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林英
(朔州職業技術學院,山西朔州036002)
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
閆林英
(朔州職業技術學院,山西朔州036002)
在社會快速發展階段,土地流轉問題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實施農村土地流轉,不僅符合社會發展需要,而且能夠提高農民利益,促進農業持續發展?,F如今,農村土地流轉在實踐中存在一定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改革效果。文章介紹了土地流轉的基本問題,分析了優化土地流轉的具體措施,以期為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提供借鑒。
農村 土地流轉 問題 對策
土地不僅是農民主要的勞作對象,還是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農村土地流轉問題能否得以有效解決,直接影響農業的穩定、農民的收入水平,間接地影響著社會各行各業的協調發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土地流轉問題,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合理發展,有利于深化農業改革,有利于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進步。
首先,農村土地流轉行為多為群眾自行組織,缺乏政府指導的有序性和引導性。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實施土地流轉時,經常采取強制化方法,不尊重農民意見。再次,某些地區土地流轉過后,土地用途也隨之改變,原本的農業用地用來發展第二、三產業。最后,土地用戶之間經常以口頭約定的形式進行土地流轉,這種土地流轉行為缺乏規范性,容易發生農村土地流轉糾紛和矛盾,不利于農村社會的穩定[1]。
由于農民與土地之間的感情較深,并且大多數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較大、務農意識較強,因此,土地流轉的時間一般比較短。土地轉向方認為短時間的土地使用,不值得投入較高成本,從而導致土地價值得不到及時發揮,土地流轉效率較低。
雖然農村土地流轉的方式具有多樣性,但是,實際的土地流轉仍僅局限于土地用戶之間,一旦有反對流轉的農戶出現,那么新型的土地流轉形式就會受到抑制而得不到較好的發展。除此之外,由于被流轉的土地規模較小、農業穩定性較弱,也使得一些農戶參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和行動力隨之降低,對土地流轉的發展受到了不良的影響。
現如今,農村土地流轉基本上根據國家所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流轉管理,但是,不同地域的農村在進行土地流轉時,國家的一些相關法律法規與當地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存在不相適合的情況,致使其土地流轉仍然缺乏比較有針對性的政策法規和文件的支持,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
一方面,要針對農戶自發進行的土地流轉行為給予規范性的管理。相關部門對此要進行全面引導和監督,切實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對于已經存在的土地流轉問題和糾紛矛盾要予以及時的解決,確保農村土地流轉的規范性和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另一方面,要規范管理政府行為,避免出現政府強行決定、擅自執行等現象,要充分尊重農戶的意見,加強與農民的交流和溝通,提升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與農戶協商處理農村土地流轉問題[2]。
從縣級到村級逐步強化土地流轉機構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相關制度和體系。同時,充分發揮各級農業管理部門的優勢。當出現流轉糾紛時,為了確保土地用戶的利益,要建立有效調節糾紛的相應仲裁機構。與此同時,將土地流轉工作視為農業部門的基礎工作和重點工作,并對此項工作全面引導、管理和監督。此外,縣級和鄉級的農業管理部門要不斷優化自身的服務水平,提升服務質量,以此省去不必要的環節和程序;加強農村土地流轉檔案管理,定期進行檔案信息補充和完善,確保檔案信息的真實性和全面性。
實行農村土地流轉,即對土地資源進行重新組合,以便實現農業機械化、規?;a,這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經濟收入,還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實力。它能將過去土地分散化經營轉化為土地整體化經營,實現土地的集中管理,促進了農業經營集約化發展。但是,現如今只有借助政府手段才能實現這一目標。目前,農業生產的風險較高、農民經濟收入較低,對于有志于發展農業的生產者來說,農業發展條件較差,困難較多。因此,政府要為其提供積極的幫助和支持。加強培育新興農業主體,以此實現農業規?;洜I。
首先,健全土地承包政策。要想促進農業健康發展,就要健全這一土地政策,提高農戶對此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應用性。然后,不斷推行優惠政策。將農業產業化與土地流轉有機結合,大力發展規?;r業,打破農業地域限制。最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多層級的保障制度。堅持“農戶自愿、因地制宜”的流轉原則,強化建設社會保障體系,盡可能地發揮土地經濟價值[3]。
綜上所述,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通過強化農村土地流轉行為規范性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構體系、加強規模化引導以及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等措施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的合理化發展和進行,能夠有效解決各種土地流轉問題,能夠促進農業改革有效開展。
[1] 牛一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對外經貿,2016,(02):118~119
[2] 劉建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當代經濟,2012,(02):80~81
[3] 王慧青,尹少華.農村土地流轉的問題及對策.特區經濟,2011,(05):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