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華,趙長華,江 群,高素榮,康瓊華,冉艷瓊
(彭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重慶409600)
加快彭水生態漁業發展思路及對策研究
高才華,趙長華,江 群,高素榮,康瓊華,冉艷瓊
(彭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重慶409600)
彭水縣水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生態漁業的天然優勢。文章通過對彭水生態漁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分析,提出應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加大扶持力度,強化科技支撐,大力發展微冷流水養殖、特色水產養殖,提高水產養殖標準化水平,增加漁業附加值,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漁業,漁旅聯動,突出“魚”主體,做好“水”文章。
生態 漁業 發展 對策
2016年,全縣水產養殖總面積266.67 hm2,水產品總產量460 t。其中,水產養殖產量350 t(池塘產量160 t、水庫及河溝等產量190 t),捕撈產量110 t。漁業總產值約2 000萬元。其中,淡水捕撈產值660萬元、淡水養殖424萬元、水產苗種46.7萬元、漁業流通和服務業總產值869.1萬元(休閑漁業產值320萬元)。機動漁船合計69艘,漁業從業人員838人,專業從業人員256人。
單場養殖面積1.33 hm2以上的規模化養殖戶19家。其中,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個;大鯢養殖戶4家,存欄1萬尾,全市的大鯢馴養基地1個;庫區大水面養殖企業3家,養殖面積73.33 hm2;標準化流水養殖企業2家,年產值420萬元。
大鯢、鱘魚、鮭鱒魚、石蛙等養殖正在逐步發展。2016年,引進青蛙養殖戶1家,養殖面積3 hm2;龍蝦和螃蟹戶1家,養殖面積6.67 hm2,新建龍蝦、螃蟹養殖基地6.67 hm2。
彭水現有苗種繁育基地3個,年繁育魚苗500萬~1 000萬尾,難以滿足當地養殖需求;所育品種單一,且以草魚、鯉魚、鰱魚、鳙魚四大普通魚為主,特色魚品種繁育水平亟待提高。
縣級部門與國家和市級漁業技術部門的長期合作機制尚未建立,技術支撐力度不夠。縣水產站的水產專業技術員僅1名,鄉鎮無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及專業的技術人員。現有水產企業、合作社、大戶缺乏專業的培訓和指導,水產養殖存在著較大的風險。養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瓶頸難以突破,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和落地性差。
現有漁家樂數量少、起步晚、規模小、實力弱,就餐環境簡陋,服務項目少,服務質量低,旅游旺季的餐飲、住宿接待能力不足。集科研、魚類繁育、養殖、垂釣、觀光、餐飲、娛樂、漁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漁旅企業僅1家,目前仍處于規劃建設階段。
目前,彭水縣水產站只能承擔水產品藥物殘留快速檢測任務,且無專項配套的檢驗檢測經費和專業檢驗檢測人員,儀器設備不足,檢測手段單一。環境監測、水產品質量檢測和水產苗種檢疫工作開展也存在著較大的困難。
政府重視程度不夠,扶持力度小,縣財政配套資金少。財政、產業主管部門等配合不力,市級以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常因各種原因被沉積、截留而不能發揮效用,影響了漁民生產的積極性。
彭水生態漁業承擔著為當地及周邊地區提供優質水產品的重要功能;擔負著水資源養護、生物鏈維持的生態環保使命;更是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重要支撐。爭取和落實好國家級、市級資金,安排好縣級漁業專項資金,要利用好新農村建設、異地扶貧搬遷政策、高山生態扶貧搬遷項目、精準扶貧金融貸款等項目。
利用好龍頭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積極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抱團發展,提高市場影響力。要著力打造“碧水清泉”等水產品品牌,提升水產品附加值。將“彭水冷水魚”等特色水產品統一品牌、統一售價、統一質量標準。廣拓銷售渠道,大力支持企業在當地、重慶主城區及周邊省市各大市場建立彭水水產品直營門店,完善水產品物流配送等。
盤活池塘、山地等生態漁業水域,推廣池塘環保健康養殖、魚菜共生立體種養、稻魚同田穩糧增收、名優冷水魚流水養殖、特色土著魚保種開發和觀賞休閑漁業產業化模式等。
彭水具備冷水魚養殖的良好條件,水質好、水量大、無污染、水溫低,養殖水面達0.97萬hm2。結合冷泉水資源分布,在太原、棣棠等鄉鎮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設規范化的流水示范養殖場,實施漁業生態凈化和循環水處理,從而使漁業健康、可持續養殖。
在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區域,發展特色水產品養殖,積極打造大鯢、蛙類、蝦、蟹等適合當地的特色品種。重點扶持一批有規模、有效益、有技術、帶動效果好的特色養殖企業。
探索新型養殖模式,合理利用農業水土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系統。在保家、太原等鄉鎮,選擇適宜的養殖場,開展魚菜共生綜合種養試點;在長生、鞍子等鄉鎮,選擇適宜地塊,開展稻魚、稻鰍、稻蝦、稻蟹等綜合養殖模式的試點工作。
充分發揮烏江彭水水電站和銀盤水電站庫區水域面,推進休閑漁業度假村、垂釣中心、漁家樂建設,完善配套設施。以“農旅結合”為契機,對現有漁家樂進行提檔升級,豐富娛樂項目,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依托當地的豐富休閑觀光資源,養殖鱘魚、胭脂魚、錦鯉等名貴經濟觀賞魚類,打造特色休閑觀光漁業基地。
加強與國家和市級漁業技術部門的合作,開展多品種、不同養殖方式的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重點加快種苗繁育、放流基地的建設。加強縣級水產技術推廣服務,增配水產技術人員,加強縣鄉兩級技術推廣機構建設,落實縣級水產技術推廣條件建設的專項資金。通過成果獎勵等激勵形式,加強對水產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等。鼓勵漁業企業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組建研發隊伍,與各級水產技術推廣部門和社會科研團體合作,促進“產、學、研”結合和成果落地。
完善縣水產品的質量檢測、檢疫體系,加強水產品質量檢驗和魚苗檢疫工作。漁業主管部門要利用各類媒體,加大漁業發展政策、漁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力度,提高漁業從業人員的質量安全意識及無公害生產技術水平。進一步推進漁業養殖證和水產養殖記錄制度管理。繼續推行和強化水產養殖、用藥和銷售等“三項記錄”制度,做到“戶戶有賬本”,“池池有記錄”,加大對漁業投入品的監管力度,嚴禁非法捕撈等違法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