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圓媛+劉倩
年終盤點2016年院線片質量不濟
能撐得起一點臉面的卻是一群新導演
而獨立電影方面卻大放異彩起來
《路邊野餐》、《塔洛》、《八月》
承擔了一年的口碑流量
2002年,張藝謀的電影《英雄》一舉成功,收獲口碑的同時也占去了當年全年電影總票房的三分之一,正式開啟了中國商業大片的新紀元。這之后,《手機》、《滿城盡帶黃金甲》、《集結號》、《讓子彈飛》等優質影片相繼而出,實現口碑票房雙豐收。在長達十年的時間內,國產商業電影的名、利榜上年年均可見到“中國第五代導演”的名字,徐克、杜琪峰等優秀港臺導演轉戰內地市場的戰略也讓叫座片的內容形式更趨豐富。而自2012年起,金牌導演在年度榜榜首輪坐的堅固循環卻被打破了。青年導演不斷崛起,寧浩的《心花路放》、徐崢的《泰囧》、許誠毅的《捉妖記》等相繼創造票房神話,口碑榜上也拿出了趕超前輩的架勢。與此同時,諸如《私人定制》、《智取威虎山》等出自金牌導演的作品,仍是對于新導演而言存在于市場上的莫大挑戰。截止2015年底,這種新老導演在電影市場上交織競技的局面不但令中國電影票房飛速猛漲、成績喜人,也令人對2016年的商業片格局更被期待。
然而,一年之后,2016年電影市場“新老PK”的實況局面卻令人意外連連。自早在2016年年初,倍受觀眾期待的《盜墓筆記》(李仁港)、《長城》(張藝謀導演)、《擺渡人》(王家衛監制)與《三少爺的劍》(徐克監制、爾冬升導演)等影片的相繼上映后,“老”導演們幾乎均在電影口碑上“碰了壁”,金牌隊列中僅剩下憑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斬獲“第53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的馮小剛幸免。蓄積在觀眾心中的超高期待值未能兌換回滿足感,影評網站討論區充斥著關于“失望”的字眼,反倒是新導演們令電影觀眾獲得了期待之外的驚喜,曾國祥《七月與安生》為青春片“正名”;曹保平《追兇者也》再填喜劇的深刻性;程耳《羅曼蒂克消亡史》于懸疑之外拍出了史詩味道,三者以商業片之姿殺入遍布文藝片的年度十佳榜單。而榜單外的楊慶《火鍋英雄》、梁樂民、陸劍清《寒戰2》等,也令不少觀眾看到了一份用心。
綜觀2016年的獨立電影與商業片,在質量的角逐上,就總體而言,獨立電影大有“碾壓”商業片之勢。除卻難能可貴的幾部佳作外,2016年的商業片質量呈退步趨勢,也令觀眾很難再“買賬”。這一年,IP依舊是“熱門”,只是更像“片方自己的熱門”。比及2015年,更加熱情而密集地扎堆兒拍IP是2016年的主基調,商業化的目的早已大過保質保量地滿足粉絲的初衷。從改拍劇《爵跡》、《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到試圖續寫神話的《臥虎藏龍:青冥寶劍》、《我的新野蠻女友》、《大話西游3》等,影片口碑均以“撲街”收場。而與其同時,大量啟用“小鮮肉”去“走過場”、過于追逐“娛樂化”卻不在劇情方面精雕細琢也成為年度問題,令觀眾寒了心。沒有了對內容質量的謹慎小心,粉絲經濟終于無法再被過度“透支”,票房神話亦不再“復現”。
而與之相對,獨立電影卻連添佳績。一批新導演以商業訴求之外的反傳統之姿“出手不凡”。盡管在2016年內,諸如《塔洛》、《路邊野餐》、《長江圖》等業內公認的佳作依然要去面對當下浮躁的影視市場,去面注定存在的公映期短、排片稀疏、票房壓力等問題,只能星光微茫,但也正是這些游走于“主流”之外的影像藝術,在2016年商業片帶來巨大“失落感”的同時,也令人仍能在大熒屏上看到希望的種子。形式上,新導演們回歸于對電影藝術本身的尊重,追求影像藝術的同時,也不斷探討著新形式的美學風格。內容上,在新時代多元背景下成長的新導演們卻在各自的風格下呈現出內核上的趨同性,2016年,這些獨立電影范疇內的良心作品“巧合地”集中表現了當下社會中人們對自我身份的懷疑與追尋。當張大磊的《八月》斬獲第5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時,人們也開始討論,當電影市場的泡沫破滅,是否真正優質的稀缺藝術品才是資本最應該尋找的目標。