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敏
當前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培養公民的環境意識和觀念,也是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不重視環境教育,在環境問題上就會犯無法挽回的錯誤。所以,各部門對環保問題的認識將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國家有關環保的法規及法制也在進一步健全,為了人類的生存,讓我們一起關注環境吧!
學校開展環境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比如,在化學、生物、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等,以及通過校內外的各種活動進行環境教育。那么如何通過地理學科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一、中學地理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的有限性
對資源的過度掠奪和開采,對環境的污染破壞,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所以,人人都要成為大自然的保護員及管理員,從自己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參加環保活動,投身到環保事業當中,以教材為依托,在地理課堂中,進行環境教育是環保事業最有力的保障。我們要不斷地用環保知識充實我們的地理教材,爭取通過每一節的地理教材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環保知識,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提高他們的環保能力和環保責任感,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將環保意識滲透其中,使每一節地理課都成為環保教育課。中學地理不僅介紹地形、地貌,還介紹礦產資源等,這些都受環境的影響。從教材中不難看出,人們的亂砍濫伐,綠色植被面積減少使大片土地沙漠化,人們就會遭遇到強暴雨中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危害等,近幾年,這些災害告誡人們,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二、地理活動課滲透環境教育
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是環保教育的目的和手段,由學生的環保意識到環保實踐是環保教育的目的。環境教育的旨意是普及環境知識、培養環境道德和能力,其實效性在于學生環境道德水平的高低和環境實踐的主動性程度。地理學科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十分重視課外活動的課程,需要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去體驗、豐富所學知識。同樣,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而且在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體驗或觀察到環境對生活及各方面的影響,那么,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組織學生通過野外觀察、實踐調查、采集分析等手段來獲取環境知識、技能和價值觀,這種地理教學過程,不僅具有一般的實踐活動功能,而且能夠深化環境認識,規范環境行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環保技能。
三、巧妙運用網絡進行環境教育
隨著國際互聯網的日益強大,國際互聯網計算機網絡教育的應用和研究也逐漸增多,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已經對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網絡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學生可以借助計算機網絡查找信息,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不局限于國內,還可以將視野放到國外,了解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我校有很多的師生,他們借助于網絡平臺,收集大量的環境保護素材,播放出來供大家觀看,為此,我們師生共建了環保網頁,學生積極參入,網頁及時更新,及時豐富。為了查找資料,學生必須瀏覽更多的環保網頁,從而了解環保動態及環保知識。這種應用起來靈活的網上資源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環保知識。
四、利用校本教材進行環保教育
雖然地理教材中有豐富的環境知識,但從環保教育的角度看,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為了進一步強化環境教育,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我校本著“適合校情,受益教師,得利學生”的原則編寫了《關注家鄉》,從我縣幾十年前的“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商小販到處有,滿地污濁隨處有”的環境到今天的國家衛生城,天藍藍,水碧碧,樹叢叢,好一片天地,好一片美景,我縣一步步的發展不難看出,環境改善了,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學生親身感受到環境與人們的關系。在教材中滲透環保小知識,使學生認識到:環保工作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這樣的鄉土教材從學生的身邊尋找實例,更有說服力。
在長期的環保教育實踐中,深深體會到,通過一系列的環保教育活動,不斷調動了學生學習環保知識的積極性,同時,由于學生參加了大量的環保教育實踐活動,學生的環保意識明顯增強,對環保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僅使所學的知識得到了應用和活化,而且使學生進一步領會到,地理存在于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及積極性,掀起學習地理的高潮。我校近幾年地理成績很好,這和滲透環境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文獻:
[1]趙玲.環境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J].中華少年,2015.
[2]賈秀梅.淺談地里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J].江西教育科研,2014.
[3]楊正強.環境意識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