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強 ,張建國
(1.河北省水利廳 水土保持處,河北 石家莊 050011; 2.圍場縣水務局,河北 圍場 068450)
圍場縣以坡改梯為抓手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韓小強1,張建國2
(1.河北省水利廳 水土保持處,河北 石家莊 050011; 2.圍場縣水務局,河北 圍場 068450)
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精準扶貧;圍場縣
河北省圍場縣是深度貧困縣、農業大縣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縣。近年來,圍場縣按照“政府主導、群眾參與,試點先行、統籌規劃,產業調整、整體推進”的原則,以坡改梯為抓手,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的精準脫貧之路,治理后項目區人均年收入增加5 500元以上,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為圍場縣及類似地區提供了示范。圍場縣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只有解放思想、轉變思路,才能變劣勢為優勢,找到適合本地發展的精準脫貧之路;積極爭取政策傾斜,可為精準脫貧贏得更多的支持和更大的空間;宣傳教導、示范引導、利益誘導、技術指導是充分調動貧困群眾參與精準脫貧的高效措施;認真謀劃實施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是實現精準脫貧的基礎。
河北省圍場縣是深度貧困縣,截至2016年底全縣有貧困村127個、貧困戶29 155戶、貧困人口64 098人。圍場縣也是山區農業大縣,全縣農業人口44.4萬人,占總人口的83%,人均耕地約0.25 hm2,土地耕種是大多數農民最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經濟來源。圍場縣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全縣水土流失面積39.8萬hm2,坡耕地是主要的水土流失源之一。
近年來,面對艱巨的脫貧任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薄弱的發展基礎,圍場縣以習近平總書記打贏脫貧攻堅戰指示為指引,緊緊圍繞土地這個事關農業、農村、農民命脈的基礎資源,把坡改梯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按照“政府主導、群眾參與,試點先行、統籌規劃,產業調整、整體推進”的原則,先后在7個鄉鎮的18個行政村實施坡改梯2 667 hm2,同時對項目區的水利設施、田間道路進行全面配套,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土地流轉,讓項目區群眾既能得現金,還能收租金、掙薪金、分股金,真正把“土坷垃”變成了“金蛋蛋”,治理后項目區人均年收入增加5 500元以上,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為圍場縣及類似地區提供了示范。
一是領導協調到位。成立了縣級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主管副縣長任副組長,水務、發改、財政、林業等部門和項目區黨政主要領導任成員,多次召開專題調度會,集中協調推進工作開展。
二是部門支持到位。縣發改、財政、水務等6部門抽調業務骨干參與建設,水務局技術人員直接負責技術指導和服務。項目區所在鄉鎮也都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實行干部包村、包片責任制,確保建設任務面積到地塊、工作到農戶、定責到干部。
三是責任管理到位。把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納入項目所在鄉鎮的目標管理體系,建立了縣級領導及有關部門聯系鄉鎮責任制和常態化督導檢查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每半月召開一次例會,集中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形成了目標明確、層層負責、環環相扣的工作機制。
一是把項目建設與群眾意愿相結合。在試點項目區選擇上,按照“群眾擁護、鄉鎮申請、縣級審核”的申報程序, 擇優選擇群眾積極性高、基層班子戰斗力強、施工條件好的鄉村作為試點。在編制工程實施方案時,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充分考慮當地地貌特點和生產生活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實現了項目規劃與群眾需求的有效對接。
二是把項目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工程實施過程中,要求鄉鎮黨委、政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推廣設施蔬菜、苗木花卉、中藥材等高效作物,積極引進地膜覆蓋、節水灌溉、水肥藥一體化等現代技術,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和特色產業的有效對接。
三是把項目建設與基礎設施提升相結合。在突出梯田建設的同時,配套建設必要的坡面水系及田間道路,同步推進村組公路、安全飲水、房屋改建、村屯綠化等項目,使廣大群眾在較短時間內就能切實感受到試點工程建設帶來的綜合效益。
一是講清政策。組織召開鄉村兩委班子會、村民代表會和村民大會,組織基層干部進村入戶,耐心講解坡耕地治理的政策要求和現實意義,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在坡耕地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二是算清效益。組織村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建成區觀摩考察,邀請大戶現身說法,幫助群眾算清經濟賬。通過“一事一議”和“四議兩公開”等,群眾充分參與到規劃選點、質量監督、建后重分等重點環節,切實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三是厘清責任。厘清責任才能扛起責任、落實責任,按照平均33 hm2一名的要求,邀請村組干部和群眾代表擔任質量監督員和工作協調員,對其進行業務培訓,使其切實負起監督和協調責任,有效推進工程實施。
一是用好國家資金。中央及河北省共安排專項資金9 050萬元, 縣委、縣政府在財力非常困難的情況下,落實配套資金300萬元,努力把試點項目建成樣板工程。
二是整合涉農資金。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打捆使用、集中投入”的原則,先后整合農田水利、旱作農業、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等項目資金共500余萬元集中向項目區投入,確保“改一片、成一片,綜合治理、成效倍增”。
三是依靠群眾投工投勞。堅持群眾是工程建設的“受益主體、投入主體、建設主體”,對村內公益事業實行“村民自治、一事一議”,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通過投工投勞參與治理的積極性。
四是引導社會投入資金。積極引導群眾和社會投入資金1 033萬元,引進蒙牛集團旗下禾盛苗木公司、蔬菜種植合作社和當地薯業種植大戶流轉土地667 hm2,使其參與項目區水電配套建設,為發展當地支柱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嚴格前期審批。組織管理單位、建設單位、受委托單位和當地干部群眾共同溝通研商,科學編制施工方案和管理辦法。方案編制完成后,嚴格履行主管部門審批程序,抓緊辦理開工前各項手續,細化前期準備工作,確保工作步驟規范和運作程序高效。
二是嚴格建設管理。在選擇規劃設計、招標代理、施工監理等單位時,要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全程提供服務指導。完善了項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標制等10項制度。組織建設、監理、施工單位和鄉村干部聯合開展工程核驗,嚴格落實項目公示和縣級報賬制度。對項目實施的重要環節,要求縣委督查室、縣政府督查室及時協調水務、財政、監察、審計等部門開展實地督查,并及時向領導小組反饋,確保工程質量和工作進度。
三是嚴格后期管護。按照“誰受益、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引導受益群眾和流轉主體簽訂合同、明晰產權。同時,結合農村改革的深入推進,著力加大農田水利工程產權登記制度,探索建立“協作管護、優化服務”的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工程有人建,有人管。
(1)從群眾直接收益看,坡改梯前,種植作物以玉米、馬鈴薯和雜糧為主,因坡耕地水肥流失嚴重,基本上是“望天收”,純收益僅9 180元/hm2;坡改梯后,土地綜合產出能力明顯提升,農戶優先發展中藥材、苗木花卉、特色林果等高效作物,純收益達到37 005元/hm2,項目區內僅種植一項就實現增收7 420萬元以上,拉動當地農民人均增收2 937元,項目區群眾人均純收入實現了翻番,一躍達到了小康水平。
(2)從土地流轉效益看,坡改梯前,土地多為農戶零散自主經營;坡改梯后,項目區土地具備了集中連片、規模流轉、整體開發的條件,絕大多數都實現了當年整治、當年流轉、當年提升。農民通過土地流轉,每年可直接獲得地租9 000~1 200元/hm2,租金較坡改梯前提升了3~4倍,項目區每年土地流轉收入可達到800萬元以上。同時,土地流轉后,大批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既可在當地務農打工,也可外出就業,項目區因此年人均工資性收入可達2 000元以上。
(3)從支撐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看,通過實施坡改梯工程,項目區內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 667 hm2,年減少土壤流失量2.72萬t、增加蓄水量146.68萬m3,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攔蓄、減災、涵養水源能力明顯增強,為項目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精準扶貧工作進入攻城拔寨的關鍵時期。圍場縣作為深度貧困縣,能夠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因地制宜,變先天劣勢為后發優勢,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的精準脫貧之路,給了我們如下啟示:
(1)轉變思路才能有出路。圍場縣是山區農業大縣,面對農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等困難,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不斷解放思想,善于發現優勢,在盤活土地上挖潛力、做文章,最終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河北省絕大部分貧困縣與圍場縣一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影響經濟發展的困難,但是只要開動腦筋、轉變思路,就會發現與這些困難伴生的往往是別的區域所沒有的特殊優勢,比如:京津周邊貧困縣生態環境好,適合發展旅游業;壩上地區貧困縣風力、光照資源充足,適合發展風力和光伏產業等。思路轉變了,適合本地發展的精準脫貧之路也就找到了。
(2)抓機遇才能有機會。從2010年開始,河北省每年選擇4個縣實施坡改梯工程,只有圍場縣連續實施了5年,這一方面歸功于該縣工程實施質量高、效果好,另一方面與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搶抓機遇、積極爭取政策傾斜、讓群眾充分受益是分不開的。當前各級政府針對精準扶貧工作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但這些政策并不全是普惠制,其中有些項目需要選擇當地黨委、政府重視,群眾積極性高的地方實施,這就要求貧困縣切實摒棄“等靠要”思想,及時了解信息,掌握縣域發展需要,積極爭取政策傾斜,從而為實現精準脫貧贏得更多的支持和更大的空間。
(3)動起來才能富起來。精準脫貧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工程,既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更需要激發貧困群眾的主體意識和自立自強精神,只有讓他們參與進來,才能實現脫貧致富。圍場縣在實施坡改梯過程中,采取宣傳教導、示范引導、利益誘導、技術指導等措施,充分調動貧困群眾參與精準脫貧的積極性,出現了以前群眾上訪找政府要錢要物、現在群眾上訪找政府要求實施項目的可喜變化。
(4)謀長遠才能有長效。精準扶貧非一日之功,不能搞“短平快”“表面光”式脫貧,必須從縣情、貧情出發,認真謀劃實施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這是實現精準脫貧的基礎。圍場縣實施坡改梯項目,并沒有單純就項目實施項目,而是在提升土地產出效益的基礎上,注重延伸產業鏈條、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增收渠道,讓貧困群眾持續受益。實踐證明,只有善于長遠謀劃,精心打造具有可持續性的支柱產業,才能確保真脫貧、脫真貧、不返貧。
S157
C
1000-0941(2017)12-0066-03
韓小強(1980—),男(滿族),河北隆化縣人,主任科員,碩士,從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7-08-04
(責任編輯 張培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