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波
摘 要:汶川地震給人們留下了傷痛,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們如何面對?教師要教育學生樹立災害危機意識,懂得防災救災的基本常識,這是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災害教育;責任;地理教師
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地質條件復雜,地形多樣,加上獨特的季風氣候,使得中國有多樣的地質災害和氣象災害。作為一名地理老師,在自然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的同時,更油然而生一種職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一、警鐘長鳴,教育學生樹立災害危機意識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地區發生里氏8.0級地震,一個多月后(6月14日)日本東北部地區發生7.2級地震。兩次地震,前者頃刻間地動山搖,建筑紛紛倒塌,幾萬人被壓在廢墟下,有6.9萬多人遇難,37萬多人受傷,還有近1.8萬人失蹤;后者只有十多人死亡和數百人受傷。兩次地震震級相差不大,但日本的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大。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國民良好的防災意識和地震教育。據報道,日本全國普遍設有地震博物館和地震知識學習館,免費向市民開放。
面對汶川地震的慘狀,面對不同的地震結果,我們不得不深思: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的生命顯得多么脆弱,雖然我們不能制止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但我們可以更理性地去應對,尋求更富于智慧的生存途徑。普及災難教育是國情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地理課堂教學應是進行災難教育的主要陣地,肩負起提高國民抗災防災意識的重任。
二、付諸行動,引導學生懂得防災救災知識
1.把握課堂教學主戰場
高中地理選修教材——《自然災害與防治》有四部分內容。 “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注重講解基礎知識,“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主要運用實例進行災害闡述,“自然災害與環境”側重于理性的認識,而“防災與減災”主要的目的是要學會預防。關于內容的編寫,江蘇不同版本教材各有千秋。人教版必修教材關于自然災害內容沒有單獨章節,湘教版中有一節內容《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選修教材,人教版選修五分為三個章節: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中國的自然災害和防災與減災;湘教版選修五分為四個章節:自然災害概述,我國主要的自然災害,自然災害與環境和防災與減災。
針對人教版沒有單獨成體系的教學內容,在地理教學中將災情教育進行滲透,采用靈活多變的教法。教科書中,自然災害知識往往穿插在一些基礎地理知識中,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考慮課本地理知識的講解,還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課本外的實際案例,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涉及氣象災害——寒潮與臺風,采用案例教學,讓學生觀看地圖、電視、電影錄像、幻燈、多媒體計算機等,調動學生興趣,對自然災害多發區環境特點的探索建立在問題的基礎上,以產生探索愿望的原動力,做到既能完成書面的教學任務,又能順利做好災情教育的滲透。
2.充分開展第二課堂
近幾年,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常有發生,各種媒體平臺常有報道。借助各種渠道,如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的星期三)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汶川地震發生后,各個學校都開展了各式各樣的災害教育活動,如國旗下講話、繪制黑板報等。學校的教育力度是受限的。因此,校外防災教育的滲透也非常重要。例如參觀地震臺、天文臺,直觀去感受對自然災害的預報和監測。
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面,讓學生了解一些自然災害的前兆。例如常見的地震前兆現象有:地下水異常變化,動物異常反應,地殼形變,小地震活動等。民間關于地震的諺語:牛羊騾馬不進廄,豬不吃食狗亂咬。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著小鼠跑。
3.組織開展模擬演練
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國人心中深深的痛,為了增強防震抗震意識,了解基本的防震知識,提高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我們學校創設了災情情境,拉起警報,身臨其境,根據每班學生數量,設計樓道逃生疏導線路,訓練學生在聽到疏散信號后,能迅速地按照預定線路有序撤離,表現出良好的防震應急意識。同時模擬災難現場,也培養同學們互幫互助的協調和自我調節能力。
經過訓練后,全校學生能從教室的左右樓道有序撤離,在安全區內排列好一個個方隊。學校應該教會學生在突發事件來臨時如何應對,以便做到沉著冷靜地處置、機智靈活地應對、及時正確地自救。在自然災難面前,生命高于一切!
近些年的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給人類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作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應當為此盡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教育學生樹立災害危機意識,警鐘長鳴,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引導學生懂得防災救災的基本常識,將可能發生的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應臨斌.區域性災害教育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地理教學,2015(16):40-42.
[2]陳颙,史培軍.自然災害[M].北京師大出版社,2007-1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