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翠伶
(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義安鎮人民政府,晉中 032000)
義安鎮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郝翠伶
(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義安鎮人民政府,晉中 032000)
義安鎮作為全國25 個經濟發達鎮行政體制改革試點之一,第一優勢是工業,第二優勢是農業,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做大文章成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
義安鎮 現代農業經濟 思考
“三農”工作一直以來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這是黨中央連續14年把“三農”工作作為首要任務來安排部署。義安鎮作為全國25個經濟發達鎮行政體制改革試點之一,第一優勢是工業,第二優勢是農業。全鎮總面積86.2 km2,總人口8.5萬,耕地面積44.7 km2,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5 hm2。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做大文章成為義安鎮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
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一種農業形態,是在生產、管理、營銷、組織等諸環節運用科技和現代手段,從業者具有現代理念和技能的商品化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經濟,就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過程。
義安鎮以農業為平臺,以土地流轉為手段,以工業哺農為保障,以群眾參與為基礎,打造一流的設施農業園、特色養殖園、觀光農業園。
在義安鎮義安、北辛武大部、萬戶堡的局部為工業、城鎮化建設用地,在連接汾孝平3縣市的萬戶堡區域有著連片的農業基礎,依托這塊區域,左右連接,逐漸拓展,前景無限。
農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而且還是提高城市經濟承載能力和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是保障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載體。不能單從經濟的角度看農業、抓農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組織農業生產,用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引導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商品生產者,按城市化的要求重新定位農業。如今,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著轉型發展的艱巨任務,開發設施農業是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創造條件鼓勵企業參與到設施農業建設當中,在農業中獲取效益。有條件的村委要以經濟合作社為紐帶,吸納群眾主動聚集連片建設。
自然環境、經濟基礎我們不是得天獨厚,就要在優化發展環境上做文章。切實糾正部分干部存在的“庸懶散軟、冷硬橫推、吃拿卡要”不良作風,大力招商引資,引進真正具有市場競爭主體的龍頭企業來義安投資農業,實現創業理想。
近些年,義安鎮高度重視現代農業工作,按照“穩定面積、擴大設施;提高品質、創優品牌;提高總產,增加效益”的工作思路,以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增強農業的發展后勁為出發點,以強化標準化科技示范園區為手段,充分發揮科技示范園區的帶動作用,保障全鎮現代農業的順利發展。
2011年發展的宏瑋現代化農業園區,位于中堡村西流轉土地的集設施種植、高效養殖、大型沼氣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園區,項目總投資1個億,是全介休乃至晉中市規模最大的設施農業園區。種植區投資3 600萬元,建設高標準日光溫室400座。溫室大棚是在山東壽光第五代琴弦式蔬菜大棚設計的基礎上,由山西農業大學張光星教授結合晉中實際進行修改完善后建造的。采用“大戶建棚,小戶種棚”的經營模式,這樣既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又解決了大戶轉產和小戶增收的問題;既能達到集中連片開放,又能起到快速調產的目的。
在樂善村發展的民昌農業觀光園,集種植、養殖、觀光、休閑于一體。投資1 000萬元,占地0.28 km2,建設日光溫室100座,2013年7月投入生產。
目前,義安鎮涌現出“興元農業園區”、“鵬海農業循環園區”、“萬和種植專業合作社”、“東大期農業園區”、“宏瑋現代農業園區”、“民昌農業觀光園”六大現代農業園區,解決當地勞力3 000余人,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摘好的番茄,到市場上能賣到2元/kg,而到大棚里親手摘,至少也要10~12元/kg,這就是觀光農業,只是短短一個改變就把價格提高了三倍,也把農業和旅游有機結合起來。蘋果在市場上6~8元/kg,但是加工成果汁,一瓶就要3~4元,附加值遠大于種植蘋果本身,這是農業與工業的結合。可見農業與二產、三產的融合發展,對于提高農業經濟本身有著重要的意義。義安鎮有著豐富的工業基礎和旅游資產,對于產業融合發展擁有自己的優勢。一是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二是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增強對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如面粉加工廠可以將小麥中營養價值最高的部分小麥胚芽進行深加工,不僅提高了小麥的附加值,還做到了資源的充分利用。三是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產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如國慶面粉廠,雖然需要大量的優質小麥,但一直沒有建立穩固的優質小麥生產基地,沒有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利益聯動機制,農民難以從加工環節獲取利益。
在義安,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的農村淘寶平臺運營以來,農產品通過網絡平臺銷售,不僅把客戶拓展到全國,而且經過精心培育和包裝的農產品在銷量和價格上提高了一大截,過年過節,不少外地親戚走親訪友,通過平臺掃描二維碼實現了產品的購買,還省去路途中的麻煩,在到家的同時,農產品能夠同步回家。同時在農民備耕中通過平臺買進化肥等農業必需品,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送貨到戶也方便了廣大農民朋友,這是購買和銷售方式的改變,也是互聯網+農業的生動實踐。如何把互聯網+農業成為真正帶動農民增收的有效路徑。一是盡快構建“互聯網+”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根據農業農村特點和應用需求,加強涉農部門協作,促進跨部門、跨領域的信息資源整合。二是推進農業物聯網的示范應用,建設“互聯網+”現代農業示范基地,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農業信息服務等領域的應用示范,促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深度融合發展。三是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協調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對接電商平臺,讓農戶分享“互聯網+”的增值利潤。
新業態和新的營銷方式是倒逼農民知識結構提升的動力,如何更好地引導廣大農民放寬思路,主動擁抱科技創新,只能通過培訓。所以政府要在新型農民培養上下工夫,以農業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和創業性培訓為重點,以解決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法規、科學技術、市場信息、生產生活服務等方面的困難問題為核心,真正把農業發展最需要、最有效的現代科學技術通俗易懂地交到農民手中。在培訓方式上,一是實行菜單式培訓。將技術專家、科技特派員、鄉村致富能人統一納入師資庫,根據需要以點菜單的方式選擇技術教員,為農民提供畜、菜、瓜、糧生產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二是實行載體式培訓。依托農業科技入戶、扶貧整村推進、陽光工程等培訓項目,采取集中與分散結合、經常與短期結合等多種形式進行培訓。三是實行巡回式培訓。把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和產業典型戶聯合起來,深入村組和農家院舍,集中辦班、現場指導或流動授課進行培訓。四是實行帶動式培訓。舉辦鄉村干部培訓班,組織基層干部外出周邊市區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并利用當地土生土長的致富典型現身說法,把基層干部真正培養成群眾致富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