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覓
(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北京 100010)
我國林業系統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發展對策探析
楊 覓
(國家林業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北京 100010)
對于經濟可持續發展來說,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必備的基本條件,目前人們對此已經形成比較深刻的認識。在我國自然保護區中,重要組成部分為林業系統,而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作為林業系統中的一員,必須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方能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基于此,文章在分析我國林業系統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保證其良好發展的對策。
林業系統 濕地類型 自然保護區 發展對策
我國經濟發展初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加之近幾十年來消耗、災害等因素的存在,極大的創傷了生態系統。實際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備條件之一即為具有良好的、可持續的自然生態系統,基于我國的現狀,必須要加強自然生態系統的建設與保護工作,尤其是系統中重點部分林業系統。
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我國林業系統建立的自然保護區類型就已經超過了1600種。目前,12%以上國土面積均為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我國有6 500萬hm2濕地面積,其中有3 399萬hm2濕地面積位于林業系統中,占據比重達到52.3%。現階段,在面積上,林業系統全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網絡已經初步形成,有利于濕地保護工作的良好開展。
但從整體發展上看,林業系統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缺乏均衡布局,在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分布省份方面,約有93.86%的面積分布在青海、四川、黑龍江等10個省份中,這就導致其他省份中的濕地面積比較少,這種布局上的不均衡導致各地經濟發展狀況存在較大的差異,整體呈現出實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現狀,甚至破壞威脅存在于很多重要濕地系統中;第二,因面積存在限制,導致納入保護范疇的濕地系統并不全面;第三,濕地級別結構不合理,由相關數據可知,我國目前存在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中,32個為國家級別、106個為省市級別、43個為地市級別、56個為縣級級別,與地市級別與縣級級別相比,國家級別與省市級別明顯具有更多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數量,但從對保護濕地工作發展的影響程度上看,地市級別與縣級級別的影響更大;第四,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盡管相關法律法規已經頒布,但多數細節問題并不存在相應的標準或規范,嚴重制約自然保護區的發展;第五,管理者缺乏充足的管理水平,導致管理自然保護區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1]。
負責建設、管理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為各級政府及部門,各級政府及部門在開展此項工作時,應在與促進國家生態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等工作的同等高度上進行,強化領導及管理,以有效的促進濕地自然保護區的良好發展。現階段,對于部分地方缺乏濕地自然保護區機構與編制的問題,各級政府及部門應以此為切入點,將管理機構的建立工作認真落實,并對相關人員的編制做出明確,以便于真正的開展管理工作。
在我國的國家生態系統組成中,比較重要的有3部分,分別為重點森林和濕地地區、重點河流上游、大江大河源頭。現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速度均比較快,要以此為契機,將一批新的保護區優先建立出來,通過搶救性的保護工作,促進保護效果的提升[2]。保護區規劃建立時,不僅要以林業局及相關部門資源本底為依據,還需要結合其他物種專項調查結果,尤其要與林業六大工程相互配合,真正實現系統的、全面的保護濕地類型物種與基因資源、典型生態系統,保證具有完備的保護區類型,提高局部合理性,從而獲得顯著的保護效果。
在我國部分濕地自然保護區中,存在著有居民居住在保護區范圍內的情況,而且大多數居民在該地區長期生活,林木資源經營為其生活與經濟的主要來源,因而與周邊地區民眾經濟狀況相比,保護區內的居民要明顯偏低。由此,相關部門在發展濕地自然保護區過程中,要求能夠妥善解決保護區內自然資源的問題,并合理利用保護區內自然資源,對區內居民、當地群眾之間的關系做出良好的處理,構建適合的社區共管機制,使保護管理工作中出現民眾積極參與的身影,實現保護區周邊地區的協調發展。
縱觀我國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發展歷程,投入渠道一直不規范,經費來源也不穩定,對于基本建設工作,國家保護區各相關部門資金投入幾乎均是象征性的進行,其他各級別保護區中,國家資金投入基本并未開展,主要是地方自己解決,而且地方還負責解決自身需求的日常經費。因建設與管理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公益性非常強,國家和政府必須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穩定的實施資金投入,促進該項工作順利開展。
我國自然保護區中,重點部位為林業系統,必須積極開展建設與管理工作,尤其是濕地系統,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付勵強.東北林業系統保護地規劃的空間布局研究.東北林業大學,2015
[2]沈偉,楊婕,朱開秀.我國林業系統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建設現狀與對策.農業工程,2016,6(0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