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愛民
北京中安泰華科技有限公司綜合部,北京 100113
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
羅愛民
北京中安泰華科技有限公司綜合部,北京 100113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加強,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位于民生之首的“人民溫飽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然而,在社會醫療服務與制度方面仍存在些相關問題,如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衛生服務機構的質量低下以及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在當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影響與號召下,如何有效解決上述醫療問題,更好地完善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成了急需解決的重點之一。為此,該研究就主要根據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相關內容,對該方面的公共政策作全面分析。
農村合作醫療;公共政策;制度完善;醫療服務;運行體制
中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據較大比例的國家。在此基礎上,關于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將會對我國農村的整體經濟與社會持續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該研究就在此背景下通過對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理論與發展歷程的研究,從獨特的公共政策角度來重點分析如何有效促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持續發展。
在我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共包含了以下幾種不同的基礎理論,分別為:疾病風險理論、社會保險理論、醫療市場控制理論以及政府干預、合作經營以及農村醫療保障理論。上述不同種類的理論在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發展中都得到了不斷的補充與完善。因此,該研究主要就疾病風險與社會保險這兩個基礎理論作具體分析。
1.1 疾病風險理論
1.1.1 疾病風險是一種純粹風險 在疾病風險理論中,疾病的風險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風險,也被稱為純粹風險,主要意義在于是指一種純粹的損失風險,而并不包含一定的獲利機遇。
1.1.2 疾病風險的嚴重性 疾病不僅會損壞人體的健康組織,使人體的身體機能日益削弱,還會對家庭帶來經濟與心理上的負擔與壓力?;疾≈螅簧偌彝ヒ螂y以支付高額的醫療費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1.2 社會保險理論
在我國,保險制度的誕生有效彌補了疾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不可預知性以及危害性等風險,一般來說,保險制度為社會各界提供兩種不同類型的保險物品,分別為:公共性的與私人性的。然而在我國的保險市場中,常常會遇到相應的有關道德與社會方面的問題,不少被保險人出于對利益的索取而進行“騙?!被蛘呤恰皞伪!?,而商業保險公司也會通過給被保險人提供保險服務的這種方式,來從中獲取一定的利益。因此,也可以由上述內容總結出一個結論:社會的醫療保險主要是為了社會各界大眾服務,我國政府在實施不同的公共政策時,需統籌考慮到社會整體的狀況,更好地為我國社會民眾提供切實的保險服務與保障。
在全面分析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發展歷程與演變歷史之后,該研究就該情況總結了以下5個發展時期,分別為: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萌芽時期-發展時期-衰敗時期-重整時期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發展時期。下面將主要介紹前4個時期的發展歷程:
2.1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萌芽時期
早在1959年,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就已經開始萌芽。而首先將這種合作醫療制度正式搬上講臺的是衛生部首次成立的 “關于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思考與研究”課題小組目前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起源來自于一個名叫“雷發森式”的信用合作社。
2.2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快速發展時期
在1959年9月,一份新的關于醫療衛生工作不斷朝著農村建設轉移的報告就依此出爐,這份報告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迅速發展。最直觀的影響即到了1965年底,我國已經超出10個省、自治區以及直轄市依法建立了完整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到了1966年8月,我國首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成功開始應用,標志著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不斷發展,這是在實踐層面的重大突破。
2.3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衰敗時期
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衰敗時期主要從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20世紀的80年代初,是我國正大力進行改革開放的時期,我國也從過去的計劃經濟逐步轉變為新型的社會會注意市場經濟體制。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開展,使許多合作醫療社不斷衰落,究其主要原因,該研究認為主要有以下3點:①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沖擊。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推行,農村的集體經濟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瓦解。在這種情形的影響之下,不少農村的合作醫療社因為缺少足夠的經費支持而不得不面臨著關閉的情形。②對合作醫療的認知不到位。合作醫療快速發展的時期正好是毛澤東大力開展文化大革命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由于嚴重的左傾思想導致了一系列形式主義等問題的產生。而在改革開放之后,世人對毛澤東領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產物以及合作醫療存在著偏差與誤解,因此他們會隨著新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潮流,全盤對合作醫療進行否定。③從事醫務工作的人員減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時期內,許多人開始從事經商貿易,以此來賺取一定的利益。在這種巨大利益的誘惑之下,不少合作醫療的工作人員開始紛紛辭職,從事其他類型的行業,醫務工作人員數量的減少也會加速農村合作醫療的衰敗。
2.4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重整時期
在改革開放時期,我國的農村合作醫療經歷了一次巨大的重創,進入了很長時間的衰敗期。然而到了1993年,中共中央制定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讓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又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隨即在1997年,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又聯合頒布了新型的《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在該份決定書中更加明確了合作醫療制度在我國農村醫療衛生工作中所產生的巨大價值與作用,并采取切實的措施保障該項制度的順利發展。
①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逐步脫離過去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已逐步開始朝向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且分級管理的經濟模式也越來越清晰,這會導致農村合作醫療社失去了傳統的經濟支撐,不少鄉鎮企業的紛紛改革,更加促進了公共積累的不斷減少。②不少村級的農村合作醫療機構已逐步朝著私人化的形式發展,這會進一步增加農民的看病負擔。另外,我國醫藥監控部門在市場化的前提下,對藥品的銷售部分監管力度也較小,因此這會導致醫藥品價格的亂標、亂售等現象產生。
4.1 加大對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監管,積極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
作為人民群眾的領導者,國家應積極加大對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監督與管理,積極建立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予以監管。在合作醫療制度方面,國家也應采取統籌管理的策略,制定并推廣統一的農村合作醫療實施辦法。
4.2 積極將農村醫療保障歸入社會保障體系中,并完善體系
在我國的農村醫療保障中,農民發生醫療事故與糾紛之后,為其提供相應的醫療救助與補償,并將這種保障的功效與實力積極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同時,在將其歸入到社會保障體系的基礎上,國家還應積極建設一套科學完善的醫療保障監管體系,爭取從社會的各個方面來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切實保障了農民的醫療受助水平,促進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平穩發展。
4.3 加強對農村合作醫療組織以及機構的建設與完善
目前,在我國農村地區常見的醫療服務與保障機構都是由數量較少的醫務人員組成,且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沒有較強的實踐性與可行性。因此,該研究建議農村醫療合作組織可以以省級為單位建立,這樣資金流動性較好,也便于直接管理。
4.4 積極建立并完善政府、集體乃至個人共同投入的籌資模式
由于我國農村人口基數較大,一旦患上疾病難以得到確切的治療,且在治療的過程中家庭所承擔的經濟與心理壓力也較大。首先,從政府角度來說,我國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基層衛生醫療的投資,應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醫療條件差距。同時,也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基礎民生工程的建設力度,采取分級管理的基本模式,每一年都要積極的建立用來促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發展的基金,以此來增加對農村地區醫療合作保障的投入。
綜上所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不斷改革與完善是關系到社會民生以及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而政府通過對醫療保障制度的公共政策調整,可以起到一定的調節與管理作用。除此之外,該研究建議政府還需積極的建立相應的醫療救助制度,針對特別貧困的地區采取“扶貧救助”等公共政策,將經濟扶貧與衛生醫療扶貧工作進行有機結合,更好地實施統籌管理與共同發展的基本目標。
[1]韓俊.中國三農100題[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143-184.
[2]蘇濤.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196-223.
[3]李立清,吳倩文.新醫改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問題及其政策建議[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31(10):768-770.
[4]許三春.當代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起源探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3):40-45.
R7
A
1672-5654(2017)02(b)-0197-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5.197
2016-11-16)
羅愛民(1972.5-),男,四川蓬溪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