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建峰
[摘 要]大部頭名著最直觀的特點就是書的厚度,當然也正是因為書足夠厚,盡量原版,對于學生閱讀既是一種吸引,也是一種挑戰(zhàn)。學生暢游在名著的海洋中,不僅可以陶冶情操,也是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的方式。通過對語文閱讀教學技巧進行論述,希望讓學生愛上大部頭名著閱讀。
[關鍵詞]大部頭名著 名著閱讀 教學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30019
很多學生尤其是中學生并不一定熱愛閱讀,語文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細致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良好的閱讀教學技巧可幫助學生堅持閱讀經典,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素養(yǎng)。具體的探索如下:
一、名著閱讀要注重師生的交流
科學的名著閱讀教學過程,重要的一環(huán)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相互交流心得,相互學習進步。由于大頭部名著顯著的特點是厚、難、復雜,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應盡可能去除學生對大頭部書籍的畏懼感。比如《水滸傳》,里面分篇章有很多故事,教師與學生交流后可讓學生以每一篇章為單位,將書籍不斷讀薄,鼓勵學生在什么時間內讀完哪一章節(jié)的內容,然后交流,表達自己的讀后感,多角度多元化地分享。
二、名著閱讀的設計要有梯度
“課外閱讀需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葉圣陶老先生如是說。目前新課標建議中學生閱讀的名著有一些,最經典的大部頭名著當屬四大名著,其次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駱駝祥子》《朝花夕拾》……這些經典名著與課堂學習也息息相關。名著閱讀的設計要有層次感,學生不同會有不同的閱讀問題,教師需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引導,總結學生的問題,從而引出更多的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以四大名著為例,每一部都是不同的風格,教師可以提前詢問大家喜歡哪種類型,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引導,比如將喜歡《西游記》的學生和喜歡《紅樓夢》的學生分開閱讀,閱讀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然后對層次好的學生,教師再引導閱讀其他名著,在這一批學生全部閱讀完畢后,召集學生進行分享,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保持一個清晰的思維脈絡,窺一斑而知全豹。在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三、名著閱讀要注重以學生為中心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讓學生愛上閱讀,需要營造一種氛圍,不斷激勵學生的內在閱讀動力。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將課堂閱讀分析時間盡量留給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實踐,使其對名著閱讀有更深一步的感悟,獲得語文思維的啟發(fā),充分享受閱讀過程中的樂趣。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前,組織他們觀看相關的精彩影像資料,設計相關的名著片段活動,出相關的板報,喚醒學生對名著世界的向往。
四、名著閱讀能力的具體培養(yǎng)措施
學生名著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過一個長期過程,對于大頭部名著的閱讀依然需要循序漸進。
1.積累階段
大部頭書籍并不因為厚而語句簡單,此類名著的句子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的確非常經典,字字珠璣。初中生對句子的理解處于一個學習階段,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基礎意思,對于文章的句子結構也應注意引導。對于常識性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所積累,比如《紅樓夢》開篇的句子,如果沒有一定的積累,很難理解,如果了解基礎常識,對名著的理解大有裨益。魯迅的文章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句式,對于個別特殊情況,教師要逐個指導,不讓學生掉隊。
2.理解階段
教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分析能力,加深學生對名著的理解,可利用文本中的判斷句或限制和修飾成分來對學生進行訓練,鍛煉學生的判斷力。分析、綜合是閱讀過程中常用的方法,也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核心。教師必須有意識地挖掘不同名著中的深層內涵,對學生進行訓練,可引導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幫助學生打開語言的外殼,培養(yǎng)聯(lián)想能力,使學生通過有形的文字想象出無形的真理。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去聯(lián)想和想象。
3.評鑒階段
對于大部頭名著的評鑒也許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因為經典的著作思想很豐富,又有無數(shù)值得回味的經典。對于《西游記》中經典的“取經橋段”,可讓學生去點評,方式多種多樣,鼓勵大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做演講式分享,也可以以故事會的形式分享。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知識才能夠對所閱讀的文章進行評鑒。鼓勵學生將難以理解的部分進行評鑒,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指導點評,逐步幫助學生提升對名著的評鑒能力。
大部頭名著不僅有極高的閱讀價值,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閱讀名著,就像與各個大師攜手,與名家大作交流,可以啟迪智慧,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通過本文的研究,教師從積累、理解和評鑒三個階段進行引導,讓學生愛上閱讀。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