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蘭
摘 要:近年,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相對穩(wěn)定,主要是材料作文,而材料以社會類、情境類為主,這類作文主要考查學生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而這,恰好是學生缺乏的方面。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思辨能力,是作文指導課上要探究和討論的。
關鍵詞:高考作文;社會問題分析能力;思辨性
高三語文教學主要是復習應考,而在所有的版塊復習中,作文教學貫穿始終,但多數學生最害怕的也是作文,故而,發(fā)現學生寫作上的問題并幫助其解決提高就是重中之重了。近兩年高中作文的一個很明顯的出題導向就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我們現在的學生習慣于“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習慣于被動接受,再加之,缺乏生活的歷練,故而,在學生作文當中,很少看到思想性和思辨性很強的作文。下面,筆者將從思想性和思辨性兩個角度探討學生問題及相關解決辦法。
一、高考作文的思想性
語文課程作為重要的社會性課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積極聯(lián)系現實生活,使學生在與生活的互動中,發(fā)展社會認知能力和積極的社會性情感,而作文便是溝通學生與社會的重要橋梁。基于這一點性質,我們不難發(fā)現不管是全國卷還是地方卷的語文作文題現實感都很強,或者提供一定的情境,或者拋出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參與其中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舉例來說,在高三下學期初始,我給學生以下一則材料要求寫一篇議論文:一對美國老夫婦很喜歡孩子,就邀請一群孩子每天到其院中玩耍。后來孩子們由玩耍變成踢球,夫婦倆忍受不了這種喧鬧,可又不想將孩子們直接趕走,于是他們就想出一個辦法,希望讓孩子們主動離開到別處踢球。他們開始每天給每個孩子發(fā)1美元,后來變成了0.5美元,再后來變成0.2美元。孩子們生氣了:這兩個老人真小氣,不在這兒踢了。于是,孩子們就離開了。
在我兩個班的學生作文中,有很多作文空洞不知所云,通篇文章沒有立場,沒有觀點,既看不出作者對整件事情的態(tài)度,也看不出作者對美國老夫婦以及那一群孩子分別是怎樣的態(tài)度。而從材料看,我們不難揣測出題者的心思,那便是讓作者置身于這樣的情境中,去分析雙方的行為及心理,并且表達自己的見解,如站在老夫婦的角度,可以肯定他們的做法,認為這是一種比較智慧的方法,抑或是不認同老夫婦的做法,認為這是不真誠的體現。同樣,也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比如他們忘記了初心,太貪婪,被名利所誘,以至于忘了最初的目的。不管是哪種觀點,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而也正是從作文論述中我們能看到思想觀點,從而,探究其背后的學生價值觀問題,這也是我們語文的終極關懷。但很可惜,我們學生在應對類似問題上,明顯缺乏思想性,缺乏主觀性。
解決這個問題并非朝夕之事,這要從平時點滴抓起,讓學生養(yǎng)成看書的習慣,拓寬知識面,培養(yǎng)活躍思維。另外,教學中多給學生接觸實事的平臺,如看新聞類節(jié)目,看時評類文章。也可以嘗試在課堂中勻出固定的時間用以討論社會上和周邊發(fā)生的一些熱點性或爭議性的問題。
二、高考作文的思辨性
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題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也是材料作文應試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寫作原則。何為思辨性?指的是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問題,全面地看問題,避免片面;聯(lián)系地看問題,避免孤立;發(fā)展地看問題,避免靜止;深入看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地方卷,都越來越注重將相互矛盾的現象擺在考生面前,迫使其作出分析。以新課標1卷材料為例:女兒因父親總是在高速開車時打電話,且屢勸不改,出于安全考慮而報警,將要親情還是要安全的矛盾雙方擺在考生面前,相當有思辨性。是贊同,是質疑,還是勸慰,考生可以各抒己見。
舉一材料作文事例,材料如下:在一個以“快樂的節(jié)日”為主題的活動中,老師指導一群孩子對著墻上的圣誕樹畫畫,孩子們畫得很好,只是畫出的圣誕樹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這時,一位參觀活動的老師把墻上的樹覆蓋起來,讓孩子們再畫一次。這一次,孩子們畫出的就是千奇百怪的圣誕樹了。活動結束,老師和家長們對孩子兩次畫出的圣誕樹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由此也引發(fā)了大家更多的思考。
學生中有一篇思辨性較強的文章,題目是“理智模仿,勇于創(chuàng)新”。文章內容分為三部分,開頭、結尾和主體部分,而主體部分有三段,每個段落的第一句便是中心觀點,三個觀點分別是:理智模仿,而非盲目跟風;勇于標新,創(chuàng)造多樣風采;教育之要旨,以小見大。在觀點論述過程中,考生結合材料,論證觀點,有理有據。從橫向辯證分析兩方面內容,再上升到教育問題的探討,文章有廣度又有深度,充滿思辨性。但在一次作文訓練中也就兩三位同學可以有這樣的程度,所以,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思辨性是亟待提高的一個能力。
那么,我們教師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呢?我想,可以針對性地設置對立性場景,讓考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去分析思考。考生在行文的過程中,也盡可能從正反兩方面去分析論證,不要僅僅從一個方向去論述,而是以一個方向為論述的重點,然后從反面進行論證,或者是分析例外的情況。
語文是綜合性的學科,有著非常強的社會性,高考作文應該擁有更多的思想性和思辨性,而不是堆砌名人名言、用典。學生要想寫好高考作文,就應該多讀幾本名著,多關注身邊的時事,多獨立思考一些問題,多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習模式,早該翻篇了。語文要融入生活、滲透生活,更要被用來思考生活、指導生活。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