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霞,喬金玲,馬建江,劉江濤,江海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庫爾勒 841000)
庫爾勒市脫毒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
鄧小霞,喬金玲,馬建江,劉江濤,江海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庫爾勒 841000)
馬鈴薯因其營養豐富,產量高,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章立足庫爾勒市氣候特點,從品種選擇、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了總結。
馬鈴薯 栽培技術 脫毒
馬鈴薯因其適應性廣、產量高、具有豐富而全價的營養等特點,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僅次于水稻、小麥、玉米的第四大主糧作物[1-4]。2016年,農業部下發了《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力爭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667萬hm2以上,是新形勢下破解農業發展瓶頸、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等的有益探索[5]。隨著庫爾勒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農戶需求多樣化,項目區種植品種單一,嚴重制約了庫爾勒市農業發展,經過生產實踐,總結出了適應庫爾勒市的馬鈴薯栽培技術,為廣大農戶增產增收提供技術保障。
想要獲得高產,選用生育期較短、商品薯率高、優質無病種薯是關鍵,例如費烏瑞它、早大白、紫花白等。
2.1 選地
選擇土壤疏松、含鉀豐富、透氣性好,不是鹽堿地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塊,切忌在低洼排水不良的粘性土質上種植馬鈴薯。排水不良,質地較粘的土壤,易板結,透氣不良,造成馬鈴薯根系發育不良,塊莖膨大受阻,薯塊畸形,薯皮不光滑和品質降低,甚至會造成塊莖窒息腐爛。
2.2 整地
在整地前1~2周灌水,播種土溫不低于6℃,馬鈴薯生長需要12~15 cm的耕作深度。
2.3 播前催芽
播種前30 d進行催芽處理,將種薯整塊放于15℃左右環境下遮光,或者用赤霉素、硫脲處理,芽長0.5 cm時切塊,每塊帶1~2個芽。
3.1 種植模式
選用寬為1.4 m的地膜,實行一膜兩行,平均行距55 cm,株距35 cm,理論株數3 000株/667 m2左右。
3.2 播后處理
為防除雜草,覆膜前可施用除草劑,每667 m2用50%的乙草胺乳油80~150 ml兌水50 kg,全地面均可噴霧。
馬鈴薯播種后25 d左右出苗,應及時放苗,放苗后應及時封洞,以保墑增溫。
3.3 及時中耕培土,適時追肥
馬鈴薯一般平播,播種后要等到植株長到15~20 cm高時再培土,以提高地溫,疏松土壤,促進根系發育。第一次培土后澆1次透水,現蕾后澆1次水,隨后每隔10 d左右澆1次水,收獲前10~15 d停止澆水。施足底肥,底肥不足追施10 kg左右尿素,現蕾后每次隨水施入10 kg左右硫酸鉀,此外為促進馬鈴薯塊莖生長,應及時摘除花朵,以減少養分消耗。
病害主要有晚疫病、黑脛病,晚疫病可用80%代森錳鋅600倍液防治,黑脛病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倍液,或噴灑0.1%硫酸銅溶液。蟲害主要有蚜蟲、地老虎,用l0%呲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滅蚜,用75%辛硫磷 1 000~1 500倍液防治地老虎。
根據品種特性及市場情況,早熟馬鈴薯6月下旬左右即可收獲,中熟品種則在7月中旬收獲,收獲后的莖塊要避免在烈日下曝曬,以免引起芽眼老化和形成龍葵堿。
[1] 謝河山,任淑梅,沈漢國,等.珠海地區冬種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農業科技通訊,2017,(1):161~162
[2] 李霞,呂國華,潘新仿,等.馬鈴薯的開發應用價值探討.雜糧作物,2005,25(5):336~337
[3] 李培習,李培葉.山東地區馬鈴薯規模種植技術.蔬菜,2017,(2):44~45
[4] 曾漢章.馬鈴薯新品種紫花851引進及其特征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雜糧作物,2003,23(4):221
[5] 蔣晨晨.馬鈴薯主糧化的供求調適結構.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