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風田
(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菏澤市分校,菏澤274025)
發展現代農業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策略研究
鞏風田
(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菏澤市分校,菏澤274025)
我國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階段,農業現代化是現代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能力水平,培養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型農民隊伍,從而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文章以現代農業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要求為切入點,通過對新型職業農民素質現狀的分析,研究探討了在教育培訓中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素質的策略,旨在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農村人才支撐。
現代農業 職業農民 素質提升 策略
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在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新型職業農民是核心、主體和帶頭人,農民的綜合素質對加快農業現代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方面存在的不足,在發展現代農業背景下加強教育培訓是實現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
現代農業(modern agriculture):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屬于農業的最新階段。
現代農業的本質內涵可概括為: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的,用現代工業裝備的和用現代組織管理方法來經營的商品化、社會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
針對我國國情,現代農業是以保障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農產品供給為目標,以提高資源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為途徑,以現代裝備和科技為支撐,在家庭經營基礎上和市場機制以及政府調控綜合作用下,將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出加銷售融為一體的多元化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第一,農業成為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產業,具有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第二,實現農業生產機械條件的現代化,需要完善現代化的物質裝備和基礎設施。第三,具備較高的綜合生產率,包括較高的土地勞動生產率和產出率。第四,農業成為高度商業化的產業,具有很高的商品率。第五,實現管理方式的現代化,廣泛采用先進的管理手段、管理技術和經營方式。第六,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被廣泛應用。第七,實現生產的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第八,實現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勞動力,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也是現代農業的突出特征。
現代農業發展的未來目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根據現代農業基本特征和發展要求,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農業從業人員。農產品靠土地供給,土地靠農民耕種。由此可見,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在“人”的現代化,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在筆者看來,新型職業農民應具備以下基本素質。
(1)愛農業。新型職業農民要具有深厚的農業情懷、農村情結。新型職業農民首先是農民。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必須對農民有認同感、對農業有親近感、對農村有歸屬感,從事農業應該是完全出于自愿,把務農作為終身職業,心中有農、甘愿為農;以農為樂、以農為榮。只有這樣,才能扎根農村,獻身農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2)有文化。新型職業農民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具備學習政治理論、政策法律、科學技術的能力,不斷培養堅韌的意志品質,樹立崇高的遠大理想。同時還要崇尚科學、反對迷信、明辨是非,帶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并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受到社會的尊重。
(3)懂技術。懂技術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必備素養。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產出率,新型職業農民必須掌握科學的種植、養殖技術,具備使用農業機械等現代裝備的能力。國家實行藏糧于技戰略,這個“技”要讓新型職業農民掌握和使用,使新型職業農民成為農業科技的使用者和創造者。
(4)善經營。善經營是現代農業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新要求。現代農業不是小農經濟,而是現代大農業。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目標不止于維持生計,不再是自產自銷,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大生產,為市場提供商品,實現利潤最大化。
(5)會管理。現代農業實行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生產經營主體是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和專業服務組織。新型職業農民必須具有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經營與服務成本,提高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從而增加來自農業的收入。
隨著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務農勞動力數量大幅減少,“兼業化、老齡化、低文化”的現象十分普遍。從整體看,目前我國農業勞動者素質問題突出,還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留守農村的農民,以老年、婦女居多。農民老齡化導致參與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經營管理意識和法律意識相當薄弱,對各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弱,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依舊存在老舊的思想觀念。
我國從農業生產轉移出的農民工數量已達2.77億,且以80后、90后為主,目前仍以每年數百萬的速度在增長,務農農民尤其是青壯年農民急劇減少。農村新生代勞動力絕大部分選擇“跳農門”,務農農民成了國民素質的“低洼地帶”。國家統計局曾調查統計,在新生代農民工中有76%不愿再回鄉種地,有85%從沒種過地。從而導致高效率農業設施裝備難以利用,高水平農業科技成果難以轉化。
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依靠農村的基礎教育,更要不斷完善農業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許多部門通力合作。充分發揮發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體的基礎作用,聚集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資源優勢,吸引多方力量廣泛參與,共同推進培育工作,形成以農廣校為主體、多方力量參與的“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創新性,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產業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因人而異地選擇教育培訓內容和方法。一是加強職業教育。應盡快出臺加快推進農民免費接受職業教育的優惠政策,采取就地就近、農學結合、線上線下、學分制等形式對農民進行系統性職業教育。二是加強技能培訓。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業種養技術以及農機使用技術的培訓,對各種技術進行講解和傳授。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民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民經營管理水平。在培訓形式上除了選擇常規的現場教學、案例教學外,還可增加觀摩考察、互動學習等環節;培訓結束后定期進行跟蹤指導,切實解決農民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三是加強職業道德培養。無論對農民進行職業教育還是技能培訓,都要把對農民的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始終,改變農民傳統的思維和理念,提高其職業道德水平。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不是單單憑借制度、教育、培訓這些硬性條件就可以完成,還需要創造良好的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環境。農民的社會地位低是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社會予以農民充分的尊重和應有的地位是新型職業農民成長壯大的必要社會環境。要去除人們對農民的刻板傳統印象,就必須大力宣傳務農也能致富奔小康的案例,營造城鄉一體化要素流動的環境,引導社會有志青年在廣闊的農村和農業領域就業創業和施展才華。鼓勵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成為新市民的同時,也要鼓勵城鎮人才到農村經營農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真正實現城鄉人才雙向流動,從而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把農業作為終身職業。
綜上所述,隨著近年來現代農業化的不斷深入推進,在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建立完善的培訓制度,并且加強培訓隊伍的建設,提高農民的職業素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1] 楊曉東.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創新對策.農業與技術,2014,(12):231~231
[2] 張杰明,柳輝.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中國科技投資,2016,(24):428~428
[3] 張云霞.淺議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農業與技術,2016,36(20):175~175
[4] 張桃林.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農民科技培訓,201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