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綜合報道
破除融合障礙 增強融合活力《關于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解讀
◎ 本刊綜合報道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作出全面部署。12月6日,國防科工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圍繞《意見》進行了深入解讀。
據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龍紅山介紹,我國軍民融合發展已經進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過渡階段,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軍民融合制約和障礙主要表現在頂層統籌不夠、軍工開放不夠、資源共享不夠、成果轉化不夠。針對這些問題,《意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為引領,以推進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建設為目標,緊密聯系國防科技工業實際,提出具體的舉措:
突出問題導向,聚焦“民參軍”、資源開放共享、軍民技術雙向轉化、軍民協同創新等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集中發力,向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推動軍民融合發展。
堅持發揮國家主導和市場機制作用,政府主要在政策引導、制度創新、資源統籌等方面發揮作用,同時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推動公平競爭,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
強化協同推進,在推動軍民融合、實現強軍目標的過程中,既要繼續發揮軍工集團和軍隊科研院所的主力軍作用,又要調動中科院、高等院校、民口國有單位和優勢民營企業的積極性。
注重政策措施的實用管用和可操作性,大力推進各方認識一致、當前急需且能夠先行推進的政策措施,確保政策措施落地。
據國防科工局科技與質量司司長張良瑞介紹,本次《意見》從完善軍民協同創新機制方面,提出了進一步舉措:一是建立與民口科技資源協調機制,加強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在發展需求、規劃論證等方面的對接和銜接,充分利用好國家民口的優勢科技資源和成果,服務于國防科技創新活動;二是建立國防科技協同創新機制,從創新管理、創新力量、創新鏈條、創新任務、創新資源、創新政策6個方面提出措施,推動形成全社會參與國防科技創新整體合力;三是完善科技需求信息發布共享制度,激發國防科技創新活力;四是發揮國防科技創新基地作用;五是組建國防關鍵技術創新聯盟,著力開展跨專業、大協作協同創新。
據張良瑞介紹,《意見》從完善軍工科技成的管理制度、加大軍工科技成果推廣力度和發展軍工高技術產業等多個方面,提出了下一步舉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完善成果轉化政策、暢通成果轉化渠道,解決軍工科技成果不能轉、不想轉、不敢轉的問題。
充分發揮國防科技工業優勢,大力發展軍民融合產業。一是繼續發展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飛機、高技術船舶和軍民兩用電子信息等典型的軍民融合產業;二是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為方向,在新材料、新能源、環保、智能制造等領域積極作為,推動形成具有軍工特色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從提供武器裝備向國家安全的多個領域拓展,服務大安全、大防務產業發展。
促進軍工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我國正在統籌實施“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的戰略組合,大力推動雄安新區建設。在這個進程中,軍工集團要適應、落實和服務這些區域發展戰略,做好自身發展規劃與區域發展規劃的銜接,切實執行地區各項政策,加強與地區的技術協同和人才交流,積極把一些好項目落戶,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拉動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