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明,張宋平,鞏代榮,張 良
(隴南市武都區蔬菜果樹技術服務中心,甘肅隴南746000)
隴南市武都區冬播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李彥明,張宋平,鞏代榮,張 良
(隴南市武都區蔬菜果樹技術服務中心,甘肅隴南746000)
冬播馬鈴薯作為武都區主要支柱產業和一項增產增收的新型實用技術,是該區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冬季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和措施。文章介紹了隴南市武都區冬播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今后發展對策,以供參考。
冬播馬鈴薯 發展現狀 對策 武都區
武都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北緯32°48′~33°43′,東經104°34′~105°38′之間,為南北過渡性地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小江南”之美稱,光熱資源豐富,雨量充沛,特別是白龍江沿岸、北域河流域蔬菜4季可以生長。年平均氣溫14.6℃,最熱月平均氣溫37℃,極端最低氣溫-6℃,年積溫4 568.7℃,無霜期210 d,是全省氣溫最高地方之一,年降雨量400~600 mm,全區光照資源處于全國低中心盆地邊緣,年日照時數為1 955 h,冬播馬鈴薯生產基地的18個鄉鎮,地處白龍江沿岸,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基地灌溉用水以白龍江提灌、井灌和山區的自然水為主,該水水質好,無污染。基地遠離城區和道路,無工業三廢,農藥殘留量低,冬播馬鈴薯整個生育期幾乎不施農藥,而且生產期間嚴格按照冬播馬鈴薯綠色食品操作技術規程,嚴禁施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土壤、空氣、農業灌溉水無污染,是該區發展冬播馬鈴薯的理想區域。
近年來,武都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舉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及“特色產業最大化”的總體要求,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綠色為主題,充分利用該區白龍江沿岸的光、熱、水、土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冬播馬鈴薯為主的特色產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種植面積已由1996年的1鄉1村0.55 hm2,1997年達到5.53 hm2,1998年27.8 hm2,1999年540 hm2,2000年突破666.67 hm2,2015年達到0.33萬hm2,目前發展到全區18個鄉鎮165村0.4萬hm2,總產量1.2億kg,總產值2億元左右。
冬播馬鈴薯于每年冬至前播種翌年“五一”節前上市。多年觀測結果表明,其平均單產2 000 kg/ 667 m2,單產值4 000元/667 m2,是種植糧食作物的3~5倍,經濟效益十分可觀。該產品已于2004年3月份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允許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目前,推廣的品種主要有費烏瑞它、克星、早大白、抗疫白、天引三號、大西洋、隴薯三號等,生產中大多種植的為當地品種。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這一特色產業,加快產品銷售,拓展外地市場,解決農民種植銷售的問題,區上專門成立公司,負責全區冬播馬鈴薯銷售,產品除滿足當地市場外,通過該公司收購統一裝箱銷往蘭州、天水、武威、西安、青海、新疆等外地市場,由于上市早,口感好,屬菜用型,深受廣大消費者的信賴,已在西北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通過多年的發展該區冬播馬鈴薯種植已突破0.4萬hm2,種植區域涉及白龍江沿岸、北峪河流域的18個鄉鎮165個村,年產量1.2億kg,年產值2億元左右。種植區域的糧經比由2005年的7∶3調整到了目前的1∶9。如姚寨鎮渭子溝村現已發展冬播馬鈴薯34 hm2,其中10 hm2為雙膜覆蓋,24 hm2為單膜覆蓋,雙膜馬鈴薯于4月20日之前上市,初市價1.5元/ kg,每667 m2收入在8 000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觀。
經過多年的探索,冬播馬鈴薯種植方式由原來的單膜覆蓋變為現在的雙膜覆蓋,并總結出了一套以冬播馬鈴薯為主茬多種多收的“萬元田”生產模式。集體模式為:冬播馬鈴薯—冬播馬鈴薯套種筍子(甘藍、水蘿卜)—筍瓜(黃瓜、豆角、鮮玉米)—大白菜(蒜苗)。
技術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產業開發的成敗。近年來武都區十分重視冬播馬鈴薯種植技術人才的培養,累計培訓農民技術人員10萬人次,培訓農民技術骨干0.5萬人,使冬播馬鈴薯這一實用技術深入到千家萬戶,充實了農村科技隊伍。
成立了武都宏運薯業有限公司,制作了彩色包裝箱,產品遠銷蘭州、新疆、西寧等省內外大中市場,拓寬了冬播馬鈴薯的銷售渠道。已形成了公司加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雛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種植馬鈴薯銷售難的問題,提高了群眾種植冬播馬鈴薯的積極性,使冬播馬鈴薯種植面積得以穩步發展。
經過區委、區政府及農牧部門的努力,該區冬播馬鈴薯已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允許使用綠色標志,為冬播馬鈴薯打入省內外各大超市奠定了基礎。
由于缺少資金,無力統一調運優良品種,供應農戶,也沒有良種繁育基地,農戶播種的品種只能在農戶之間串換或市場上購買商品馬鈴薯,致使冬播馬鈴薯品種混雜,商品率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該區雖已組建了銷售公司,但公司缺少流動資金,無力大量收購外調冬播馬鈴薯。加之在加工、儲藏等方面缺乏相應支撐,蘭渝鐵路、蘭海高速還沒有完全通車,加工、儲藏、運銷環節存在一定困難。
冬播馬鈴薯生產缺乏大項目支撐,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冬播馬鈴薯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的步伐,難以發揮最大效益。
冬播馬鈴薯由于繁殖技術落后,用種量大,繁殖系數低,無倉貯設備,種薯調運、儲藏難度大。
遇到蒜苗、大白菜滯銷月份,播種期可推后,影響正常上市時間,從而價格低,效益差。
冬播馬鈴薯產業發展上應堅持多方籌資,重點扶持的辦法,進一步加快冬播馬鈴薯產業開發步伐,繼續做大做強這一特色產業,堅持以綠色為基礎,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操作技術進行生產,創品牌、進超市、增效益,在今后的工作中應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該區有適宜種植冬播馬鈴薯的土地近1萬hm2,從2016年開始,該區應每年推廣種植冬播馬鈴薯0.67萬hm2左右(其中無公害0.33萬hm2,綠色0.33萬hm2)。
為了徹底改變武都區冬播洋芋品種混雜參差不齊的現狀,該區應在馬營、魚龍兩鄉鎮建立馬鈴薯種薯基地,以改良品種,為冬播馬鈴薯儲備良種。
冬播馬鈴薯“雙膜”栽培及3層覆蓋栽培技術,即地膜+小拱棚、大棚+拱棚+地膜,是2017年該區農業技術人員探索出的冬播馬鈴薯新型栽培技術,具有提早上市時間和增加產量的優勢。大力推廣可提高種植效益,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開展技術培訓工作,為全區冬播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提高種植水平。
品種好壞直接影響到產量及效益的高低,經過多年試驗示范適宜該區大面積推廣的品種為費烏瑞它、LK99、克星3個品種,早熟、抗病、產量高,商業性能好。應大力推廣上述新品種,提升種植效益,促進冬播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
龍頭企業薄弱直接影響該區冬播馬鈴薯產業發展,只有抓好龍頭企業建設工作,才能使冬播馬鈴薯產業形成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的格局。目前,冬播馬鈴薯龍頭企業僅有經營性的1個公司,經營規模小,底子薄弱,難以全面帶動冬播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加工、經銷、儲藏等領域發展龍頭企業,并不斷壯大現有企業,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能人大戶參與冬播馬鈴薯銷售工作,真正解決農民銷售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