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國
(畢節市農業產業辦公室,貴州畢節551700)
畢節市農村“三變”改革工作做法及成效
顧 國
(畢節市農業產業辦公室,貴州畢節551700)
為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整合農村閑置資源,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畢節市在10個縣區15個村開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簡稱“三變”改革,下同)試點,取得顯著成效。文章就改革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作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畢節市 農村“三變”改革 做法 成效
市委成立由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副市長為召集人,各參與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三變”改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制度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農委,負責農村“三變”改革工作,將農村“三變”改革試驗工作納入全市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與創新鄉村體制等其他各類專項改革“統一部署、統一實施、統一督查、統一考核”。
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印發《畢節市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在10縣區14個鄉鎮15個村開展農村“三變”改革試點,試點鄉鎮中貧困鄉鎮9個,貧困村11個,空殼村7個,貧困人口1.1萬人,各類經營主體134個,省級重點農業園區2個。力爭通過試點逐步形成2016年試點示范,2017年全面推開,2018年形成經驗的農村“三變”改革新局面。
采取召開農村“三變”改革推進會、觀摩會、調度會等,加強培訓學習,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明確將農村“三變”改革工作納入對各縣區、市直有關部門的年度目標考核內容。成立由市委改革辦、督辦督查局和農村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為成員的督察組,進行督查指導,確保農村“三變”改革工作有序推進。
通過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促進資源變資產,盤活農村資源要素,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潛能。試點村耕地面積0.336萬hm2,已流轉0.22萬hm2,已入股411.4 hm2,折價1 828.5萬元;林地面積0.45萬hm2,已流轉0.087萬hm2;水域面積99.13 hm2已全部流轉;其他資產折價入股共計450萬元;宅基地及其他物權量化1 065宗。
試點村將各級部門投入到農村的財政資金在不改變資金性質的前提下,入股到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資金變股金,村集體或貧困農戶按股分紅獲得收益。試點村可變資金7 407.98萬元,其中資金變股金6 726萬元;承接經營主體共87個,共計1.34億元,其中農業企業8個7 010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社24個4 512.98萬元;共計帶動6 320萬元社會資金投入經營主體,其中合作社投入5 779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投入386萬元。
通過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實現農民變股東5 028人(貧困人口變股東2 687人),其中:資源折價入股變股東3 425人,資金入股變股東1 575人,其他技術折價入股28人;“三變”改革收入共4 095萬元(貧困人口“三變”改革收入2 187萬元),其中,入股分紅593萬元,務工工資收入1 953萬元,土地流轉收入1 228萬元,其他收入320萬元。參與改革農戶年人均增收8 144元(貧困戶年人均增收8 139元),農村“三變”改革成效顯著。
試點村通過將屬于村集體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四荒地”、水域等自然資源經營權作價入股經營主體,按比例獲得收益;或將分散扶持農村集體的財政資金整合后投入到農村基礎設施形成固定資產項目,折股量化給村集體后入股經營主體,變短期扶持為長期受益。試點村集體資產3 650.45萬元,年經營收入87.4萬元,村均年經營收入達5.8萬元,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同時消除了空殼村。
在“三變”改革試點中,積極探索出黔西縣金碧鎮楊勇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五聯”促“三變”發展模式,赫章縣平山鄉農業示范園區“反租倒包”經營模式,七星關區興聯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問需”扶貧模式,金沙縣聯合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村支書+合作社+貧困戶”“特惠貸”精準扶貧模式,大方縣“三變”+恒大集團結對幫扶等多種經營模式,建立了經營主體與農戶及村集體之間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戶增收脫貧、經營主體獲得利潤、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農村集體土地、林權、宅基地、承包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等工作進度緩慢。財政支農資金總量不足、分散管理、體制不活等。農業經營主體整體實力不強,帶動農戶增收效果不明顯。一些縣區對“三變”改革工作不夠重視,致使工作推進難。
盡快出臺《畢節市2017年農村“三變”改革實施方案》,每個縣區啟動10個村(百管委、金海湖各為3個村)共105個村“三變”改革試點,并于近期召開1次全市農村“三變”改革現場推進會議。
出臺《畢節市深化“五聯”促“三變”改革實施方案》、《畢節市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政獎補辦法》,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獎補機制,推動農村“三變”改革創新發展。
繼續加大對各縣區農村“三變”改革工作督促檢查力度,確保農村“三變”改革穩步推進并取得實效。
督促各縣區加大農村“三變”改革工作動態信息報送力度,特別是好經驗好做法,要挖掘典型、提煉經驗,打造一批具有畢節試驗區特色的農村“三變”改革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