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振杰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貴陽550025)
貴州農地產權制度對技術進步的影響研究*
賈振杰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貴陽550025)
文章運用計量和統計分析的方法,對1978~2015年貴州農業技術進步進行實證分析。分析結果表明: (1)不同的土地產權制度,對農戶生產投入激勵不同,從而對農業技術使用量有較大不同;(2)實施農地經營權自由流轉、提高農地使用權穩定性和取消農業稅對農業技術進步有正向的促進作用;(3)農地流轉促使農戶經營達到最優規模,增加農戶對機械的投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4)穩定的農地使用權、獨享農業收益權促進農戶對化肥、農藥等技術的投入,提高要素生產效率,使農民增收。
貴州 農地產權制度 技術進步
貴州是典型的欠發達地區,山地農業的特征使貴州農業技術較為落后。在農地產權不斷變遷過程中,不僅影響農民收入,也同樣影響著農業方面的技術進步。基于“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實現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56%和63%,貴州山地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如何在促進生物化學技術使用的同時,推動農業機械化投入成為迫切要解決的困境。
農業技術進步受制于土地資源稟賦、產權制度等因素。我國實行“三權分離”的本質是農地產權束的分割與細化,體現了農地產權制度界定的相對性與漸進性。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三權分置”的政策思路,進一步促進了農村土地制度的動態穩定。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對提高農業種植效率,促進農業現代化、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有重要意義。
農地產權的歸屬會影響農戶對科技的投入力度,產權明晰能夠有效發揮其激勵功能,對農民生產投入、土地流轉產生積極影響。研究將分析農地產權制度變遷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探索貴州特殊資源稟賦下有利于技術進步的農地產權制度,充分發揮產權制度效益,提高農戶對機械化、生化等技術的投入。
林國先[1]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引入制度安排、制度變遷等制度變量,研究制度對農業技術進步的顯著影響,具有現實的理論價值與政策意義。魯克儉[2]在研究中指出制度因素在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明晰的產權制度是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范忠宏[3]研究發現中國制度的快速變遷帶來了技術上的進步,而技術前進的同時需要制度的相應改變,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張琦[4]研究發現農業技術進步積極推動了農業產業組織的集約化、專業化發展,同時技術進步的作用效果也受到了土地流轉等制度的影響。在中國,市場化制度變遷總體上促進了技術進步[5]。制度創新是技術進步的基礎,沒有相應的制度創新作保障,技術創新就會缺乏動力。諾斯曾經說過,有效的產權制度要具有激勵機制,政府制定積極的政策會促進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推廣。
制度是決定技術的生產潛力能否實現的因素,制度構造的目標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物質生產的潛力。隨著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之間有一個很長的滯后期。技術進步和資本積累是逐步完成的,而與其相對應的制度并不是立即調整。于是,曾經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制度會在新的技術生產條件下變成阻礙。
誘致性創新理論的前提是生產者足夠理性,能合理配置資源并對經濟機會做出有效反應,但是不管資源稟賦誘發的技術創新能預期產生多高的利潤,生產者都不可能獨自地進行技術創新,并且人們進行資本積累、投資激勵、技術創新必須有產權的界定和保護,這都是靠社會中人們的集體行動來完成,必須要有適宜的制度來有效地組織人們采取這些集體行動。
隨著技術的創新發展,會誘發對應于特定技術體制的制度體系的產生。為了適應技術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農業資本積累,我國在建國后分別在各省實行了初級社、人民公社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先后經歷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土地承包、土地流轉、三權分置等土地產權的變遷,這些制度的更替都是為了推進科技進步,支持生產力發展。農戶會選擇制度收益最大的農地產權結構,突破制度因素對技術發展的限制,促進農業生產在技術使用方面的投資,達到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
農業技術進步包括替代型技術和改進型技術:替代型技術有機械技術和生物化學技術的應用,改進型有勞動改進型和土地改進型技術;替代型技術引致改進型技術進步,改進型技術推動替代型技術進步。該文主要研究替代型農業技術進步,即機械技術和生物化學技術的應用。其中生物化學技術包括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機械技術即是投入農業生產的機械設備。
改革開放后,貴州農業技術投入從總體上看是在波動中平穩發展。與1978年相比,2015年化肥施用量增加85.09萬t,年均增長率為4.94%;農藥使用量增加9 171 t,年均增長率為6.76%。;農業機械總動力增加2 463.95萬kW,年均增長率為8.98%。1978~2015年間,農用化肥施用量與農藥使用量偶有下降,農業機械總動力保持逐年增長。
文章從農地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3個方面分析農地產權制度。使用權方面,主要為農戶對所擁有產權的“排他性”程度,即是農戶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干預而自由做出對農地的生產投入決策。國家方面主要是對糧食的征購和對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控制,1985年國家正式取消了糧食統購政策,以及2004年也正式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國家強制性的糧食定購,影響著農戶對農地的生產決策,除了影響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的投入,還會影響化肥、農藥以及農用機械的購買和使用;集體方面主要是通過地權穩定性對農戶的生產決策產生影響,1982年土地承包經營權與所有權開始分置,并于1993年將這一分置改為30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又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離,形成農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 “三權分置”。農戶擁有承包權的年限做為地權穩定的表現,年限的不同會影響農戶對農業生產技術的投入。
農地收益權方面,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收益影響著農戶在農業經營方面的投入,包括農業技術的使用。隨著1985年農業稅進行以價代物形式的變革,以及2006年農業稅在全國取消,農戶才能獨享農地收益。另一方面,國家收購糧食的數量和收購價格也會影響農戶的收益,給農戶投資農業生產帶來阻礙。
農地處分權方面,農地處分包括對農地的買賣、流轉、抵押和繼承(高圣平,2014),首先,對于農地流轉,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開始鼓勵農地向種植能手轉移,并在1988年的《土地管理法》正式承認了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合法性。1995年的《關于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意見》中指出,在堅持集體所有制和原有用途的條件下,農戶的承包地可以通過轉包、轉讓、互換和入股的形式進行流轉。到2003年的《農村土地承包法》進一步明確了承包方(農戶)做為流轉的主體地位,強調農戶流轉的自愿和自主性。允許土地流轉會調整農戶的土地經營規模,進一步促進使用農業技術特別是農業機械的購買和使用。
農業技術進步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了探討不同的農地產權制度安排對技術進步的影響,用Cobb-Douglas函數進行計量分析。為揭示農地產權制度影響農戶對生化技術、機械化技術的投入使用,文章構建了制度變量與農業各技術使用變量的計量模型。為了便于進行計量研究,采用Cobb-Douglas函數的對數線性形式,模型的基本表達式如下:


表1 農地產權制度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分析
其中lnfert、lnpower和lnpest為計量模型的被解釋變量,即農業技術變量,分別表示農用化肥施用量、農業機械總動力和農藥使用量。等式右邊為解釋變量,這些解釋變量由3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ai表示模型的截距項。第二部分是制度解釋變量,表示土地不同的產權制度安排,主要從農地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3個方面分析,其中處分權用it1表示,計量分析用農民擁有的土地流轉權來衡量;農地使用權用it2表示,通過農地承包期存在過的年限來衡量地權穩定性;it3為農業稅對農戶收益權的影響,這一解釋變量是為了解釋我國涉農業稅改革在農戶對技術投入使用的影響。第三部分iε表示模型的隨機擾動項。
(1)被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包括農用化肥施用量(lnfert,萬t)、農業機械總動力(lnpower,萬kW)和農藥使用量(lnpest,萬t),統計年份為1978~2015年。其中化肥施用量為折純量,由于使用量在1978~1989年缺失,該文在研究時用1990~1991年的農藥使用量代替。
(2)解釋變量:It1表示農民擁有的土地流轉權,流轉權的測度以國家允不允許農戶流轉和農戶流轉承包地有沒有集體限制作為度量的標準,將流轉權的賦值區分為1978~1994年(法律未明確農戶流轉權)、1995~2002年(明確農戶流轉權,但受集體限制)和2003~2015年(明確農戶流轉權,不受集體限制)3個時段,并且將相應區段賦值為0、0.5、1。
用It2表示地權穩定性,用農地承包期存在過的年限來表示,永佃或者完全私有賦值1,將農地承包期存在過的0年、1~5年(1978~1983年期間)、15年(1984~1992年期間)和30年(1993年至今期間)4個期限,分別賦值0、0.25、0.5和0.75。
It3為農業稅影響農戶生產積極性,進而對農業增長產生影響,隨著2006年農業稅在全國的取消,將1978~2006年(繳納農業稅)和2007年至今(取消農業稅)分別賦值為0、1。
研究使用1978~2015年間各變量相關數據,數據均來自《貴州六十年》及各年度《貴州統計年鑒》,并通過查閱貴州省統計局、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和《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
利用Eviews 7.2統計軟件,對影響貴州農業技術進步的因素進行了計量分析,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表示用農地流轉、農地穩定性和農業稅3個變量分析農地處分權、使用權和收益權分別對農業生產中生物化學技術、機械使用技術的影響。從總體上看,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關系到模型回歸效果的擬合優度(R2和調整后的R2)均超過0.9,這說明模型中所選擇的解釋變量能夠較好的對貴州省農業技術進步進行解釋。
對于模型Ⅰ,表示農地流轉、農地穩定性和農業稅三個變量對農業生產中農用化肥使用量的影響,由計量結果可以得到:農地流轉權自由化、農地產權穩定和農業稅的取消都對農用化肥使用有正向影響,隨著農地流轉的放開,土地承包權長久不變等,這些農地產權制度變遷都促進了農戶在農業生產中化肥的投入。同樣對于模型Ⅱ和模型Ⅲ,農地制度改革方面的農地流轉權徹底放開、長期穩定的農地產權和取消農業稅都會促進農戶生產中農業機械的投入和農藥的使用。并且,隨著農地處分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的不斷完善,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的技術投入將不斷增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增加農業收入。
文章從農地處分權、使用權和收益權3個角度分析農地產權制度變遷,通過計量方法分析這3個因素對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旨在探索農地產權影響農業技術進步的影響機制。隨著農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農地使用權的長期穩定以及收益的獨享,會使農戶增加在農業生產經營上的投資,特別是擴大經營規模,農戶會投入農業機械的使用。農戶依據產權制度調整自己的生產性行為,充分發揮農業投入要素的經濟效率,促使農戶增收,進而增加化肥、農藥等技術的使用。農地制度改革以賦予農民更多的權利為出發點,隨著改革的進行,農戶對農業技術的需求增加,為提升農業生產要素效率而誘發技術進步。
[1] 林國先.農業技術進步中的制度約束與制度安排.農業經濟問題,1998,(6):14~20
[2] 魯克儉.論制度在知識與技術創新中的作用.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6):35~38
[3] 范忠宏.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江西社會科學,2011,(11):76~81
[4] 張琦.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產業組織的影響分析.浙江大學,2013
[5] 李平,劉雪燕.市場化制度變遷對我國技術進步的影響—基于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的視角.經濟學動態,2015,(4):42~50
*該文受貴州大學2017年研究生創新基金《貴州農地產權制度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機制》(研人文2017038)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