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輝,賈慶利
(浦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浦江322200)
浦江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與應用
金芝輝,賈慶利
(浦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浦江322200)
為探索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從2014年開始,浦江縣將農業防治、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及合理用藥等技術集成應用,形成了一套切合當地水稻生產的綠色防控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水稻病蟲害 綠色防控 推廣應用 浦江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是指從農田生態系統整體出發,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態調控和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措施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技術[1]。從2014年開始,浦江縣經過3年的生產實踐,逐步探索出了農業防治、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及合理用藥等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措施。2016年應用面積擴大到0.42萬hm2,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利用螟蟲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點,做好翻耕灌水滅蛹。在越冬代螟蟲化蛹高峰期翻耕冬閑田、綠肥田,灌深水浸沒稻樁7~10 d,降低蟲源基數。
2014~2016年連續多年示范結果表明,示范區二化螟蟲口基數明顯減低。在水稻生長期,即二化螟幼蟲初蛹期,采用烤田、擱田,降低化蛹部位,至化蛹高峰期灌深水3~4 d,能淹死大部分幼蟲和蛹。在水稻移栽后的返青期實行灌水護苗、深水控蟲、控草,可使灰飛虱、白背飛虱在葉鞘上產卵量比常規稻田大幅度下降。同時,加強水肥管理,適時曬田,增施磷鉀肥,增強水稻抗病蟲害能力。
通過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科學合理地進行間作或輪、套作,適當種植誘集作物,保留天敵棲息植被,實施稻田養殖等舉措,豐富稻田生物多樣性,降低害蟲為害,提高土壤肥力,維持可持續生產[2]。為保護水稻病蟲害天敵,在田間種植大豆、芝麻、茭白、綠肥等,建造天敵誘集和保育帶。在田埂種植香根草誘集防治水稻螟蟲,創造天敵宜居生態環境。
利用害蟲對燈光的趨向性,在田間安裝頻振式殺蟲燈,高度控制在2.5 m左右,一般2~3 hm2大田安裝1盞,對鱗翅目害蟲的誘殺效果較好。2016年在示范區試驗表明,燈控區與無燈區比較,二化螟高峰期田間幼蟲量燈控區每667 m21 025只,而無燈區6 102只,燈控區比無燈區蟲口密度減少83.2%;稻縱卷葉螟晚稻高峰期幼蟲量燈控區每667 m24 216只,而無燈區1.658 5萬只,燈控區比無燈區蟲口密度減少74.6%。頻振式殺蟲燈對水稻害蟲誘殺效果較好,控制作用顯現。近幾年,在示范區上,通過使用性誘劑誘控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利用防蟲網覆蓋秧苗阻止白背飛虱傳毒等措施,對降低蟲口基數,控制蟲害發生,減少防治次數效果明顯。
種子進行藥劑處理,帶藥移栽下田可有效防控病蟲害;在水稻生長前期放寬防治指標,通過生物農藥進行防控;在病蟲發生關鍵期采取高效低毒綠色化學農藥干預的用藥策略。優化集成農藥的輪換使用、精準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術,減少農藥用量;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在藥劑的選擇上,可使用阿維·氟酰胺、氯蟲苯甲酰胺防治水稻螟蟲和稻縱卷葉螟,使用烯啶蟲胺、噻嗪酮、吡蚜酮防治稻飛虱,可與寧南霉素協調應用預防病毒病,使用噻夫酰胺、肟菌·戊唑醇防治紋枯病、稻曲病[3]。
通過實施農業防治、理化誘控,集中誘殺,示范區蟲源基數大大降低。調查顯示,2016年水稻收割后,示范區內設置的100臺性誘劑誘捕器,平均每臺誘捕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105.2只。2016年單季稻病蟲害調查結果,示范區內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防效在83%以上,比農戶自防區提高8%~11%。
2016年杭坪鎮中村農藥“減量增效”百畝水稻示范區用藥3次,共計263 g,與非示范區比較,示范區每季平均減少用藥2次,平均每季每667 m2減少用藥152 g。
成本核算顯示,水稻示范區每667 m2每季水稻平均防治成本117元,與非示范區比,節約成本57元(其中,節省農藥成本35元,用工成本22元)。除此,平均每667 m2每季增產22 kg,可增效66元。通過節本增效,示范區平均每667 m2每季可較非示范區增收123元。
通過選用良種、農業防治、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合理用藥等技術集成應用,達到了農藥減量增效的目的,有利于保護農田生態環境。隨著農業科技的深入發展,水稻綠色防控措施越來越多,目前還不可能把所有技術都應用在水稻病蟲防治上。將來,在水稻生產上,要結合實際,通過試驗、示范,合理選擇經濟、有效的綠色防控技術進行推廣應用,切實提高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范圍,從而逐步實現保持生態平衡、減少農藥用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綠色防控目標。
[1] 王貴斌,彭忠明.楚雄州優質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中國植保導刊,2016,(8):83~85
[2] 周海波,陳巨蓮,程登發,等.農田生物多樣性對昆蟲的生態調控作用.植物保護,2012,38(1):6~10
[3] 徐南昌,莫小榮,張晨光,等.衢州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浙江農業科學,2013,(11):1434~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