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黃帥
面對被起訴,置之不理和訴訟到底都不是明智的選擇
目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同時也是中國企業遭受知識產權糾紛的“重災區”。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制造”名聲大噪,在進入美國市場的同時,也遭遇美國本土企業的敵視。從目前的趨勢看,美國企業起訴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其目的已經超出了單純打壓的范疇,有些甚至寄望借助起訴中國企業提高品牌知名度、獲得戰略投資等。而對中國企業來說,一旦被提起知識產權訴訟,最終可能會失去美國市場。
專利受理量攀升,訴訟態勢嚴峻
在美國,競爭對手和知識產權持有者正發起更多的知識產權訴訟。僅在2015年,就約有5600件專利侵權案件在美國聯邦地區法院被起訴。在過去5年,有數百家中國企業在超過400件美國聯邦地區法院訴訟和100多件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337調查”中被訴侵犯知識產權。
在美國,專利訴訟熱門行業包括消費電子、生物制藥、計算機技術、通信、醫療設備、汽車及化學等領域。
2016年11月3日,在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和美國飛翰律師事務所聯合舉辦的“知識產權提升國際競爭力”研討會上,美國飛翰律師事務所律師朱韶斌介紹說,2016年至今,針對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訴訟已有100多件,涉及企業數百家,比如40家中國鋼鐵企業遭受“337調查”;多家中國電動平衡車企業連遭3次“337調查”等。過去10年,華為在美國遇到200多起訴訟,直在2015年年底才終于從被告變為原告。
這其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原告既有美國本土企業,也有中國競爭對手。“這體現了全球競爭的趨勢,全球競爭會帶來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訴訟。”朱韶斌表示,現在中國企業越來越國際化,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時,并不會考慮被訴方是不是中國企業。中國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從國內蔓延到國際市場。
在ITC發起的“337調查”案也逐年增加。根據“337調查”普遍排除令規定,一家敗訴,連同該國其他生產該產品的企業同樣也要退出美國市場,涉案產品將徹底喪失進入美國市場的資格,“殺傷力”很大。現在,部分中國企業也開始提起“337調查”,主動出擊應對競爭。
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wC)統計,20多年來,美國每年的專利受理量一路攀升,2015年約33萬件,同時專利訴訟遞交量為6000件左右,其走勢與專利受理量走勢高度吻合。這表明美國企業申請專利一定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市場,同時申請專利時緊盯競爭對手產品。
“這一點與中國企業有所區別。”朱韶斌說,在中國申請專利有很多因素需要考量,但忽視了對競爭對手產品的考慮,造成很多專利大打折扣,難以對競爭對手形成制衡。
訴訟成本高,和解是好結局
知識產權訴訟意味著風險。企業被起訴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可能涉及專利、商標、商業外觀、版權及商業機密等一個或多個方面。同時,如果企業對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沒有針對競爭對手產品去申請專利,那么,被起訴時往往會陷入被動的境地。
“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并不是說知識產權數量上少,而是說專利質量不高。”朱韶斌解釋說,不少中國企業寫專利時,往往局限于一種技術角度,將技術寫得非常具體,很容易招致競爭對手的起訴。他建議企業申請專利時,要保證在一定時間內能將競爭對手拋在身后。如果達不到這種效果,只能說僅把一個很具體的技術保護下來,其實際商業價值微乎其微。“其實,專利并不在于技術含量有多高,那些能覆蓋競爭對手產品的專利,才是高質量的專利。”朱韶斌補充道。
被訴后,中國企業面臨的后果包括高達幾百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的損害賠償金;接受禁止令,失去美國市場;商業機會的流失;幾十萬美元甚至幾百萬美元的訴訟成本。每一項風險對中國企業可能都是致命的打擊。
不過,面對訴訟,中國企業置之不理和訴訟到底,都不是明智的選擇。據朱韶斌介紹,美國現在97%左右的訴訟案都以和解結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和解是對中國企業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往往需要積極應訴,來創造最佳的和解時機和對自己有利的砝碼。因為一個訴訟案如果死磕到底,最后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甚至會影響企業正常運營。即使企業很有信心自己的產品未侵權,但將未侵權的道理講清楚的成本很昂貴。因為企業要走訴訟程序,說服法官、陪審團等,過程費時、費力、費財。有些反復被告的企業,付出的成本之大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企業也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專業律師意見來決定訴訟程度。“這要看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的銷售級別。如果在美國是千萬美元級的銷售額,那么企業可以準備打一場硬仗。而如果只有一兩百萬美元銷售額,那么花費上百萬美元應對訴訟,即使最后贏了,企業也高興不起來。”朱韶斌提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