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建平
許多家庭都醞釀著再次迎來新生命。不少準媽媽年齡不小,高危妊娠的健康安全問題再次成了大家關注的熱點。作為急診科醫生,我也碰到過“危險”的二孩孕婦。
三十周孕婦的心“門”關不住了
“患者意識輕度障礙,言語困難,右側活動肢體障礙,心率加快,心臟雜音,且瓣膜缺損。”聽著同事的描述,看著這位年輕的二孩媽媽要面臨生命危險,我忍不住責備:“嚴重心臟瓣膜疾病的婦女不適合懷孕,怎么就那么任性!”
經過詳細了解病史,才知道錯怪了這對準爸媽。他們平時身體健康,第一胎是正常分娩,卻不知道為何懷二胎時心臟出了問題。那么問題出在哪里?為何到了這么嚴重才來就診?難道之前沒有任何感覺嗎?
醫生抽絲剝繭,終于找到蛛絲馬跡。妊娠二十多周時,該孕婦出現了一陣子的發熱,體溫不高,也沒有其它癥狀,她并沒在意。
一個多月前,孕婦感覺到手臂麻木,去了婦兒醫院。產科醫生判斷與懷孕并無關系,建議她去綜合性醫院進一步診治。孕婦后來輾轉神經內科、風濕科、內科等,一系列檢查下來都沒有發現問題。后來考慮是不是懷孕后在家休息無聊,電腦玩得多了,導致腕管綜合征。相應治療后果然迅速好轉。哪知妊娠到三十四周后,孕婦上臂麻木加重,而且出現了明顯的肌力下降,無法提重物。同時體溫再次升高,甚至出現了氣促。
孕婦轉至寧波市一醫院就診。經會診討論后,孕婦做了頭顱磁共振,醫生發現了腦血管栓塞。隨后入院的一系列檢查發現:患者貧血,心尖區有收縮期雜音,心臟超聲顯示心瓣膜有一個新生物,已經影響心瓣膜的功能,也就是說心臟的“門”關不住了。數天后,血培養結果發現了細菌,最終診斷為細菌性心內膜炎。
細菌性心內膜炎有多可怕
細菌性心內膜炎對一般病人而言都有很大的風險,何況一個妊娠三十四周的孕婦。她面臨兩大致命危險:隨時可能發生的瓣膜破裂,以及細菌栓子阻塞腦血管。
細菌性心內膜炎是一種急性的亞急性疾病,當人體抵抗力下降時,細菌就很容易通過人體表面、呼吸道或消化道進入體內,一旦心臟內膜有缺陷就會入侵,并與血漿中一些成分在心臟內膜形成贅生物(血栓),隨后發展為短暫或持久的菌血癥。這種損害可能改變瓣的結構和功能,也可能導致心臟反流和(或)狹窄,心臟瓣膜關不住了(所以聽診時會有雜音),最終出現充血性心衰的癥狀。另外,血栓形成經常波及主動脈瓣,阻塞腦血管、脾臟、腎臟、肺部、心肌或皮下等,出現腦膿腫、脾腫大、腎臟膿腫、肺炎或皮下出血性皮疹等。患者會出現貧血、高熱、寒戰,病程多急驟兇險。
這位孕婦患者面臨的兩大致命危險中,最可怕的是心臟瓣膜關閉不全、瓣膜脫落,這將直接導致心力衰竭。為了盡大程度減少“損失”,產科醫師團隊冒著極大的風險,立即行剖宮手術,順利產出一女嬰。最后,患者雖然不可避免地出現腦膿腫和意識障礙。好在經過積極治療,病情漸趨穩定,只要等待合適時機做心臟換瓣手術,母子總算轉危為安。
編輯/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