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八條措施》,對當年獲得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給予一次性獎勵。建立質量跟蹤和產品抽檢制度,按農事季節分期分批對已獲證的生產主體及其產品進行監督檢查和監測,強化證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優化畜禽、蔬果、菌茶等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布局,利用微信、網絡等數字化新興媒體,配合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打造北苑貢茶、順昌海鮮菇、浦城桂花、建陽桔柚等優質地理標識產品品牌。
堅持問題導向,圍繞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隱患和突出問題,積極開展農產品監督抽檢工作和流動監測工作,提高檢測頻次,擴大抽檢覆蓋面,加強對轄區內糧食主產區的風險監測。堅持定期巡查與重點抽查相結合,持續深入開展專項整治,通過日常巡查、重點抽查、質量抽檢及時發現問題,深入排查治理風險隱患,堵塞監管漏洞,嚴厲打擊農產品生產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2016年全市共出動農業執法人員1.1萬人次,檢查企業7 000余家,查處問題100多起,移送公安機關立案查處2起,做到了行刑銜接,推進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工作穩步推進。
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工作,營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濃厚氛圍,引導社會共治,提升群眾滿意度。結合“七五”農業普法,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重點的普法宣傳,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增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結合農業生產特點和農時季節,開展 “食品安全宣傳周”、“放心農資下鄉進村”等活動,發放各種宣傳材料,送安全生產技術、送安全消費知識、送法律法規解讀,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良好氛圍。
南平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探索建立綠色農業發展體制機制,推進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參考文獻
[1] 王德勝.綠色農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2):226~230
[2] 段清斌,吳長好等.互綠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以河南省息縣為例.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4):61~68
[3] 高光,樊恒明.關于加強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思考.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