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儀,朱麗艷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軍埠口醫院,山東濰坊 261052
關于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及改善舉措的探究
王心儀,朱麗艷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軍埠口醫院,山東濰坊 261052
近幾年,“醫鬧”事件頻發,甚至傷醫、殺醫的違法行為也時有發生。該文認真分析了醫患關系緊張的成因,并從國家體制和醫患雙方幾個方面進行了相關的分析與探究,尤其強調了醫德重建和醫患之間的真誠互信,力求調停諸方矛盾,改善醫患關系,共建醫患和諧關系。
醫患關系;供給側改革;真誠互信;大醫精誠;醫患和諧
近年,“醫鬧”事件頻發,甚至傷醫、殺醫的違法行為也時有發生,經由個別媒體的大肆渲染與惡意炒作,致使摩擦不斷升級,這無一不昭示著醫患關系之緊張形勢已經異常嚴峻。至此,醫者職業道德的淡化被凸顯,醫學事業的神圣性被嚴重質疑,如果關系各方仍不能高度重視并及時加以修正,最終一定會制約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
醫患關系,顧名思義就是“醫”和“患”的關系,究其緊張的根源,無非就是患方就醫體驗中,對診療服務的種種不滿難以忍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在診療活動中,由于雙方溝通不利,導致患方就醫體驗不快,而心生芥蒂。在診療活動中,患方因為疾病纏身,心理亦會隨之變化,與醫者的交流也會變得異常敏感。有時會因為醫者不能耐心地傾聽與解答、或者就醫等待時間過長,或者因為罹患難以啟齒的疾病,自覺難以據實詳盡地與醫者交流,導致就醫體驗不佳。②根據醫者提供的診療方案施治后,由于患方對診療活動的認識不足,期望值未能得到滿足,故而質疑治療效果。疾病診療是一項特殊的社會活動,需要在不斷的探索中,積累治療經驗。疾病的發生發展瞬息萬變,個體差異顯著,受時下醫學發展水平所限,有些可以治愈,有些只能控制,而在有些疾病面前卻無能為力,因而患者的期望值未得到滿足。疾病診療經濟代價巨大,患者及其家庭不堪重負。因為診療的特殊性,人財兩空的情況時有發生,經濟和情感的雙重打擊,讓患方難以承受。而診療過程中“大處方”和無效的輔助檢查也時常可見,患者會因此心生怨恨。道聽途說,盲目擇醫,或不信任所選醫師,或所選醫師的專長與自身疾病不符,致使貽誤病機而心生不滿等。
“醫者安,患者健”的醫患關系是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醫患關系的主體各方都有責任、有義務為緩和緊張局勢、重塑良好的醫患關系而努力。
2.1 醫療體制層面
針對當前所存詬病,國家主管部門自上到下都不遺余力,積極建言獻策,制定了一系列的供給側改革方案。
2.1.1 加大科普、法制宣傳力度 首先加強正面宣傳,組織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醫務人員救死扶傷的感人事跡,弘揚醫療衛生職業精神[1];其次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科學就醫宣傳活動和普法教育,宣傳健康防病知識以及醫學科學的局限性、風險性,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養,引導患者形成合理預期和科學有序就醫,引導群眾依法維權;再者做好信息通報工作,發揮法制教育和警示震懾作用;此外加強輿論引導,嚴肅新聞紀律,要求各地把握正確輿論方向,及時研判和有效引導輿情,確保相關報道客觀準確。同時加強網絡媒體規范和引導,充分發揮網絡媒體受眾面廣、信息傳播及時的優勢,內容應實事求是、積極向上,引導形成健康的輿論環境和理性的社會心態,創造和諧的醫患關系輿論氛圍。
2.1.2 鼓勵社會資本辦醫 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升高和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人們對生命健康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升,我國的醫療資源已遠遠不能滿足。針對這一實際國情,國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2],既有利于增加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擴大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又有利于建立競爭機制,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形成公立醫療機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同時為民營醫院提供寬松、平等的準入條件,精簡審批程序,加強監管、扶優扶強,引導非公立醫療機構規范執業,培育社會責任和信譽口碑,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持續健康發展。
2.1.3 取消藥品加成,回歸公立醫療機構的公益性 曾經,原本公益性的醫療救護被推向市場,讓一直視救死扶傷為天職的醫護人員顯得無所適從,低廉的醫療服務收費定價讓醫院曾一度陷入窘境,日常運轉都難以維系,“以藥養醫”順勢而生,且醫護人員的薪資待遇與他們工作的強度、難度并不匹配,加之來自廠商的惡性競爭,使收受回扣這一不該存在的現象卻成為了必然。
當前,國家主管部門針對藥品購銷過程中行賄、受賄等不正之風,采取了嚴厲的打擊手段,且常抓不懈。通過規范診療行為、降低藥品和耗材費用等騰出空間,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規定所有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同步調整醫療服務價格[3]。價格調整重點提高體現在了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診療、手術、護理、康復和中醫等醫療項目價格,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和檢驗等價格,逐步增加醫療服務收入(不含藥品、耗材、檢查、化驗收入)在醫院總收入中的比例,建立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如此雙管齊下,以徹底糾正近些年“以藥養醫”的錯誤模式,讓醫師主動回歸“術業有專攻”的良性發展狀態,既促進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又為患者低成本、高效率的就醫體驗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醫患雙方方面
既然醫患關系中的直接主體是“醫”和“患”,那要從根本上消除緊張因素,還必須依托于雙方的共同努力。
①首先和諧的關系依托于良好的溝通,而良好溝通的前提則是相互間的平等、真誠和信任。
醫者要德誠,勿忘初心。我國醫學先賢孫思邈先生特別強調,面對患者的性命重托,每一位醫者都應心懷大慈惻隱之心,堅守普救含靈之苦的誓約,安神定志,無欲無求[4]。對待前來就醫者,應普通一等,皆如至親之想,本著“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的高度責任心,排除任何私心雜念、克服困難、“一心赴救”。如遇瘡痍、下痢等人所惡見者,須心懷“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可起一念厭惡怠慢之心。每位醫者習醫的初衷莫不如是。若非如此初心,何以能堅持數年、甚至十數年的寒窗苦讀;若非如此初心,又何以勝任如此高強度的工作;若非如此初心,又何以忍受悖常的作息;只是這樣的初心,在執醫的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致使三觀出現了些許偏差,暫時背離了初衷。或許再讀《大醫精誠》,可以讓醫者澄神內視,重拾初心。而作為另一主體的患者,也應本著平等、真誠、互信的態度對待醫者。既勿以自身的富貴而驕橫自恃,又勿以自身的貧賤而妄自菲薄,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就醫的唯一核心就是祛病強身,再無其他。只有平等相待,信任所選醫師,才會做到不急不躁、實事求是地陳述病情,為醫者盡可能提供詳實可信的診斷依據,不折不扣踐行醫者的診療方案,最終使疾病被成功驅除,早日恢復健康。
②治療效果的優劣不僅取決于醫者的診療水平,還取決于患者的遵醫囑程度,對于治療效果的認定需要理性、客觀的對待。
醫者務必要業精。孫思邈先生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欲“得其幽微”,醫者必須“博及醫源,精勤不倦”。所以醫者應本著至精至微之心,勤求博采,實時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最新情況,借鑒國內外同行優秀的治療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診療水平,竭盡所能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先賢還曾明示醫者診察疾病時,應“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即要聚精會神,透過現象看本質,嚴肅認真,給予就醫者足夠的包容并用心聆聽,實事求是,既勿夸大其辭,又勿有所隱晦(特殊病種例外)。尤其強調在診治時應本著“纖毫勿失”的高度責任心,“詳察形候”,力求“處判針藥,無得參差”。時刻謹記“病人苦楚,不離斯須”,斷不可“安然歡娛,傲然自得”,此乃“至人之所不為”也。
而作為就醫者,患方應采信施治醫師、嚴格執行醫囑,患方的遵醫囑程度直接關系到治療方案的成敗,體現到結果上就是治療的效果。無論多么科學、質優的治療方案,如果不付諸實施,疾病的治愈將成為空談。此外,患方還要客觀認識醫學的局限性、治療結果的不確定性。疾病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它極其復雜,無論病因病機、還是臨床表現,既存在個體差異,又不斷在發展變化。受醫療技術發展水平所限,有些疾病可以治愈,有些疾病只能減輕,甚或有的疾病讓人無能為力。每位醫者在從事醫學活動之前一定要接受“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的教誨,意即盡管疾病的治療需要爭分奪秒,但是要求醫者切勿慌亂,宜鎮定沉著,謹思慎行,斷不可草率求快,沽名釣譽。故無論患者還是患者親屬,焦灼之心乃人之常情,但應力求客觀冷靜、仔細甄別鎮定與拖延,斷不可因錯覺而質疑治療方案,從而橫生枝節,傷人傷己、貽誤病機。
③經濟利益的糾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極易成為一切爭端的導火索,醫患關系中它的地位之重要性同樣不容忽視。
醫者應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如前文所述,要徹底清除“以藥養醫”的余毒,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和醫者的共同努力。在這個有錢就任性的時代,多年潛心于救死扶傷之術卻囊中羞澀的醫者們難免會有些心理失衡,而最終淪陷自己的底線。以致于“開大方”“重復輔檢”這樣的不良事件頻發,儼然已成為一種常態。不知醫者是否可還記得孫思邈先生的金玉良言,“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這是醫者基本的職業操守。古人尚且如此,難道今人尚不能及?面對疾病纏身的弱勢群體——患者,回望初心,醫者應以古代先賢為榜樣,安神定志、克己奉公,謹遵經濟、安全、有效的用藥原則,切不可“處以珍貴之藥”,而應專心于自己曾立志奉獻一生的崇高事業,自覺維護醫療事業的神圣,重塑醫者良好的公眾形象,再次贏得患者信任,不負這生命重托。
患方則應理性對待這項特殊的經濟支出,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它不像其它款項那樣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無可否認,當前診療過程中的確尚存一些不正之風,但畢竟相對還是少數,且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實施宏觀調控,只需假以時日,定會還大家一片純凈。而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或許最終的付出與回報并不能成正比,甚或都不能減輕或控制病情,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當患方遭遇此種無奈時,切忌沖動、傷人傷己,而應盡量保持冷靜克制,理性對待認識疾病的不確定性。如果確實心存疑慮,應申請醫療機構監督主管部門予以裁定,或通過法律途徑為自己贏回公平。
④“道聽途說”是人類的一種通病,而如何加以辨別、采信就成了問題的關鍵。
醫者應謹遵醫法,不得給患者提供錯誤的就醫信息。《大醫精誠》有云:“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談論人物,衒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孫思邈先生在此強調身為醫者的準則,既不要因為一點小小的成績就沾沾自喜、自詡為專家或者專長,更萬萬不可道說是非,自矜己德而詆毀其他的醫師,從而誤導患者,延誤病機。
而就醫者也應明辨是非,切不可聽信那些訾毀諸醫之人的片面之詞。勿憑他人的道聽途說,或者自己的喜好,亦或盲目追求資深的專家,而忽略自身疾病與專家所長的對應性,務必在就醫前通過正規途徑了解醫師的專長及診療水平,理性選擇最適合的醫師,然后信任他們并積極配合,力求獲得快速、低廉、優質的治療體驗,祛病強身。
時至今日,如此緊張的醫患關系并非朝夕之過,究其成因也是多方因素促成的,其改善需要依托于關系各方的共同努力。國家主管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供給側改革措施,并在激勵敦促落實;身為主體之一的患方是否也該心懷包容與真誠互信,理性對待疾病及診療活動,再次對醫者以性命相托呢。而對另一主體的醫者,正如先生所言:“人命之重,貴于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5]”,望醫者重拾醫學經典之精神,以各位醫學先賢為楷模,正心正身,以當代工匠精神專心研醫,重建醫學事業之神圣、醫者之真誠,終不負這生命重托!如此,政府育精誠之大醫、醫者修大醫之精誠、患方信精誠之大醫,共同破壁消壘,重塑大醫精誠時代指日可待。?
[1]2016年6月30日九部委聯合下發的國衛醫發【2016】34號文件《關于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方案》.
[2]2010年12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同意并轉發的發展改革委、衛生部、財政部、商務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擬定的 《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
[3]2016年11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 《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
[4]《備急千金方》卷一之《大醫精誠》,唐,作者孫思邈.
[5]《備急千金方》序,唐,作者孫思邈.
R197.3
A
1672-5654(2017)02(b)-0174-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5.174
2016-11-16)
王心儀(1999.3-),女,山東濰坊人,高中,研究方向:中醫學和臨床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