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寧
(北京市懷柔區氣象局,北京 101400)
懷柔區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思考
楊 寧
(北京市懷柔區氣象局,北京 101400)
氣象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文章以懷柔區“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為指引,以氣象事業發展為切入點,結合懷柔區氣象工作實際,通過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從開展特色氣象為農服務,提升重大活動氣象服務保障水平等方面入手,服務生態文明建設。
懷柔 氣象服務 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隨著全球溫度的升高、降水變率空間分布的改變,極端災害性天氣的頻發也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關注。最近30年,全球86%的重大自然災害、59%的因災死亡、84%的經濟損失和91%的保險損失都是由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引起的。據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至今懷柔區因干旱、洪澇和風雹、低溫冷凍等氣象災害,導致農業、基礎設施、家庭財產及其他損失等累計達2.533 1億元。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氣象防災減災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保障生態環境健康可持續發展,氣象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懷柔區氣象局在北京市氣象局黨組、懷柔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以服務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通過提升基層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做好重大活動氣象服務保障工作等途徑為區域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通過建立權威、暢通、有效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渠道,集中管理、審核和統一權威發布預警信息,提高了預警信息發布時效和覆蓋面,增強了防災減災和突發事件應對的能力,提高了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1-2]。
2015年6 月,懷柔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驗收合格正式運行,截止2017年8月,累計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地質災害預警信息、防汛應急響應等各類預警信號及重要提示性信息564期。精確的預警信息發布,為區領導指揮防災、抗災和救災工作贏得了時間、爭取了主動權。區主管領導,對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做出這樣的評價:該區正處于經濟社會戰略大發展的關鍵時期,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的建成,增強了黨委、政府的應急反應能力,對保障經濟正常運行和維護社會穩定,加快懷柔城鄉建設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在防汛、森林防火、空氣質量重污染應對、地質災害防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增強城鄉綜合防災減災的能力提供技術支撐。
懷柔區氣象局與區農業、民政部門合作,依托現有資源,建立了一支穩定的氣象信息員隊伍,通過定期組織培訓,宣講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重點強調災害性天氣信息的報送,提高氣象信息員的整體素質,穩步推進規模、結構、質量與效益協同發展的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工作。2014年至今,累計培訓近1 000人次,通過培訓系統地完善了氣象信息員的知識結構,并且使信息員們對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收集上報氣象災情、反饋農業氣象服務需求、宣傳氣象科普知識和維護氣象儀器設備等職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氣象信息員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認識。
拓寬氣象災情信息報送渠道,氣象信息員隊伍建成初期,通過電話、發短信的方式上報災情信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災情信息反饋更加及時高效,災情圖片、災害發生位置一目了然。覆蓋全區各村的氣象信息員,成為懷柔區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毛細血管,他們將氣象預警信息、農業氣象服務指導等內容傳遞到田間地頭,也把災害信息第一時間反饋到氣象臺值班員手中,2014年至今先后有2人獲得“北京市十佳氣象信息員”表彰,7人獲得“北京市優秀氣象信息員”表彰,75人 被評為“懷柔區優秀氣象信息員”。
積極與區相關部門溝通合作,組織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開展不同人群應對氣象災害、適應氣候變化的風險交流與宣傳,有效提高公民適應氣候變化應對氣象災害的意識。抓住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法制宣傳日等重要時間節點,深入街道、社區通過擺放展板、發放科普宣傳資料、現場宣講等方式開展科普宣傳,通過電視臺、懷柔報、微信公眾號等多種途徑廣泛進行宣傳。2015年、2016年懷柔區氣象局作為北京市旅游委列為對外開放單位,全市群眾可通過旅游委平臺預約來局參觀。2017年與區委宣傳部聯合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宣傳活動,世界氣象日期間,累計接待中小學生及家長200余人次。
2016年懷柔區累計糧食播種面積6 370 hm2,同比下降16.4%;受氣候適宜的影響,每667 m2產391.0 kg,同比增長1.3%。糧食總產量3.736 13萬t,同比下降15.4%。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開展,懷柔區相關的農業結構調整政策也在不斷推進。按照“調糧、保菜、提升養殖、做大做強林果業”的發展方向,不斷減少小麥等高耗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懷柔區氣象局主動與區農業、園林部門對接,到現代化果園走訪調研,為現代化高效果園示范區建設土壤溫度站、氣象信息顯示屏等設施,對春季果樹合理澆水預防凍害提供了有效的科學數據,依據懷柔區農業氣候資源特點,為全區林果新品種的引種、旅游景區、民俗旅游村周邊大型生態景觀農田規劃、休閑農業園區建設,快速推進全區農業轉型升級提供相關分析材料。
目前,懷柔區現有板栗種植面積為1.87萬hm2,其中散生大樹0.87萬hm2,密植園1萬hm2;平均年產板栗1 000萬kg,全區板栗總產量和出口量占北京市的60%以上。氣候品質認證工作是氣象為農服務的一項創新舉措,旨在提高北京市優質林果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由氣象、農業、園林3個部門共同推動完成。氣候品質認證將成為衡量優質果品的標志之一。認證由果品生產經營主體委托北京市氣候中心進行,認證申請資格審查和技術標準由北京市氣候中心和懷柔區氣象局、區農委、區園林綠化局共同承擔和制定。2016年懷柔板栗氣候品質被評定為“特優”等級。通過板栗氣候品質認證工作,助力區域產業發展,有效提高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和美譽度,實現農民增收;也是實現智慧農業與互聯網+氣象的有機結合創新發展的新途徑。
懷柔作為北京市5個生態涵養區之一,是北京市民休閑游憩的理想空間,是全市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是環境友好型產業基地,是保證北京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區域,結合“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主線,在各領域、各行業的各種需求中,找到與氣象的結合點,提升氣象服務工作水平,更好發揮氣象在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任重而道遠。
[1]孫健,白靜玉.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的建設與應用.中國應急管理,2016,(06):77~79
[2]張磊.山西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對氣象服務的提升.中國氣象學會年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