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



邏輯推理是從一些事實和命題出發,依據邏輯規則推出一個命題的思維過程,我們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邏輯推理的參與,以下我分別從課堂聽課、課后作業、階段小結這三個時段具體說明如何進行邏輯推理。
首先,我們在聽課時需要利用邏輯推理,現在很多同學在邏輯推理中存在兩大誤區:一是想當然地用一些事實和命題,這些事實和命題毫無依據;二是依據是有的,但處理的時候不是等價轉化,比如說逆命題的使用,弱化或強化條件等,這兩大誤區直接導致在數學的學習評價中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我們平時怎樣走出這些誤區呢?那就需要當老師在講授某個問題時,我們要養成邏輯推理地聽的習慣,要關注這個問題的產生情境,成立的條件,條件是否可以弱化,是否可以強化,逆命題是否成立等等,我們以學習導數為例,考慮結論:對于函數y=f(x),如果在某區間上f'(x)>0,那么函數在該區間上是增函數;如果在某區間上f(x)<0,那么函數在該區間上是減函數,對于這樣的內容,值得我們邏輯推理的就有:為什么可以這樣說?條件可以改為f(x)≥0嗎?逆命題:如果f(x)在某區間上單調遞增,那么在該區間上必有f(x)>0成立嗎?如果不成立,舉一些反例,今天這節課的結論對于我們求函數的單調區間有怎樣的幫助?利用導數如何求函數的單調區間呢?我們自己的邏輯推理中就應該弄清這些問題串,如果每節課都能自己進行類似的邏輯推理,那么將會使得我們的邏輯推理變得很強,而且每一步的推理很嚴密,每個知識點都推理得很嚴謹,那么我們就可以走出誤區——濫用沒有理論依據的公理、定理、公式等。
其次,我們在課后做作業時,也就是應用知識的環節,這一環節我們也要用邏輯推理,在做練習時,解決一道題可能有很多邏輯上的想法,在讀完題后,我們一般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腦子里會浮現出一些初步的解題設想,這時可能會出現若干思路,我們以解析幾何中的兩道題為例:
例題的解答告訴我們,在解題過程中,我們每遇到一道題,會有我們初步的設想,可能有多種想法,此時就需要我們邏輯分析出較優的解題策略,此時運算上的邏輯思維可以幫助我們篩選出較優的解題策略,比如說,例1剛剛用第一種思路,計算時會有點繁瑣,耗時間,假如我們一開始就選了這種方法,那么就需要我們進行邏輯推理,是不是需要換種思路呢?思路2、思略3充分利用P,Q關于原點對稱,所以需要我們嘗試,從運算的邏輯推理中選擇較優的解法,另外,無論解法1還是解法2、解法3,求得點M后,點N只要改換下標就可以了,這種借助邏輯推理,下標對稱的思想,能夠有效地簡化我們的運算,這種簡化在解析幾何和導數等章節都很常用,當然在我們運算的時候還會遇到很多需要我們邏輯推理的地方,比如:ab=ac,此時a是否能約?若能約,需要說明非零;若不能約,就需要分類討論,如果不去細作討論,很可能會出現解不出正確答案的情況。
最后,我們在課后復習整理時也需要利用邏輯推理,數學知識往往分布在不同的階段,龐大的學習知識網絡容易被割裂,這就需要我們有邏輯地進行整理,我認為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整理,一方面,在進行解題策略的選擇整理的時候,可以利用有邏輯的問題串式的整理方式,比如說在整理復習排列組合這章內容時,從邏輯上,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的問題串:排列還是組合?和還是積?和還是差?積還是商?重還是漏?元素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元素是可重復的還是不可重復的?有序還是無序?插空法中被插元素相鄰還是不相鄰的?平均分配還是不平均分配?分組還是分配到不同對象?隔板法和插空法的使用注意點有哪些?將這些問題都搞清楚,那么我們在解排列組合問題時就輕松了,另一方面,我們在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整合的時候,也可以采用一條主線、框架式的整理方式,把平時相對獨立的知識,通過某一條線將它們串起來,比如說橢圓的定義、標準方程和幾何性質,同學們可以用以下的框架圖來理解本部分內容:
這樣的框架圖在腦海里就形成了一個邏輯體系,對于本部分的內容一目了然,而且在每個框架內的解題策略又可以采用問題串的形式進行整理,這樣形成的知識就比較清晰,掌握牢固一些,而且對后續的雙曲線的學習有幫助。
總而言之,在數學學習的每個環節養成借助邏輯推理的習慣,會使得我們的數學學習更加高效、簡便、符合邏輯,更加嚴謹,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