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迎蘭
(江蘇省高郵經濟開發區初級中學)
有理數乘法法則教學設計改進之我見
胡迎蘭
(江蘇省高郵經濟開發區初級中學)
在教學實踐中產生疑惑:這樣的導入是否牽強?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數學眼光,這未嘗不是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數學的魅力主要體現在“準”“簡”二字,改進后的教學設計刪繁就簡,開門見山,水到渠成,效果很好。
改進;導入;教學設計;高效
筆者在蘇科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有理數乘法法則”這一課教學時,對情境引入環節產生了質疑:這樣的情境導入有價值嗎?這就是“數學生活化”的完美體現嗎?以往的導入部分設計是這樣的:
有一只蝸牛在一條筆直的路上爬行。(為了區分方向,我們規定,向右為正,向左為負;為了區分時間,我們規定,幾分鐘后為正,幾分鐘前為負)
(1)如果蝸牛一直以每分鐘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鐘后它在什么位置?【解:(+2)×(+3)=+6】(2)如果蝸牛一直以每分鐘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鐘后它在什么位置?【解:(-2)×(+ 3)=-6】(3)如果蝸牛一直以每分鐘2厘米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鐘前它在什么位置?【解:(+2)×(-3)=-6】(4)如果蝸牛一直以每分鐘2厘米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鐘前它在什么位置?【解:(-2)×(-3)=+6】
教師希望在這樣的情境中能使學生有所啟發,從而歸納出有理數乘法法則: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并把絕對值相乘。可是問題(4)的情境,將時間分為正負,比較牽強附會,學生往往不能理解,即使對這一情境接受了,也絕不是基于對生活情境的理解,而是對前三種情形的一種順應,而且這樣的導入也比較耗時。我查閱了相關資料,教學這一課,教師幾乎無不從類似的生活情境導入,不同的是把蝸牛爬行問題換為水位升降或者溫度升降問題。我疑惑:難道數學新授課非實際情境不能入嗎?難道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讓學生輕松高效地理解并掌握知識點嗎?
今年再教七年級時,我大膽對這一課做了改進。改進后的導入設計:
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幾道算式,思考后小組交流,不僅要得出結果,并能說出理由。

學生進入思考狀態,然后小組交流,六七分鐘后,就已經有一大半學生舉起了手。下面是小組代表的發言。
生A:第(2)題看成是3個(-2)相加,所以結果是(-6);生B:第(3)題利用乘法交換律,可以寫成(-3)×(+2),看成是2個(-3)相加,所以結果是(-6);生C:我是這樣理解的,既然第(1)題結果是6,把其中的一個因數改為相反數后,結果自然也改為原來的相反數,所以第(2)題和第(3)題都應該等于(-6);生D:我同意C的意見,所以第(4)題和第(2)題相比較,因數(+3)換成了(-3),那結果就又從(-6)變回(+6);生E:第(4)題結果肯定是(+6),因為我們以前學習符號化簡時,就已經知道“負負得正”了;生F:兩數相乘,同號得正,異號得負,再把兩數(絕對值)相乘。
至此,引導學生歸納出有理數乘法法則,已經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了,而且事實證明,再后來的練習環節,學生的正確率特別高,說明這樣的改進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改進后的這節課,至少節省了10分鐘的情境引入時間,可以用在對法則的理解和運用上。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的目標,所以盡管情境導入法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它也能高度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理念,但我認為并非每節課都得找一個情境來引入,畢竟我們要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數學眼光,有的時候,我們不要低估學生,十三四歲的孩子抽象概括類比理解等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再說,如果某個知識點學生不費力氣就能夠觸及正題,并且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還要硬得把他們趕回頭一步步去“發現”嗎?那樣多少有些矯枉過正、為“情境”而“情境”之嫌。就好像吃點話梅可以開胃,但如果每餐飯前都要求你吃上一碟話梅,就有點膩味且多余了。
我認為如果在一節課上,學生都能夠投入其中,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勇敢表達,無形中就已經鍛煉了他們的觀察能力、類比能力、推理能力、表達能力等,這些思維品質的提高正是對“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個理念更深入、更長遠的體現。數學是一門鍛煉思維的科學,數學的魅力主要體現在“準”“簡”二字,所以有時候我們開門見山,直入正題更符合數學的精神。
作為新時期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有冷靜思辨的意識,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勤于反思的習慣,才不會在潮流中迷失自己。要想建設自己高效、簡約的課堂,要想讓學生得到最好發展,我們就要做到:只選適合的,不選潮流的。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