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延山
(淄博市種子管理站,山東淄博 255000)
產業·市場
淄博市種業發展轉型升級方略的思考
任延山
(淄博市種子管理站,山東淄博 255000)
當前,傳統種業正加速向現代種業轉型升級,種業面臨“雙降”與“雙升”的壓力,種業進入整合時代,種業發展即面臨挑戰,也面臨著機遇,結合淄博市種業發展優勢及問題,通過制定發展思路、轉型方向,從7個方面重點做好轉型升級工作。
種業 發展 轉型 升級 方略
近期,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山東省農作物種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方案從山東省種業發展現狀、發展思路及目標任務、主要實施途徑、保障措施4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為推進山東省農作物種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現種業強省目標明確了工作重點和方向。種業作為農業發展的源頭,具有鮮明的基礎性、戰略性特征,已經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同時也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當前國家正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種業競爭日趨激烈,種業最為嚴峻的是形成了玉米收儲價格和玉米面積調減的“雙降”與種子生產過量和品種數量井噴的“雙升”現象,供大于求和紅海市場已經注定種業進入整合時代,進入殘酷的淘汰賽。作為國家戰略核心產業的種業發展即面臨挑戰,也面臨著機遇。
1.1 種子生產及使用情況
淄博市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30.4萬hm2。其中,小麥播種面積約10.7萬hm2,需種量1.4萬t;小麥繁種面積約0.66萬hm2,主要集中在北部平原。玉米播種面積約12.7萬hm2,需種量4 000 t;該市種子企業外繁1 000 t,其余靠外地調運;全市蔬菜播種面積7萬hm2,總產量392萬t,需種量為700 t,設施蔬菜品種主要是外調。
1.2 品種選育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先后有27個農作物品種通過了國家、省級審定,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蓖麻雜交種推廣到國內20余個省市區及20多個國家。魯中農作物研究所先后有6個玉米新品種通過省級審定,“淄玉2號”填補了淄博市玉米雜交審定品種的空白,“淄玉14號”是山東省首個達到國家高淀粉玉米一級標準的優良高產新品種,被列為全省玉米主推品種,2016年淄博市有4個小麥品種、1個玉米品種通過了省級審定,山農28還通過國家審定,是該市參與選育的第一個“雙審”小麥品種,截止現在,在省內外累計推廣面積33.3萬hm2。
1.3 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實現新發展,建成市種子管理站、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魯中農作物研究所3個省級農作物新品種區域試驗站,每年安排試驗600個品系,展示品種150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9%,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0%,全市建立品種風險預警網點40個,安排部署小麥規范化育種基地0.66萬hm2,年供種4 000萬kg;市種子質量監督檢驗站建成省級種子質量檢測中心,檢測設備不斷完善,檢測手段不斷增強。
1.4 政策支持體系基本確立
近來來,淄博市出臺了多項種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如《淄博種業振興規劃》、《淄博市小麥標準化種子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等政策的出臺,為該市種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1.5 種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當前,傳統種業正加速向現代種業轉型升級。淄博市種業在發展中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育種創新能力較低。育種力量分散,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后,成果轉化率低,育種復合型人才缺乏。二是種子企業競爭能力較弱。企業數量相對較多、規模小、研發能力弱,尚未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種苗產業發展滯后。淄博市沒有全省知名的集約化育苗企業,現有的集約化育苗企業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尚未形成優勢骨干種苗產業,種苗自給率低,大部分種苗依靠壽光市等外地供應。三是種子生產水平不高。種子繁育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風險能力差,機械化水平低,加工工藝落后。四是市場監管能力不強。種子管理基層力量薄弱,監管技術和手段落后,基層工作經費不足,種子投拆與糾紛案件時有發生等。五是種業發展支持體系不健全。政府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政策扶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強化。
2.1 發展思路
一是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即淄博市實施的“一十百萬良種工程”(建立1個設施最完備、手段先進的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有10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國家、省農作物品種委員會的審定,建立完善100處主要農作物新品種試驗示范點,建成0.67萬hm2的高標準良種繁育基地)。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育種創新、品種試驗示范、種子檢驗檢測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種子企業進行商業化育種,重點培育推廣一批綠色生態、優質安全、多抗廣適、高產高效以及特殊專用的新品種,促進新一輪農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三是培育種子“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以建設小麥規范化良種項目為抓手,推進種子生產、加工、包裝、檢驗、倉儲、物流現代化和信息化,實行“訂單農業”,實現種業發展向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發展。
2.2 轉型方向
綜合國內外種業發展現狀,淄博市種業要遵循“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工作主線,向以下5個方面轉型升級:一是生產目標上,推動種業由產量數量型向綠色效益型、由糧食種業為主向糧經飼種業并重,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二是組織形式上,由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種植向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化、園區化、標準化及育繁推一體化生產經營轉變。三是管理手段上,由主要靠人力手工操作向機械化、智能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管理轉變,鼓勵種子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推進“互聯網+現代種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為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提供種植全程服務。四是種植模式上,由傳統的粗放式種植生產管理向精準集約化管理,推動種子生產的標準化、機械化和現代化。五是市場營銷上,更加注重品牌化經營,由批發零售經營向基地直供、電商銷售、體驗式(現場觀摩會)營銷轉變。
為了實現淄博市農作物種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建議從以下7個方面做好轉型升級工作。
3.1 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
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種業的創新,實質就是品種的創新,而品種創新要靠是人才和科研力量的建設,從目前淄博市種業科技體系建設來看,該市育種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市魯中作物研究所、淄博禾豐科學研究院3家單位,要想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爭取財政項目資金,支持市農科院開展育種技術、種子生產加工和檢驗技術、品種資源選育與保護等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二是積極搭建淄博禾豐種、淄博博信種業龍頭企業與山東農業大學等院校合作平臺,建立教學、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實踐機制,提升種業人才創新能力,逐步建立完善種子企業良種選育、營銷、信息、科技人才、服務等體系。三是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整合現有商業化育種力量和資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使種業企業發展壯大成為商業化育種主力軍。四是管理部門要引導育種重點方向。組織科研量重點解決目前品種的“三多三少”(即 “高產品種多、優質專用品種少,糧食作物品種多、經濟作物品種少,資源消耗型品種多、資源節約型品種少)問題,培育推廣一批適宜機械化生產、輕簡化栽培、多抗廣適、優質安全、特殊專用的新品種,爭取到2020年,淄博市再審定5個高產優質經濟品種。五是完善配套育種設施建設。在該市禾豐種業建設高標準育種溫室以及示范、觀光、體驗、學術交流于一體的占地26萬m2的核心示范區。六是探索引進建立院士工作站,提升該市育種水平及育種前瞻性方面的研究。
3.2 開展品種試驗示范和風險評估能力建設
淄博市地處魯中地區,北部為高肥水平原地區,南部為山區旱地,在地域地形氣候等方面開展品種試驗示范具有獨特優勢,該市現有3處省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下一步,要著重在以下方面加強工作:一是重點進行育種試驗田基礎設施、田間觀察、實驗室、儲藏室等業務用房建設,補充購置儀器設備。二是農作物品種跟蹤評估與風險預警項目建設。以市和區縣種子管理機構、育種科研機構、種子企業固定試驗示范點為重點,依托鄉鎮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在全市建立100處新品種展示和風險評估網點。通過對新品種在不同生態區域和異常氣候條件下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的鑒定,篩選出適宜淄博市不同區域種植的品種;對不適應當地種植的品種提出風險警示,規避農業生產用種風險。三是適應供給側改革的要求,開展蔬菜新品種試驗示范展示中心建設。依托現有蔬菜標準園,建設5處名、優、新、稀、特蔬菜新品種對比、栽培示范基地,力爭用3~5年時間實現蔬菜主栽品種的一次更新換代。
3.3 抓好繁育標準化與加工儲備供給能力建設
一是以建設小麥種子標準化基地工作為抓手,推進淄博市種子生產加工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進一步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引導種子企業按照“整村推進、一村一品、集中連片、統一供種、合同回收”的原則,建成小麥標準化繁育基地0.66萬hm2。二是充分利用淄川、博山南部山區獨特的氣候資源和自然隔離條件,建立大白菜、甘藍等蔬菜種子生產基地133.3萬m2。三是種子加工能力建設。扶持種子企業更新加工設施,引進建設大型種子加工生產線,逐步推廣種子分級、按粒包裝等技術,提高種子加工規模和質量,建成3個種子加工生產基地,年加工能力達到4萬t。
3.4 培育種子龍頭企業
一是支持從事商業化育種的科研單位或人員進入種子企業開展育種研發,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科技資源合理流動。引導支持種子科研單位、企業資源整合重組,組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專業化、集約化、育繁推一體化的科技型種子企業。二是支持工商資本投資種子行業,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種業整體水平。三是通過科研成果轉讓、知識產權入股、企業資助科研、資產捆綁重組等方式,實現種業科研、生產、經營的強強聯合,培育種子“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逐步構建起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重點培育育繁推一體化“名牌企業”1~2家,全面提升該市農作物種業發展水平。
3.5 加強種業信息化發展建設,提升信息服務能力
一是引導企業充分利用構建的種業大數據平臺,共享種業發展信息資源,提升信息化服務能力。推進品種測試、試驗、審定、登記、保護、引種備案、種子生產經營許可事項的網上申請和信息發布查詢,引導企業和種植者科學選用適銷對路農作物品種。二是鼓勵種子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推進“互聯網+現代種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為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提供種植全程服務。
3.6 種子質量監管體系建設。
一是加強市、區(縣)兩級種子質量檢驗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種子企業自檢與行政監督抽查相結合的質量控制體系。嚴格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加大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嚴厲打擊無證生產經營、搶購套購、套牌侵權、生產經營假劣種子等違法行為。二是鼓勵扶持種子企業開展檢驗室能力資格認證。
3.7 政策措施和資金支持
一是研究制定有利于種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支持、引導種子生產經營企業規模化發展,對達到標準的種子骨干企業納入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管理,優先給予扶持;財政、金融等部門支持種子企業搞好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更新改造,大力扶持種子企業從事科研繁育和品種開對種子科研項目給予財政補助和信貸支持。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按照中央、省有關規定要求,建立市級現代種業發展專項資金,列入每年政府投資計劃和財政預算,綜合運用補助、貼息、以獎代補等手段,重點用于人才引進、種質創新、品種區域試驗體系、規模化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蔬菜集約化育苗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發展等方面,對選育出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新品種給予財政獎勵補助,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種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